摘要:本专栏选择“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观察切片,中国民营企业——它们从改革开放的浪潮里萌芽,在互联网革命中生长,于全球化竞争里突围,最终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齿轮转动的关键力量。每天拆解一家名企,不是为了罗列商业成就,而是要从它们的成长脉络里,找到那些穿越风浪的智慧:
本专栏选择“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观察切片,中国民营企业——它们从改革开放的浪潮里萌芽,在互联网革命中生长,于全球化竞争里突围,最终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齿轮转动的关键力量。每天拆解一家名企,不是为了罗列商业成就,而是要从它们的成长脉络里,找到那些穿越风浪的智慧:是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是坚守初心的笨功夫,更是与时代同频的创新勇气。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第34家是:桐昆集团,从小县城化纤厂到扭亏为盈、转产涤纶、攻克熔体直纺技术,再到参股浙石化建成 “从一滴油到一匹布” 全产业链,以2001.66亿元营收位列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4位、连续16年稳居全球涤纶长丝产能第一的化纤巨头的桐昆集团。
创始人陈士良
接手集团的二代陈蕾
2024年深秋,浙江嘉兴桐乡凤凰湖大道518号的桐昆控股总部大楼里,电子屏正滚动刷新着最新数据:2024年营收2001.66亿元,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4位,较上年跃升6位;全球涤纶长丝产能突破135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28%,国际占比18%,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
这家总部扎根“红船诞生地”的巨头,已构建起横跨石油炼化、PTA、聚酯、涤纶长丝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产业闭环。截至2024年末,集团总资产超1000亿元,下辖3个直属厂区和80余家控股企业,员工规模达3.6万人。股权结构中,桐昆控股集团持股19.28%为第一大股东,创始人陈士良直接持股4.42%,嘉兴盛隆投资、浙江磊鑫实业等机构分列其后,形成了稳定的多元化股权格局。
在化纤行业周期性波动的2024年,桐昆交出了一份韧性答卷:全年实现净利润12.18亿元,尽管受行业毛利率下行影响,仍通过成本控制实现了1.20%的销售净利率,其1020万吨PTA产能凭借科氏技术工艺,在能耗与成本上保持着行业领先优势。从车间里的一根丝到全球纺织业的基础原料供应商,桐昆的四十年,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周期浪潮中破浪前行的典型样本。
桐昆集团前身——桐乡县化学纤维厂
1991年的桐乡寒冬,湿冷的空气穿透桐乡县化学纤维厂破旧的砖墙,车间里的丙纶纺丝机早已停转,积灰的地面上散落着断丝。200多名职工刚刚联名写下请愿书,递往洲泉镇政府:“工厂已欠薪三月,请求速派能人整顿!”此时的厂长办公室里,28岁的陈士良正盯着桌上的调令发呆。
在此之前,他是凤鸣化纤厂的副厂长,亲手筹建的企业年利润超百万,正处在上升期。而眼前的桐乡化纤厂,资产不足500万元,负债却近800万,产量和效益在浙江化纤行业垫底,是名副其实的“烂摊子”。“去还是不去?”家人劝他安稳留任,凤鸣化纤的老领导更是放话“随时欢迎回来”。
陈士良的脚步最终迈向了那间破败的厂房。“我1981年就在这里当工人,这根丝连着我的根。”他后来回忆道。上任第一天,他没有召开动员大会,而是带着行政科长逐个车间清点设备,晚上在职工食堂摆了三桌饭菜,自己端着搪瓷碗挨桌敬酒:“愿意跟着干的,我陈士良保证不拖欠一分工资;想走的,我帮大家找下家。”
酒过三巡,老技工张伯放下碗:“陈厂长,不是我们不想干,机器老得掉渣,原料都进不来!”陈士良当即拍板:“一周内,我保证机器转起来!”他连夜带着技术骨干拆解设备,发现核心部件只需更换轴承就能复工。可3万元的配件费成了难题——银行见企业亏损,连5000元贷款都不肯批。
陈士良揣着全厂仅剩的8000元现金,坐绿皮火车赶往上海。在机电市场蹲守三天,他找到一家愿意赊账的供应商,拍着胸脯保证:“两个月内回款,加付10%利息。”回程的火车上,他啃着馒头盘算:只要恢复生产,按当时丙纶丝每吨8000元的市场价,月产20吨就能盈利。
1991年3月,沉寂半年的车间终于响起机器轰鸣声。陈士良带着管理层三班倒盯生产,自己睡在车间角落的行军床,饿了就泡方便面。第一个月,工厂产出25吨丙纶丝,盈利5万元;年底时,一条新增的SKV101丙纶纺丝机生产线投产,全年盈利突破100万元。职工们拿到拖欠的工资时,张伯特意找到陈士良:“您这个厂长,我们认!”
