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日来的持续阴雨,让黄淮海地区广袤的田野变得一片泥泞。眼看寒露已过,往年此时,正是机器轰鸣、小麦播种的关键时节,如今却有不少地块因土壤饱和,农机无法下地,播种期被迫推迟。不少农户朋友站在地头,眉头紧锁,心里直打鼓:“这地都种不下去,明年的收成可咋办?”
连日来的持续阴雨,让黄淮海地区广袤的田野变得一片泥泞。眼看寒露已过,往年此时,正是机器轰鸣、小麦播种的关键时节,如今却有不少地块因土壤饱和,农机无法下地,播种期被迫推迟。不少农户朋友站在地头,眉头紧锁,心里直打鼓:“这地都种不下去,明年的收成可咋办?”
各位乡亲别心急,更别慌张!农业生产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突发天气。晚播,不等于减产!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科学应对,用精准的管理技术,把损失的农时“抢”回来。今天,我们就邀请了农业专家,为大家带来一份详尽的《晚播小麦高产指南》,特别是大家最关心的播种量问题,专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一、 定心丸:晚播≠减产,黄淮海小麦有“后发”优势
首先要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根据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的权威观点,黄淮海麦区的小麦本身具备很强的自我调节和补偿能力。与春小麦不同,我们这里的小麦在冬季有一个漫长的休眠和根系生长阶段。
晚播虽然缩短了冬前的生长时间,但只要管理得当,可以有效避免冬前旺长,减轻病虫害的越冬基数。小麦会将更多营养集中在春季生长,形成所谓的“春发”优势,只要春季水肥跟得上,形成足够的有效穗数,最终实现高产依然大有希望。所以,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放下焦虑,把精力投入到科学播种和后续管理中。
二、 核心关键:晚播小麦,播种量如何精准计算?
这是所有农户最核心的疑问:地种晚了,种子到底该播多少?播多了怕成本高、苗太密,播少了又怕基本苗不够,影响产量。
专家的核心原则是:“以晚补晚,以密补晚”。通俗来讲,就是通过适当增加播种量,确保田间有足够的基本苗数,来弥补因晚播导致的单株分蘖减少的损失。
这里有一个易于操作的黄金法则:在正常播量的基础上,每晚播1天,每亩播量增加0.5斤左右。
我们来把这个法则具体化,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 晚播约一周(霜降前后播种):建议亩播量25-28斤。此时,目标是将基本苗控制在每亩25万-28万之间,依靠主茎成穗为主。
· 晚播半个月(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建议亩播量28-35斤。此时小麦冬前基本无分蘖,必须保证足够的基本苗,目标基本苗应在28万-35万。
· 晚播超过20天(11月上旬以后播种):这类属于“晚中晚”,需要采取“独秆栽培”法,即完全依靠主茎成穗。亩播量可适当增加至35-40斤,确保基本苗达到35万以上。
请注意:以上建议播量还需根据两块“镜子”来微调:一是土壤肥力,地力差、底肥不足的地块可适当多播1-2斤;二是种子质量,一定要选择籽粒饱满、发芽率高(≥85%)的优质种子,如果发芽率偏低或整地质量差,也应酌情增加播量。
三、 管理“三字诀”:抢、补、管,环环相扣
光知道播多少还不够,晚播小麦要想高产,整个生育期的管理策略都要调整。记住这三个字,管理思路就清晰了:
1. “抢” —— 抢时整地,种在适期
时间就是产量。一旦田间墒情允许,机械能够进地,要抢抓时机。如果地块泥泞,切勿盲目翻耕,以免造成泥条,破坏土壤结构。可以采用免耕播种或浅旋耕播种等方式,直接抢时播种,力争做到“能早一天是一天”。
2. “补” —— 补足养分,以肥补晚
晚播小麦冬前生长量小,根系弱,对底肥需求更为敏感。建议施足底肥,并增施速效化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施用种肥,实现“肥随种下”,让麦苗一出土就能“吃上喝好”,促进早发根、快长叶。切记种肥要选用对种子安全的专用肥,且与种子隔离,防止烧苗。
3. “管” —— 狠抓春管,一管到底
春季管理是晚播小麦高产的决定性环节。核心是“早” 和 “促”。
· 早春追肥:开春后,要尽早进行耧施化肥或结合降雨(灌溉)追施返青拔节肥,促进分蘗成穗和穗部发育。
· 一喷三防:中后期重点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控和叶面肥喷施,保根护叶,延长灌浆时间,提高千粒重。
四、 案例见证:科学晚播,周口大户亩产超1100斤
理论说千遍,不如案例看一看。去年,河南周口的种粮大户老李,因秋涝导致200亩地直到11月初才完成播种,比正常晚了近一个月。当时他心里也没底,但在当地农技员指导下,他严格按照晚播方案操作:亩播量增加到36斤,采用免耕直播,底肥加量,春季早追肥、勤防病。
结果到了收获季节,他家的麦田亩产达到了1100多斤,反而比周边一些早播但管理粗放的地块高出近200斤!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晚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老办法应对新情况。只要技术到位,晚播田也能成为高产田。
五、 品种选择:搭配对路,事半功倍
对于预计会晚播的地块,在品种选择上也要有前瞻性。建议优先选择半冬性偏春性或弱春性的品种。这类品种阶段发育快,营养生长时间较短,通过春化阶段所需时间也较短,更适合晚播栽培,容易在晚播条件下获得高产。
具体品种上,各地审定推广的如百农207、周麦27、矮抗58、郑麦366等,都是适应性较广的优良品种。但最稳妥的做法,还是咨询当地种子站或农技推广部门,选择最适合本区域、最抗当前病害的品种。
阴雨终会停,播种莫迟疑。面对今年的特殊天气,我们更要相信科学,依靠技术。记住“增播量、抢时种、补足肥、抓春管”这十六字诀,灵活运用专家给出的方案,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克服晚播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明年夏粮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这篇文章能解您心头之惑,欢迎转发给更多需要的种植户朋友,让大家科学种田,共同抗灾保丰收!
来源:新农人欣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