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一到炎夏,医院的消化门诊和肝胆专科都开始热闹起来。很多原本病情稳定的肝病患者,突然黄疸加深、肝区胀痛、甚至出现意识混乱的情况。问一圈,最常见的诱因竟然是“吃坏了”。
每年一到炎夏,医院的消化门诊和肝胆专科都开始热闹起来。很多原本病情稳定的肝病患者,突然黄疸加深、肝区胀痛、甚至出现意识混乱的情况。问一圈,最常见的诱因竟然是“吃坏了”。
不少人以为夏天出点汗,胃口不好,吃点清凉的、刺激的、开胃的东西没什么大问题。但对肝病患者而言,有些食物,真不是嘴馋几口那么简单。别小看这一口吃进去的,可能会直接把病情推向危险边缘。
夏季气温高,不仅人容易烦躁,身体代谢也会加快,肝脏的代谢负担自然加重。正常人可能还扛得住,但那些肝功能原本就打了折扣的患者,哪怕一点点额外负担,都可能压垮原有的平衡。
很多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本就存在肝细胞损伤,肝酶指标长期处于临界值。一旦吃进不易代谢的食物,肝脏就得拼命工作去处理这些“额外任务”,最终可能出现转氨酶飙升,甚至诱发急性肝功能衰竭。
更棘手的是,夏天细菌滋生快,食物容易变质。对普通人来说,吃了可能只是拉肚子。但对肝病患者,这种“拉肚子”背后的风险,是肝性脑病、低钠血症、甚至肝昏迷。
很多人夏天最爱吃的,就是冰镇饮料、冰淇淋、西瓜、凉拌菜。吃下去确实爽,但对肝病患者来说,这种爽只是短暂的。
冷刺激会让肠胃血管突然收缩,影响消化酶分泌,进而影响营养吸收。生冷食物中常常藏着大量致病菌,尤其是冰镇海鲜、凉拌腐竹、绿豆汤这种常见的“夏日标配”,在放置过程中若没有妥善处理,极易滋生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肝病患者免疫力本就较低,一旦感染这些细菌,不仅是腹泻这么简单,可能引发继发性肝损伤,甚至诱发败血症。
夜宵摊上的烤串、炸鸡、臭豆腐,看着诱人,吃起来更让人上头。但这些高温处理的油腻食物,恰恰是肝病患者的大敌。
高温油炸和烧烤过程中,会产生杂环胺、多环芳香烃等致癌物质。这些毒素的代谢,几乎完全依赖肝脏的酶系统来完成。健康人偶尔吃一顿,肝脏还能扛得住。但肝病患者的解毒能力本就受限,吃这些食物无疑是雪上加霜。
油炸食物中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会加速肝纤维化进程,长期摄入甚至可能推动肝硬化进一步恶化。
不少人觉得夏天喝点啤酒降温解乏,度数低,不碍事。但事实是,对肝病患者来说,酒精就是毒药,不管几度,不管多少。
哪怕是一杯啤酒,其代谢产物乙醛就足以对肝细胞造成损伤。更别提,很多人喝酒时还会搭配烧烤、重口味小菜,这种“组合拳”直接让肝脏超负荷运作。
更隐蔽的是,很多饮料其实含有酒精成分,比如部分低度果酒、甜酒、冰镇鸡尾酒。肝病患者常常忽略了这些“伪装的酒”,不知不觉中就中招。
有些人听说某些中药对肝有好处,比如枸杞、丹参、五味子,就喜欢自己泡茶、泡酒、泡水喝。但中药不是保健品,用不对就是毒。
尤其是未经专业指导擅自服用中药泡制品的人群,很容易因剂量不当、药性冲突,造成药物性肝损伤。门诊中常见的“保肝养肝茶”,有不少其实根本不适合慢性肝病患者。
部分中药材本身含有肝毒性成分,例如雷公藤、何首乌,一旦长期饮用,轻则转氨酶升高,重则引发急性肝衰竭。
榨菜、咸鱼、酱豆腐这些传统腌制品,味道重、下饭快,夏天食欲不好时很多人靠它们找胃口。但对肝病患者来说,这类食物暗藏杀机。
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一种潜在的致癌物。健康人肝脏有能力清除这些有害物质,但对于肝功能不全的人,长期摄入这类物质,可能诱发肝细胞变异,增加肝癌风险。
发酵类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组织胺,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或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尤其是在肝硬化晚期患者中更为常见。
很多患者担心不吃东西会低血糖、营养不良。但其实对于肝病患者来说,稳定血糖、规律饮食远比“吃得多”更重要。真正该避免的,不是吃得少,而是吃得乱、吃得重、吃得刺激。
如果实在没有胃口,可以选择易消化、低脂肪、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蒸蛋、米粥、瘦肉汤等。吃不下就少吃一点,宁可饿一顿,也别随便胡乱“补一口”。
医生最怕的不是患者不吃,而是吃错。每年夏天,接收的急性肝损伤病例中,很大一部分都和饮食有关。吃进嘴里的东西,治不了病,但能出事。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振国,刘春红.夏季饮食与肝病关系探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5):388-390.
2. 李明,陈建军.中药引发的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29(3):212-215.
3. 张晓燕.肝病患者饮食管理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卫生,2019,35(9):1431-1433.
来源:护士的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