原桐乡县化纤厂全体职工合影,第2排左起第7位为陈士良
1992年的广交会上,陈士良遭遇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次挫败。他带着丙纶丝样品四处推销,却被一位广东客商直言:“丙纶手感差,马上要被涤纶取代了。”这句话像警钟,让他意识到产品升级迫在眉睫。
当时的涤纶纺丝设备价格高昂,一条生产线要3000万元,远超企业承受能力。陈士良在办公室对着地图琢磨了三天,目光落在了江苏昆山——那里的苏三山集团刚淘汰一批涤纶设备。他立刻带着技术副厂长赶往昆山,可对方一听是亏损户来赊设备,直接拒绝了见面。
“人家不见,我们就等。”陈士良带着团队在苏三山集团门口蹲了四天,早上七点到晚上八点,雨天就撑着伞站在传达室屋檐下。第四天傍晚,苏三山集团总经理终于被打动:“小陈,我见你不是因为你能等,是听说你把亏损厂带出了头。”
谈判桌上,陈士良没有隐瞒家底,反而拿出详细的市场分析报告:“涤纶需求每年增20%,我们有熟练工人,缺的只是设备。您赊给我们生产线,产品优先供应你们,利润分成。”这份坦诚换来了机会——苏三山同意赊销一条年产1000吨的KP431涤纶纺丝机生产线,约定半年后付首笔货款。
消息传回桐乡,有人质疑:“万一卖不出产品,不是雪上加霜?”陈士良力排众议:“不换产品,迟早被淘汰。”设备安装期间,他又盯上了常熟化纤设备厂研制的新型SKV102涤纶纺丝机,再次上门谈判,最终以“试生产合作伙伴”身份争取到两台设备试用权。
1993年,桐昆的涤纶丝产量突破3000吨,产值达6500万元,利税超1000万元。这年秋天,陈士良在全厂大会上宣布更名:“从桐乡来,靠昆山、常熟的朋友相助,就叫‘桐昆’,永远不忘恩人!”台下掌声雷动,张伯举着写有“桐昆”二字的木牌,手都在发抖。
桐昆通过兼并、收购新成立的恒丰公司
1995年的化纤行业,正经历第一次技术迭代——常规纺丝速度仅每分钟1000米,而高速纺能达到3000米,效率提升三倍。陈士良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可高速纺设备进口价高达800万美元,国内技术一片空白。陈士良带着工程师团队跑到上海纺织科学院,软磨硬泡半个月,终于争取到合作研发的机会。研发期间,他把办公室搬到了实验室,和工程师一起熬夜画图纸,饿了就吃泡面,困了就趴在桌上睡。
一次试机时,纺丝速度刚突破2500米,喷丝板突然堵塞,高温熔体溅出来烫伤了工程师小李的手臂。陈士良立刻送他去医院,回来后对着设备发呆到天亮。第二天,他提出改进喷丝板孔径设计,把圆形孔改成异形孔,减少熔体堆积。三个月后,自主研发的高速纺设备成功运行,纺丝速度稳定在3200米/分钟,成本却只有进口设备的1/3。
1995年底,桐昆的高速纺生产线全面投产,涤纶长丝产量跃居浙江第一。当年,企业经济总量登顶桐乡,陈士良在厂区门口立起一块石碑,刻着“技改是第一生产力”。这块石碑后来跟着桐昆搬迁三次,至今仍立在总部园区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袭,化纤原料价格暴跌,许多企业停产倒闭。陈士良却做出惊人决定:低价收购三家濒临破产的同行企业,扩大产能。“别人恐慌时正是布局时。”他用厂房抵押贷款5000万元,并购完成后,桐昆涤纶长丝产量跃居中国大陆第一,为日后的全球领先埋下伏笔。
