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始终离不开对边界的恪守。当野生动物意外闯入城市居民区,既带来了新奇的邂逅,也暗藏着安全隐患。近日,广西南宁一小区内出现的一只猕猴,在 33 层高楼外立面灵活穿梭,成为居民热议的焦点,相关部门的抓捕与驱离工作正持续推进,也引发了公众对城市野生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始终离不开对边界的恪守。当野生动物意外闯入城市居民区,既带来了新奇的邂逅,也暗藏着安全隐患。近日,广西南宁一小区内出现的一只猕猴,在 33 层高楼外立面灵活穿梭,成为居民热议的焦点,相关部门的抓捕与驱离工作正持续推进,也引发了公众对城市野生动物保护与安全防范的关注。
2024 年 10 月 14 日下午 5 时许,南宁江南区某小区的宁静被一阵此起彼伏的惊叹声打破。家住小区某栋 33 层住宅楼的业主陈女士,正准备开窗通风时,眼角余光瞥见外墙管道上有一个毛茸茸的身影。定睛细看,竟是一只体型中等的猴子,正沿着燃气管道快速攀爬,四肢抓握稳固,动作娴熟得如同训练有素的 “攀爬高手”。
这只不速之客的出现,迅速吸引了周边居民的注意。它时而停在十几层的窗沿上,低头打量着楼下的人群,黑亮的眼睛里满是警惕与好奇;时而蹲坐在空调外机上,用前肢梳理着身上棕褐色的毛发,神态悠然自得;时而又顺着下水管道钻进建筑缝隙,只留下一道残影,让围观者惊叹不已。狭窄的窗沿在它脚下仿佛宽阔的大道,错综复杂的管线则成了天然的攀爬辅助,每一次跳跃、每一次转向都精准而灵活,引得楼下聚集的居民阵阵惊呼。
“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在小区里见到野生猴子,而且还是在几十层高的楼上,比动物园里的看着有意思多了。” 陈女士站在阳台边,一边用手机记录着猕猴的身影,一边和身旁的邻居交流。小区内的幼儿园恰好临近这栋住宅楼,下午放学时分,不少接孩子的家长特意带着孩子驻足围观,孩子们仰着小脑袋,兴奋地讨论着这只 “从天而降” 的 “猴哥”,现场氛围热闹又新奇。
但新奇之余,担忧也悄然蔓延。随着猕猴在楼栋间频繁活动,部分居民开始担心它会闯入家中。“我家窗户经常开着通风,万一它突然跳进来,吓到老人和孩子就不好了。” 一位业主的顾虑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考虑到猕猴的野生属性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小区物业在接到业主反馈后,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处理,迅速拨打了报警电话求助。
当天傍晚,南宁市消防救援部门的工作人员带着专业装备火速赶到现场。此时天色渐暗,小区内的路灯陆续亮起,柔和的光线照亮了高楼外立面,却也给抓捕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消防员们仔细观察猕猴的活动轨迹,制定了初步的抓捕方案 —— 利用长杆网兜尝试近距离捕获,同时安排人员在下方做好防护,防止猕猴意外坠落受伤。
然而,这只猕猴的警惕性远超预期。当消防员携带装备靠近至楼栋侧面时,它立刻察觉到了异常,原本悠闲梳理毛发的动作骤然停止,抬头望向声音来源处。未等消防员调整好角度,它便猛地发力,顺着管道向上蹿升,短短几秒内就从 15 层爬到了 20 层以上,随后钻进空调外机与墙体之间的缝隙中,消失不见。消防员们多次更换点位尝试,均因猕猴动作过于敏捷、夜间环境复杂而未能成功。直至深夜,考虑到安全风险,抓捕工作暂时中止,消防员叮嘱物业加强巡逻监测,一旦发现猕猴踪迹及时沟通。
10 月 15 日一早,小区物业再次行动,先后联系了辖区派出所、南宁市动物园以及江南区林业局等多个专业部门,希望借助更专业的力量,尽快将这只猕猴安全捕获并妥善处置。当天上午,江南区林业局野保股股长刘时胤带领工作人员抵达小区,通过现场观察和居民提供的视频素材,对这只 “野生邻居” 的身份做出了初步判定。
