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九月一日晴,不如九日明;九日明,又不如十三灵”。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明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一了。这天对于农民朋友而言可谓是非常不一般,因为这天的气候会影响冬天的降雪情况,进而影响来年的庄稼收成。正如俗语说的那样,农历九月初一、初九或十三日天晴时,往往预示
导读:老话“九月怕初一”,明日九月初一,到底怕啥?看古人咋说。
俗话说“九月一日晴,不如九日明;九日明,又不如十三灵”。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明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一了。这天对于农民朋友而言可谓是非常不一般,因为这天的气候会影响冬天的降雪情况,进而影响来年的庄稼收成。正如俗语说的那样,农历九月初一、初九或十三日天晴时,往往预示冬季少雨,这对于越冬作物的生长不利,尤其以十三日晴最为灵验。
而对于农历九月初一而言,民间还有这样一句老话,那就是“九月怕初一”,那么九月为何要怕初一呢?赶紧来看看吧。
01.农历九月初一是“朔日”
朔日,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农历每月初一,这天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太阳、地球、月亮三者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暗面完全朝向地球,因此人们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而且此时太阳和月亮几乎同时升起和落下,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朔日”。
在古代,人们对于朔日非常看重,因为这天是阴气复苏的起始日,如果天气出现异常,可能会打破阴阳平衡,引发持续降雨或极端气候。而这种认知源于古代对天文历法的朴素理解。此外,对于朔日而言,很多地区还有不远行、不嫁娶、不动土的说法,因为传统认为朔日这天,阴阳交替易引发磁场变化,而且此时月亮与太阳位置接近,夜间缺乏月光照明,出行易发生危险,因此就需要注意。
02.初一十五不出门
在民间俗语中,一直有“初一十五不出门”的说法。其意思就是说,初一走亲可能被误解为“避祸上门”,主人会担忧来访者带来厄运,影响家庭运势,就会产生不满。部分地区还认为,初一出门会“带走财气”,因此需守在家中积累福气。而这些都是源于封建社会地主讨债习俗。
据悉,佃户年底为躲债逃离,但需在农历初一和十五祭祖,初一可提前祭拜后躲避,十五必须返回,地主遂在十五追债,而这也形成了“躲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的说法。
03.九月初一怕下雨
我们都知道,农历九月初一,是一个秋收结束的时节,此时需要将粮食进行晾晒,以便入仓,而如果此时出现了降雨,那么就会导致后续晴天少,雨天多,而这就会让粮食发霉腐烂,影响农民朋友收成。
此外,这个时节还是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播种的时间,如果这时候下雨,那么就会影响播种,导致秋种推迟,这样来年自己收成也会受影响。为此民间就有了九月怕初一的说法。
当然,对于这一说法而言,并非毫无依据,而是老祖宗早已留下了很多的农谚,都能解释这一观点,具体如下:
九月初一打了伞,大麦小麦光杆杆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九月初一这天出现了降雨天气,也就是出现了打伞的情况,那么就预示着后续气候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导致越冬作物无法顺利播种,尤其是小麦和大麦,很可能会导致来年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而这就是“光杆杆”的意思。
九月初一雨,阴雨十五天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农历九月初一若降雨,往往预示着接下来会有持续的阴雨天气。而持续的阴雨天就会导致收割难度增加,作物易受潮发霉,影响粮食储存和品质,这样也会导致来年年景不好。
当然,“九月怕初一”的说法,虽然让大家感到害怕,但其实这天还是黄历中的一个好日子,也就是十二建星中的“除日”。除日指的是除旧布新的意思,寓意清除旧事物、迎接新事物。而这样的日子就是黄道吉日,适合大家祈福纳吉。
另外,九月初一这天,如果遇到下雨或者降温,还会导致冬冷来得早,这样冬天雨雪就会多,冬季也就会寒冷,而“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冬冷对于庄稼生长是有利的。因此这天就成了民间百姓眼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日子。
总之,明天就是九月初一了,这天天气如何,大家也都会知道,而有兴趣的朋友就可以根据这天的天气来预测未来的年景了。当然,老话毕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需要大家理性看待。
话说,你们那边有啥讲究?你觉得老话有道理吗?可以留言,跟大家说说你对此的看法。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