中国·桐昆化纤工业城
1999年的夏天,陈士良站在桐乡洲泉镇的空地上,规划着“桐昆・中国化纤城”。此时的桐昆已完成股份制改造,但他深知,传统的“切片纺”工艺存在瓶颈——先把原油加工成聚酯切片,再运到工厂纺丝,不仅成本高,质量还不稳定。
“要上熔体直纺!”陈士良在董事会上提出设想,却遭到多数董事反对。熔体直纺是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把聚酯切片生产和纺丝整合在一起,可单条生产线投资就要2亿元,技术难度极大。“万一失败,企业就完了!”反对声此起彼伏。
陈士良没有退缩,带着团队赴德国考察,又邀请中科院院士来企业指导。他算了一笔账:熔体直纺能降低15%的成本,按年产10万吨计算,一年能多赚8000万元。2000年,桐昆自筹资金3亿元,启动第一条熔体直纺生产线建设。
建设期间,设备调试多次失败,最严重的一次,预聚釜液位突然塌料,导致整批产品报废,损失达200万元。工程师们急得团团转,陈士良却召集大家开现场会:“失败一次就找到一个问题,总有成功的时候。”他亲自盯着技术团队改进,最终研发出“分布式列管反应器”,解决了物料分布不均的问题——这项技术后来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002年,熔体直纺生产线正式投产,桐昆涤纶长丝每吨成本比同行低1200元,迅速抢占市场。到2007年,桐昆已建成5条熔体直纺生产线,产能突破80万吨,成为国内化纤行业的标杆企业。
桐昆集团浙江恒通化纤有限公司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的消息传到桐昆总部,化纤行业瞬间陷入冰封。原油价格从147美元/桶暴跌至33美元,涤纶长丝市场价腰斩,同行纷纷停产裁员,桐昆的订单量也骤降40%。
董事会紧急召开会议,有人提议:“赶紧减产止损,把资金回笼再说。”陈士良却盯着报表沉默良久,突然开口:“建40万吨熔体直纺项目,现在就开工!”
这个决定震惊了所有人。当时的桐昆账上只有8亿元现金,项目总投资需要12亿元,还要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危机总会过去,等市场回暖,我们就有产能优势。”陈士良力排众议,一边抵押资产贷款4亿元,一边与设备供应商协商延期付款。
项目建设期间,行业寒冬愈演愈烈。2009年初,有银行上门催贷,部分供应商也停止供货。陈士良带着财务总监挨个拜访,用订单合同和未来规划争取信任。“陈总,我们信你!”昆山苏三山集团再次伸出援手,赊供了价值1亿元的设备,延续了当年的“桐昆情缘”。
2009年底,全球单线产能最大的40万吨熔体直纺项目投产,恰逢经济复苏,涤纶长丝需求激增。桐昆凭借新增产能,当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涤纶长丝产量跃居全球第一。2010年,该项目以“高效节能熔体直纺涤纶长丝生产技术”之名,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陈士良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上,激动地说:“这是给桐昆最好的生日礼物!”
