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罕见低头,承认打不赢中国!中美高层通话,接下来有重头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0 09:40 1

摘要:2025年10月中下旬,特朗普在福克斯节目承认对华高额关税“不可持续”,中美敲定下周马来西亚磋商及韩国APEC领导人会晤。

文|七月

编辑|七月

2025年10月中下旬,特朗普在福克斯节目承认对华高额关税“不可持续”,中美敲定下周马来西亚磋商及韩国APEC领导人会晤。

从威胁加征100%关税的雷霆之怒,到罕见承认高关税“不可持续”的低调松口,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对华态度在短短时间内上演了一场180度的大转弯。

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中美高层也进行了通话,确认了之后的马来西亚会晤和更高级别的韩国峰会。

这也预示着新一轮的博弈即将开始。

谁也没料到,特朗普对华态度的急转弯会来得这么快。

10月17日福克斯商业新闻网的预制节目里,这位此前扬言11月1日加征100%关税的美国总统,首度松口承认关税政策“不可持续”。

但嘴上仍硬撑,把僵局归咎于中方稀土新规,声称“是他们强迫我这么做的”,这种“嘴硬心软”的姿态耐人寻味。

更戏剧性的是美方“盟友体系”的崩塌。

特朗普原本拉来33个盟友集体施压,结果刚开局就成了“独角戏”:法国、加拿大高层忙着赴华谈合作,新西兰把造船大单直接交给中企,澳大利亚国库部长查默斯更是公开反对“脱钩”言论。

最打脸的是荷兰,之前还想“强抢”中企,被中方政策卡脖子后立刻转态求对话。

所谓的“围堵联盟”,成了一戳就破的泡沫。

产业层面的困境更让美方坐不住。

邮轮业首当其冲,“RIVIERA”号为避1167万元特别港务费拒停上海港,直接引发800多起投诉,上千乘客行程泡汤。

嘉年华、皇家加勒比等三大巨头全被拖下水,缴钱心疼,不缴又眼睁睁看着中资和欧洲企业抢走年均300多万人次的客源。

要知道中国已是世界航运主要目的地,想绕都绕不开。

豆农的日子更难熬。伊利诺伊州816吨大豆仓库垮塌的画面还没消散,美国农业部长罗林斯又带来坏消息:中国今年一颗大豆都没买。

虽然政府给了130亿美元补贴,但只够填2023-2024年的坑,如今联邦政府停摆19天,后续补贴彻底断供。

想找日本接盘?可中国占美大豆出口的55%-60%,日本那4%的份额连塞牙缝都不够。

10月12日的场景更显荒诞:特朗普在社交媒体说“美国想帮助而非伤害中国”,副总统万斯同步在福克斯新闻喊中国“选理性之路”,父子俩似的“一软一劝”,显然是急着找台阶下。

而美股的剧烈波动更暴露了底气不足,加税威胁引发“黑色星期五”暴跌,10月10日单日蒸发2万亿美元,特朗普一放软话,股指又立刻反弹。

美方的溃败,本质是中方反制的精准有力。

最关键的“杀招”当属稀土管制。10月9日中方出台的出口新规,直接戳中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命门”,从消费电子到战斗机,这些关键材料无处不在。

《南华早报》早就指出,这招让美欧政策圈集体震动,WTO总干事伊维拉都忍不住警告,中美脱钩可能让全球经济长期减少7%。

半导体领域的反制更见成效。

英伟达CEO黄仁勋的话道出了真相:公司在中国先进芯片市场的份额从95%跌到零。

美方以为技术封锁能卡中国脖子,没想到先卡了自己,中国是全球最大芯片消费市场,失去这里,美企研发成本都收不回。

更狠的是,中方的反制全在规则框架内,商务部明确表示,这是“依据法律法规完善出口管制的正常行为”,让美方想找茬都没借口。

航运和农业的反制则打在了“民生痛点”上。

对美邮轮征特别港务费,看似小事却精准戳中其“离不开中国市场”的命门;暂停采购美国大豆,直接击中共和党票仓的要害。

中方的逻辑很清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专挑你疼的地方下手。

就像商务部发言人说的,“不愿打,但也不怕打”,这种底气不是喊出来的,是产业实力给的。

中方的主动权还体现在会谈安排上。

10月18日的视频通话,中方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亲自牵头,与美方财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形成对等架构。

敲定的“马来西亚磋商+韩国APEC峰会会晤”双轨模式,更是把节奏牢牢握在手里,先由低层级谈细节,再由领导人定方向,步步为营。

看懂特朗普的“软话”,得先拆穿他的“话术套路”。

这位深谙“赢学叙事”的总统,从不会承认自己“输了”。

他把之前的加税威胁包装成“谈判初期的诈胡”,说现在承认不可持续是“早有预料的战术转换”,无非是想把妥协说成“主动布局”,避免支持者骂他“软弱”。

国内政治压力才是真正的“催命符”。

联邦政府停摆19天,豆农补贴发不出去,农业州选民的怨气快压不住了;邮轮业、科技业的游说集团天天上门施压,毕竟谁也不想丢了中国市场。

特朗普心里门清,再硬扛下去,2026年选举的基本盘都要动摇。

金融咨询公司专家毕晓普看得透彻:“他高估了自己的筹码,根本不敢把威胁贯彻到底。”

但美方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就在特朗普放软话的同时,财长贝森特还在IMF会议上攻击中国经济模式,说中方“产能过剩”;贸易代表格里尔更撒谎称“中方拒绝沟通”,被中方发言人何咏前直接驳斥“严重歪曲事实”。

这种“一边求和一边拱火”的操作,暴露了特朗普政府内部的混乱,有人想谈,有人还想硬扛,根本没形成统一战线。

更讽刺的是,美方的“信誉危机”早已埋下伏笔。

胡同研究的冯楚成指出,9月中美马德里会谈刚缓和,美方转头就收紧半导体管制,还加征船只港口费,这种出尔反尔让中方彻底看清其“信誉低下”。

如今想靠几句软话就重启谈判?中方早就说了,得拿“诚意”来换。

博弈远未结束

下周的马来西亚磋商,看似是缓和信号,实则暗藏更激烈的博弈。

美方最急着谈的,无非是让中国恢复采购大豆,还有放宽稀土出口;中方则必然要求美方取消不合理关税,停止科技封锁。

双方的诉求差距不小,想达成协议没那么容易。

特朗普心心念念的APEC领导人会晤,更像是一场“政治秀”。

他需要通过和中方领导人见面,向国内选民证明“对华强硬有效”;中方则会借机重申“平等协商”的底线。

至于结果,很可能是达成一些“框架性共识”,但核心分歧还得拉锯。

毕竟,美方想的是“霸权式谈判”,中方要的是“对等尊重”,这两种逻辑的碰撞不会轻易消解。

深层看,这场博弈本质是全球产业分工和科技主导权的争夺。

美国想靠打压维持霸权,中国要的是合理发展空间。

WTO总干事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全球经济早已你中有我,美国想把中国踢出产业链,到头来只会砸自己的饭碗。

就像英伟达失去中国市场后,研发投入都得缩水,最终还是美国科技竞争力受损。

结语

接下来的看点,就看美方到底能让多少步。

是取消11月1日的加税计划?还是放宽对半导体企业的限制?

这些实际行动,远比“软话”更有说服力。

而中方的立场也不会变:能谈就谈,不能谈就打,毕竟核心利益绝不让步。

这场“关税闹剧”告一段落,但中美经贸的博弈还长着呢。

参考信息:

特朗普又软了:对华高额关税讹诈,不可持续——2025-10-18 08:42 观察者网

来源:史不得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