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2岁的林素珍在三亚经营着一家海鲜小饭馆,离海边不到两百米。她老家是东北的,性子爽快,说话大声,整天忙着招呼客人、炒菜、杀鱼,一天到晚烟火味不断。海边常年刮大风,一开窗油烟味就往室内倒灌,因此她总把厨房的窗关得严严实实。夏天热得厉害,她常一边炒菜一边抽烟解闷,
52岁的林素珍在三亚经营着一家海鲜小饭馆,离海边不到两百米。她老家是东北的,性子爽快,说话大声,整天忙着招呼客人、炒菜、杀鱼,一天到晚烟火味不断。海边常年刮大风,一开窗油烟味就往室内倒灌,因此她总把厨房的窗关得严严实实。夏天热得厉害,她常一边炒菜一边抽烟解闷,一天能抽上好几根。闲下来时喜欢跟客人喝两杯冰啤,嘴上说反正习惯了海边的湿气,其实咳嗽时常有,却从不在意。因为常年早起晚睡,她几乎不运动,连走两步都嫌热。林素珍总说自己是吃得开、扛得住的人,对身体的疲惫和胸口偶尔的闷感早已习以为常,依旧在油烟和烟草味里度日,没想到身体的隐患早已悄悄埋下。
2021年5月8日,林素珍正蹲着清理海螺。蒸汽从锅里往外冒,她被呛得轻咳了几声,本以为只是油烟太大,可那几声咳嗽像被勾着一样止不住,嗓子发紧,胸口隐隐发闷。她抬手按着胸口,脸涨得通红,眼角沁出泪。几秒后喉咙里泛出甜腥味,咳出的痰带着一点红丝。她心里一惊,忙拿纸擦了擦,却笑着对伙计说没事,可能是火气大。接着又去炒菜,烟雾升起,她的嗓子像被火刮过一样发干发痛。她靠在门边喘了几口,脸色发白,胸腔仍有闷气没散,但她只是叹了口气,继续回炉灶旁烧下一锅汤。
5月23日,林素珍接连炒了十几道菜。正准备歇口气,一阵突兀的咳嗽猛地冲上来,胸口像被钝器顶住,气没吸进去就被卡在喉咙里。她弯腰扶着炉台,咳得浑身颤,脸涨得通红,喉间发出嘶哑的声响。伙计赶紧给她递水,她刚端起杯子,咳嗽又卷上来,水全洒在围裙上,胸腔里传来灼痛,嗓子里混着血腥气,她用手一抹,掌心全是红的。那一刻她怔住了,额头渗出细汗,嘴唇发白,她想说话,却只发出一阵短促的喘息。那股疼越卷越深,整个人咳得紧贴着墙,却连站都快站不稳。
几分钟后,咳嗽越来越剧烈,像要把整片胸腔撕开。林素珍喉咙里冒出的已不只是血丝,而是一股浓稠的血痰,顺着下巴不停滴落。她的呼吸急促紊乱,胸口急剧起伏,空气像变得黏稠,吸进去都感觉像带着刺一样尖锐地痛。她手指死死掐着桌沿,却还是控制不住身体的颤抖,伙计冲过来扶她,她挣扎着想站起,脚刚动就软了下去,膝盖重重磕在地上。她的喉咙里传出低哑的嘶声,嘴角溢出的血已成深红,伙计吓得大喊,抱起她往外冲。林素珍的手垂着,眼前一阵发黑,整个人在窒息中被拖上车,直奔医院。
林素珍被送入医院后,立即接受了胸部CT和血液检查。影像结果显示右下肺叶有一团约3.4厘米的结节样阴影,边缘呈毛刺状,密度不均,内部可见小片状坏死区,周围肺纹理紊乱。纵隔结构清晰,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提示CEA升高至16.5 ng/mL,CYFRA21-1轻度上升。医生随即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右下叶支气管口部位轻度狭窄,黏膜充血并伴有渗血。经穿刺活检后,病理切片显示腺体样结构明显、细胞异型性增加、核仁清晰可见,符合腺癌组织学特征。结合各项影像及病理结果,医生最终确诊为右下肺肺腺癌Ⅱ期。