桐昆股份成功上市
2011年5月1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厅里,陈士良敲响上市铜锣,“桐昆股份”正式登陆主板,成为嘉兴市股改后首家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开盘价16.38元,较发行价上涨25%,市值突破200亿元。
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申报材料时,证监会提出质疑:“化纤行业周期性强,如何保证持续盈利?”陈士良亲自带队回应,拿出熔体直纺技术的成本优势数据,以及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证明。他在答辩时说:“桐昆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规模,是把一根丝做到极致的能力。”
上市募集的25亿元资金,被精准投向嘉兴石化PTA项目。PTA是涤纶长丝的核心原料,此前桐昆的PTA全部依赖外购,价格波动严重影响利润。2012年嘉兴石化投产,年产120万吨PTA,使桐昆PTA自给率提升至40%,原料成本降低8%。“这步棋走对了!”陈士良站在嘉兴石化的中控室里,看着实时监控数据感慨道。
上市后的桐昆进入发展快车道,2011年营收突破200亿元,较2008年翻了一番。更重要的是,资本平台为日后的产业链延伸奠定了基础——2014年,李强省长调研时提出“鼓励民营企业进军上游炼化产业”,陈士良立刻嗅到机遇,开始谋划更大的布局。
浙江石化年产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
2014年的浙江石化筹建会上,陈士良签下了改变桐昆命运的协议:出资346亿元,收购浙江石化20%股权,参与建设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这是当时国内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最大的石化项目,总投资达1730亿元。
“没有炼化,我们永远受原油价格的气。”陈士良在高管会上解释道。在此之前,桐昆的产业链只到PTA,而炼化能实现从原油到PTA的完整闭环,成本可再降10%。但346亿元的投资对桐昆来说压力巨大,当时集团年净利润仅20亿元,需要通过增发股票和银行贷款筹集资金。
项目建设期间,陈士良每月都要去舟山施工现场查看进度。2017年台风“天鸽”来袭时,他冒着狂风暴雨坚守工地,指挥工人加固设备。“这是桐昆的生命线,不能出任何差错。”在他的紧盯下,浙石化项目比计划提前3个月投产。
2019年,浙石化一期工程达产,年产2000万吨原油加工量,桐昆获得400万吨原油加工权益。当年,桐昆PTA自给率提升至90%,形成了“原油-炼化-PTA-聚酯-涤纶长丝”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全球少数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化纤企业。“从一滴油到一匹布,我们用了38年。”陈士良在产业链贯通仪式上动情地说。
全产业链的优势很快显现。2021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30%,同行因原料成本飙升利润下滑,桐昆却凭借炼化环节的成本优势,净利润达到74.6亿元,创历史新高。当年,桐昆涤纶长丝产能突破1300万吨,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8%,被业界称为“丝界沃尔玛”。
嘉兴石化有限公司一期项目
嘉兴石化有限公司二期项目
2020年的桐昆研究院里,一场关于“彩色POY涤纶长丝”的技术评审正在进行。研发总监拿着样品介绍:“这种纤维不用染色,直接纺出彩色丝,能减少80%的污水排放。”陈士良当即拍板:“投入2亿元建生产线,抢占环保纤维市场。”
桐昆的创新基因,早在1995年就已种下。从高速纺到熔体直纺,再到差别化纤维,陈士良始终坚持“每年把3%的营收投入研发”。截至2024年,桐昆已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5个研发平台,累计获得自主研发专利1000余项,主持制定130多项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