“这是一只猕猴,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广西的山林地区较为常见。” 刘时胤向围观居民介绍,猕猴躯体粗壮,前肢与后肢长度相近,拇指能与其他四指相对,抓握能力极强,非常适应攀爬环境。结合小区楼栋的结构特点,他进一步分析,这只猕猴之所以能在高楼间来去自如,与所在楼栋的品字形设计密切相关。这种建筑设计虽能保证每户的通风与采光,但也让外立面形成了诸多凹陷、凸起的空间,再加上纵横交错的燃气管道、下水管道和空调外机,恰好为猕猴提供了绝佳的攀爬路径和躲藏场所。
更让抓捕工作难度升级的是,这只猕猴的警惕性极高。工作人员在楼栋周边架设观测设备后发现,它大多在清晨和傍晚活动,每次移动都会先驻足观察周围环境,确认安全后才会行动。一旦察觉到人类靠近,便会迅速躲进隐蔽处,即使是专业的野生动物保护人员,也难以找到合适的近距离抓捕机会。
为了避免强行抓捕可能对猕猴造成伤害,同时确保居民安全,相关部门最终确定了诱捕方案。工作人员根据猕猴的食性,在小区楼顶平台、一楼绿化带以及中间楼层的业主阳台(征得业主同意后),共放置了 3 个专用诱捕笼,笼内铺满了香蕉、花生、苹果等猕猴喜爱的食物,并设置了触发式机关 —— 一旦猕猴进入笼内触碰食物,笼门便会自动关闭。
然而,这只 “机灵鬼” 似乎识破了人类的 “计谋”。连续几日,工作人员多次检查诱捕笼,发现笼内的食物虽有减少,但笼门始终处于敞开状态,显然猕猴是隔着笼网取走了食物,并未真正进入笼内。刘时胤推测,这与部分居民的投喂行为有关:“这几天应该有业主私下给它投喂食物,它没有饥饿感,自然不会轻易冒险进入诱捕笼。”
小区业主邓先生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他表示,猕猴现身以来,大多数居民都抱着新奇而非惧怕的心态,不少热心人会在阳台边缘放上水果、面包等食物,看着猕猴前来取食,觉得是一种特别的互动。“它看起来挺温顺的,也没做出伤人的举动,大家就想着善待它。” 邓先生坦言,多数居民都希望能在不伤害猕猴的前提下,让它回归自然,但对于如何科学处理,大家并没有明确的思路。
但这种 “善意的投喂”,在专业人士看来却暗藏隐患。刘时胤提醒,野生猕猴虽然看似温顺,但仍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尤其是在进食或感到威胁时,可能会出现抓挠、撕咬等行为。长期投喂会让猕猴丧失对人类的警惕性,逐渐依赖人类提供的食物,进而丧失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猕猴可能携带病菌,近距离接触和投喂过程中,存在疾病传播的风险。此外,随着猕猴对小区环境越来越熟悉,闯入居民家中的概率也会增加,可能会对居民的生活秩序和人身安全造成影响。
针对这些情况,小区物业已于 10 月 16 日向全体业主发送了温馨提示,呼吁大家不要私自投喂猕猴,及时关好门窗和阳台防护网,避免将食物放置在室外显眼位置,同时提醒家长看好孩子,不要近距离围观或挑逗猕猴,若发现猕猴出现异常行为,及时联系物业或相关部门。
截至 10 月 18 日,这只猕猴已经在小区内停留了五日之久。当天上午,记者来到现场时,仍能看到它在 20 多层的外墙管道上活动,时而低头观察楼下的人群,时而啃咬着不知从何处获取的食物。楼下的围观者依然不少,大家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难得的城市奇遇,讨论着这只猕猴的最终去向。
3 个诱捕笼依然静静地放置在预设点位,香蕉和花生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野生动物保护人员仍在持续监测猕猴的活动轨迹,根据它的行为习惯调整诱捕策略,确保能在安全、不伤害猕猴的前提下完成抓捕。小区居民也逐渐开始配合相关要求,减少了私自投喂行为,大家都在期待着这只 “野生邻居” 能被顺利引导回归自然,这场发生在城市高楼间的 “人猴邂逅”,也在提醒着每一个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科学的保护与尊重,才是对待野生动物最正确的方式。
来源:曹说新视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