当医生拿着检查报告走进病房时,林素珍还半靠在床上,听到“肺腺癌”三个字,她整个人愣了几秒,脸上的血色一点点褪去,嘴唇微微颤抖。她哑着嗓子问是不是弄错了,医生摇头,语气温和却笃定地解释,她的病多与长期接触油烟、吸烟、作息不规律有关。多年在封闭厨房中工作,吸入油烟颗粒和焦化物,对肺部造成慢性刺激,最终引发细胞变性。医生安慰她,幸好发现得不算太晚,肿瘤局限在右下肺,尚无明显扩散,若尽快手术切除,预后相对理想。林素珍沉默许久,眼眶发红,喃喃地说自己只是做饭的,没想到油烟竟能要命。
林素珍在家人的陪同下接受了右下肺叶切除手术,手术历时三个多小时,过程顺利,术中出血量极少。醒来后,她喉咙干涩、胸口隐隐作痛,但能自主呼吸,生命体征稳定。医生在查房时告诉她,病灶切除干净,病理边缘阴性,说明癌细胞未扩散到周围组织,是非常理想的结果。随后,医生叮嘱她术后要彻底戒烟戒酒,厨房必须保持通风,不可再长时间暴露在油烟中。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少油少盐,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每天适度散步,避免劳累。医生最后拍了拍她的肩,语气坚定:“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靠你自己慢慢养回来。”
出院后,林素珍彻底变了。她把小饭馆交给侄子打理,自己留在家里养身体。医生让她清淡饮食,她就把厨房的炒锅换成蒸锅,每天早上熬点燕麦粥,中午吃青菜和瘦鱼肉,油烟一点都不敢碰。过去一天一包烟的习惯也戒了,家里连打火机都丢了。她按时吃药,每天用手机定闹钟提醒,吃完就坐在阳台边做深呼吸练习,缓缓吸、慢慢吐,练肺活量。天气好的时候,她会到离家不远的海边走走,不快不慢,透口气晒晒太阳。晚上不再熬夜追剧,九点就上床睡觉。她常和邻居说,人到这年纪,身体就是根本,能活得踏实,比挣多少钱都值。
老家做药材生意的表哥听说她得了肺癌,特地寄来一盒冬虫夏草,说这东西能补肺养气,对她这种病人最合适。林素珍起初有点犹豫,怕乱吃东西影响康复。可那几天她上网一查,发现不少癌症患者也在吃,还说能增强免疫力、减少复发,她心里慢慢放松了。想着表哥送的也是真货,就抱着试试的心态,每天早上炖汤时放两根进去。喝下去微苦带甜,她觉得喉咙顺了些,也不再那么容易咳。渐渐地,她把这当成了日常调养的一部分,每天吃完饭,她都会按时炖上一盅,觉得比药温和,也更滋补。
半年后,林素珍按约回到医院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都在正常范围内,CEA由16.5 ng/mL降至2.4 ng/mL,CYFRA21-1恢复到参考值以内。胸部CT显示右下肺术区恢复良好,切缘清晰,无新生结节,肺功能测试中FEV1达到预期值的92%,比术后三个月提升了近20%。医生翻着报告,脸上露出满意的笑,说她恢复得比同龄人还快。林素珍听着也放心,连呼吸都觉得轻松许多。她心里暗暗庆幸,自己的自律和调理没有白费。医生提醒她保持现在的习惯,定期复查就行。她点头答应,拎着检查单走出门,阳光照在脸上,暖洋洋的。可就在她以为自己已经走出了疾病的阴影时,意外再次降临在了她身上……
2022年6月11日,林素珍正在厨房帮侄子整理菜单。刚写到一半,她忽然觉得头有点胀,像被什么压着。起初只是轻微的晕感,她揉了揉太阳穴,仍强撑着继续写。可几分钟后,视线忽然变得模糊,字迹在眼前晃动,她伸手去扶桌沿,手却抖得厉害,喉咙发干,心口隐隐发紧。她呼吸变急,脸色苍白得发灰,额角青筋不停跳动,额头的汗一下子冒出来。那种胀痛一阵强过一阵,仿佛整颗头都被挤压着。她咬着牙,扶着椅背缓缓坐下,胸口起伏得越来越快,连话都说不出。