在恒腾差别化纤维公司的车间里,“具有双重液位监测的预聚釜”正在运行。这项专利解决了原料粘度升高导致的副产物排出难题,使产品合格率从95%提升至99.5%。车间主任介绍:“光这一项技术,每年就能多创造5000万元利润。”另一项“超薄低弹丝双面布专用纤维”技术,生产出的面料吸湿排汗、手感柔软,成为运动品牌的抢手货,每吨售价比普通纤维高3000元。
2012年起,桐昆启动“机器换人”计划,累计投入7亿元改造生产线。在恒盛化纤厂区,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了传统人工,从纺丝到包装全程无人操作。“以前一条生产线要50个工人,现在只要8个,日均产量还从80吨涨到120吨。”厂长指着智能监控屏说。到2024年,桐昆智能化工厂覆盖率达85%,生产效率较2012年提升60%。
沭阳项目签约仪式
2022年的春节,陈士良没有像往年一样给员工发红包,而是召开了紧急会议。此时的桐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464亿元债务压顶,现金流从2019年的51亿元锐减至10亿元,2022年净利润从上年的74.6亿元暴跌至1.3亿元。
危机的根源,是前几年的盲目扩张。2021年,桐昆斥资150亿元建设江苏沐阳石化项目,又拿出150亿元投资福建石化项目,叠加浙石化二期的投入,资金链逐渐紧张。“当时觉得行业会一直好下去,低估了周期风险。”陈士良在会上反思道。
雪上加霜的是疫情的冲击。2022年国内物流受阻,桐昆的涤纶长丝库存积压达30万吨,占全年产量的20%。同时,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导致炼化板块利润缩水,原本寄予厚望的新项目迟迟无法投产,投资难以回收。
更严重的是,为了掩盖经营困境,桐昆高管团队虚报业绩,2022年1月预告净利润3-4.2亿元,实际仅1.3亿元,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多名高管被问责离职。消息传出,股价从最高31元跌至14元,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
“我对不起大家。”陈士良在全员大会上鞠躬道歉。此时的他已年过六旬,头发添了不少白发。面对464亿元的债务和信任危机,这位带领桐昆走过41年的老掌门,第一次感到了力不从心。谁能接过这副千钧重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的女儿——陈蕾身上。
陈蕾
2023年7月28日,桐昆股份发布公告:陈士良退出董事会,36岁的陈蕾接任董事长。消息一出,资本市场一片哗然。有人质疑:“一个年轻女孩,能救千亿帝国?”
陈蕾的履历却藏着答案。2013年从国外留学归来后,她没有直接进入高管层,而是从董事长秘书做起,跟着父亲跑车间、见客户、开董事会。“父亲让我从基层学起,连纺丝机的型号都要背下来。”陈蕾回忆道。三年后,她升任董事长助理,参与浙石化项目决策,主导过智能工厂建设,在公司内部积累了足够的威望。
上任第一天,陈蕾没有召开就职大会,而是带着财务总监和法务总监梳理债务。“464亿债务里,短期借款180亿,长期借款284亿,还有供应链欠款。”她在白板上画债务结构图,熬夜制定偿还计划:“先处置非核心资产,再争取银行展期,最后靠经营现金流翻盘。”
第一个动作是出售江苏沐阳石化10%的股权,回笼资金15亿元。接着,她带队拜访12家银行,用浙石化的稳定收益和全产业链优势争取信任,最终获得200亿元贷款展期,年利率从5.8%降至4.2%。“陈总虽然年轻,但思路清晰,数据张口就来。”一位银行行长评价道。
面对内部人心浮动,陈蕾推行“全员持股计划”,拿出10亿元股票分给核心员工:“桐昆的难关,要靠大家一起闯。”她还取消了高管专用电梯、独立办公室等特权,自己每天在职工食堂吃饭,和工人聊生产情况。“以前觉得董事长很遥远,现在她会问我机器好不好用。”老技工张伯的儿子小张说。
嘉通能源项目建设实景
2024年2月的嘉兴港,264托涤纶长丝正在装车,即将发往巴西。外贸部经理李俊看着提单,感慨道:“要是没有RCEP,这笔订单根本拿不到。”2022年行业低迷时,国内订单锐减,陈蕾提出“海外市场是第二增长曲线”,亲自带队开拓国际市场。
