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乳山市海阳所镇望海庄村“汐望书院”的非遗海水豆腐坊里已飘出豆香。书院负责人王珉一早忙碌起来,张罗着“网红”产品海水老豆腐的当日销路。微信群里一边接龙统计订单:“今天四锅海水老豆腐,要的邻居们抓紧!”消息刚发出,手机便响个不停,潮汐湖社区的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乳山市海阳所镇望海庄村“汐望书院”的非遗海水豆腐坊里已飘出豆香。书院负责人王珉一早忙碌起来,张罗着“网红”产品海水老豆腐的当日销路。微信群里一边接龙统计订单:“今天四锅海水老豆腐,要的邻居们抓紧!”消息刚发出,手机便响个不停,潮汐湖社区的不少居民踊跃下单,“给我留三份!”不过一小时就被预订一空。这热气腾腾的一幕,每天都在这个连接村庄与社区的“文化驿站”上演。
这里曾面临典型的基层治理难题:潮汐湖社区高峰时居民有三千多户,几乎全是“候鸟式”居民;一路之隔的望海庄村历经区划调整,如今只约七十余户。一边是社区服务捉襟见肘,一边是村庄资源相对闲置,面对这一结构性矛盾,海阳所镇没有“等靠要”,而是以“村社联建”的模式实施空间再造工程——村里2200平方米的闲置办公楼“变身”为集文化服务、生活配套与议事调解于一体的“汐望书院”,让两个体量悬殊的基层单元“牵起了手”。
“我们创建书院,就是要破解资源‘两极分化’难题。”王珉介绍,如今,这里已是欢声不断的“第三空间”,“大家天刚蒙蒙亮就过来,居民们一天不来就惦记!”——书法室内墨香萦绕,舞蹈房里身影翩跹,非遗工坊中,葫芦烙画传承人孙华丰正握着居民的手耐心指导:“下笔前先规划布局,你看,这样勾勒轮廓……”他随手拿起一支电烙笔介绍道,“清朝之前烙画是点上香,插上铁丝,烧热了烙,现在工具变了,但手艺和道理没变。”
文化活了,人心近了,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在这里悄然打通。书院里设置的“汐望议事角”,成为收集居民诉求、协商解决问题的开放平台,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响应能力。共享菜园里,村民手把手教居民育苗;在暖心食堂,村里老人免费、社区居民平价的午餐刚出锅,就有居民拎着自家种的蔬菜送到食堂:“今天地里收多了,给大家加个菜!”新老居民的深度融合,从源头上预防了因文化隔阂、资源不均可能引发的矛盾,将社会治理的关口前移,实现了从“管理”到“善治”的跃升。居民与村民之间,因信任而接纳,因参与而融合,正从“相邻”走向“相亲”。
“我们搞共享菜园、共享农场、共享鱼塘,都很顺。”王珉补充,“鱼塘里时不时投些鱼苗,村民帮着照看,闲时大家一起来钓。”从土地到鱼塘,从播种到收成,一种“土地+社交”的新模式逐渐成形。这片土地,不仅长出了作物,也生发出了情感与信任,不仅让社区居民找回农耕记忆,更在共同劳作中,悄然消融了城乡之间的那道“墙”。
信任更催生了看得见的效益。在今年村里举办的首届农民丰收节上,望海庄村的原生态小麦等农产品因品质好、信得过,一个多小时就售出上万元。“有了文化这个媒介,我们的产业也跟着起来了!”王珉自豪地介绍。
潮汐湖社区居民张睿懿经常来参加书法课、舞蹈排练等活动,通过电视端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在家就能预约课程:“非遗手工、共享菜园,心动就能报名,暖心食堂的饭菜实惠又好吃。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和村民处得像一家人。”
在现代城市“陌生人社会”与农村“空心化”并存的现实背景下,“汐望书院”以其温暖而持续的社交互动,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以居民和村民们的需求为导向,“汐望书院”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种文化”——它植根于本地土壤,培育出一片能让文化自主生长、自然演变的人文生态。非遗海水豆腐在一次次制作中飘出乡愁,钩花技艺在邻里交流中焕发新生,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乡土技艺,因居民的亲身参与和项目的持续运营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从文化活动的“相邻”到情感认同的“相亲”,“汐望书院”用文化浸润的方式悄然重塑着基层治理的肌理,书写出一份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
来源:母爱圣地美好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