开拓印度市场时,桐昆遇到了难题:新客户下单量超出预期,可原材料乙二醇因船期延迟无法按时到位。“订单要是黄了,以后再进印度市场就难了。”李俊急得团团转。陈蕾得知后,立刻联系嘉兴海关,利用“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改革”政策,先用一般贸易原料应急生产,保住了订单。
在海关的指导下,桐昆开始申领RCEP原产地证书。“有了这个证书,出口日本的涤纶长丝关税从8%降至3%,每吨能省200美元。”李俊介绍道。2023年,桐昆对RCEP成员国的出口订单增长80%,申领证书177份,享受关税优惠339万元。到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15%提升至25%,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
更长远的布局在印尼。2023年9月,桐昆与新凤鸣合作,投资28.5亿美元建设年产120万吨PTA项目。“印尼靠近原油产地,劳动力成本低,还能规避美国48%的反倾销税。”陈蕾在项目签约仪式上说。这个项目预计2026年投产,投产后将进一步降低桐昆的原料成本,拓展东南亚市场。
海外市场的突破,让桐昆在2024年收获了惊喜:全年出口额增长25%,其中对RCEP成员国出口增长36%。“以前我们是‘国内龙头’,现在要做‘全球玩家’。”陈蕾在年度总结会上说,身后的屏幕上,桐昆的全球布局图正不断点亮新的节点。
湖州长兴生产基地
2024年的桐昆研究院展厅里,陈列着一款“高绒质异收缩聚酯长丝”样品。研发人员介绍:“这种纤维制成的面料蓬松度比普通产品高50%,已经接到了优衣库的大额订单。”这是陈蕾上任后重点推进的高端化战略成果之一。
面对传统涤纶长丝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现状,陈蕾提出“差别化率提升至70%”的目标,把研发重点放在光伏用丝、车用工业丝等高端领域。“普通纤维每吨利润只有200元,高端纤维能到2000元,这才是未来。”她在研发会上强调。
在光伏领域,桐昆研发的“低收缩涤纶工业丝”通过隆基绿能认证,成为光伏胶膜的核心原料。“这种丝的收缩率低于1%,能保证光伏组件的稳定性,比进口产品便宜30%。”研发总监介绍道。2024年,光伏用丝销量突破5万吨,贡献利润1亿元。
车用工业丝的突破更具意义。经过三年攻关,桐昆的“高强度涤纶工业丝”通过德国大众认证,用于汽车安全带和轮胎帘子布。“以前这个市场被日本企业垄断,现在我们打破了垄断。”陈蕾自豪地说。2024年,车用丝营收达20亿元,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技术升级带来了经营改善。2024年,桐昆差别化纤维占比从2022年的65%提升至68%,销售毛利率从4.64%提升至5.2%,净利润恢复至12.18亿元。更重要的是,高端产品的布局让桐昆跳出了传统化纤的周期波动,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集团收购海欣组建恒欣公司
2024年10月,桐昆控股以2001.66亿元营收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4位,较上年提升6位。在总部园区的“桐昆博物馆”里,从1981年的第一台丙纶纺丝机到2024年的智能生产线模型,见证着这家企业的四十年变迁。
陈士良偶尔会来博物馆走走,看着“桐昆”二字的铜牌,想起1993年更名时的初心。“做企业就像纺丝,要经得起拉伸,才能成好丝。”他对前来参观的年轻员工说。而陈蕾正在会议室里和高管们讨论2025年的规划:印尼项目加速推进,光伏用丝产能翻倍,数字化工厂全覆盖……
从濒临倒闭的乡镇小厂到全球化纤航母,桐昆的四十年,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的缩影。陈士良的魄力与坚韧,陈蕾的创新与务实,让“一根丝”织就了千亿传奇。当被问及“百年桐昆”的梦想时,陈蕾指着车间里不断运转的纺丝机:“只要守住实业初心,把每一根丝做好,梦想就不会远。”
在嘉兴的晨曦中,桐昆的厂房亮起灯光,新一天的生产开始了。那些洁白的涤纶长丝从喷丝板中涌出,被缠绕成卷,运往全球各地,织成衣服、汽车轮胎、光伏组件……这根承载着两代人梦想的丝,还在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
来源:睡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