过了两分钟,头痛愈发猛烈,林素珍捂着头,感觉疼痛顺着右侧太阳穴一路往眼后钻,视野开始发暗。她试图站起来去找侄子,却踉跄了一下,整个人扑到桌边上。她的嘴角开始抽动,右手僵在半空,指尖微微发抖。她想喊人,但舌头像被一根线牵住动弹不得,声音只挤出低哑的气音,连她自己都听不清。片刻后,她的右半边脸开始发麻,右手指逐渐失去力气,连扶桌的动作都变得无力。那股疼压得她眼泪直流,头晕到几乎分不清上下,只能本能地喘着气。
忽然,林素珍的身体猛然一颤,眼神开始发散,嘴角轻微抽搐,整张脸蜡白。她用尽全力撑在桌上,喉咙发出嘶哑的呼哧喘息声,胸口剧烈起伏。下一秒,她再也支撑不住,双腿一软,整个人直直倒下,后脑重重磕在地面。侄子听见动静冲进厨房时,她的手还在轻微抖动,嘴唇发青,双眼半睁,呼吸几乎停顿。众人慌乱喊着她的名字,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几分钟后,救护车的警笛划破午后的热浪,她被抬上担架,但已经没有了意识。
林素珍被送到医院后立即进行了头部CT及增强MRI检查。影像显示左额叶及右枕叶各见一处结节状异常信号,最大者约2.1厘米,边缘不规则,周围伴有明显水肿带,压迫邻近脑组织,导致轻度中线移位。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呈环形强化,提示占位性病变。脑电图显示局部放电异常,与癫痫样发作相符。血液检查中CEA再次升高至12.9 ng/mL,提示肿瘤活动度增强。结合她既往肺腺癌病史,医生判断这些病灶与原发病灶高度相关。经多学科会诊,最终确诊为肺腺癌脑转移,属晚期阶段。
林素珍被确诊为脑转移后,立即转入肿瘤科接受全脑放疗。每天固定时间,她被推入治疗舱,戴上固定头罩,机器发出低沉的嗡鸣声。医生同时为她启动靶向药物治疗,希望抑制肿瘤扩散。起初几天,她还能与家人交谈,但头痛、呕吐和眩晕很快加剧。血压反复波动,体力急剧下降,连坐起都要人搀扶。放疗结束后的第三周,MRI显示病灶并未缩小,反而出现新的小结节。医生不得不暂停治疗,改用脱水降压药控制颅内压。一个月后的深夜,她突发抽搐,呼吸骤停,医护人员连夜抢救近四十分钟仍未恢复心跳。凌晨两点五十二分,林素珍因脑转移导致的呼吸循环衰竭去世。
林素珍去世的那天,医院走廊里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她的丈夫靠在墙边,脸色发灰。女儿哭得声嘶力竭,眼睛肿得通红,声音破碎:“之前不是说手术很成功吗?不是都恢复得挺好的吗?怎么才一年就变成这样?”她抬起头,泪水一滴滴往下掉,语气里带着愤怒和不解,“我们每次复查都按时来,医生说指标都正常,CEA都降下来了,怎么还会脑转移?是不是早就有问题没查出来?是不是当初根本没切干净?”丈夫低着头,喉咙发紧,声音沙哑:“她那时候每天吃得清淡,按时吃药,连油烟都不碰,怎么会这样……”
医生听着家属的质疑,心里同样沉重。他回到办公室,把林素珍的所有病历、手术记录和随访资料重新调出。每一次CT、每一份血检报告都仔细核对:术后切缘干净,CEA从16.5 ng/mL降至2.4 ng/mL,肺功能恢复良好,胸部影像一直稳定,没有复发迹象。复查时她的状态也记录清晰,体重平稳、呼吸顺畅,没有任何可疑症状。医生又调取了两次复查的影像对比,所有结构都完整,没有遗漏的可疑阴影。按理说,这样的病人术后管理规范、恢复顺利,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脑转移。
医生又怀疑,是否是患者术后没有坚持服药,或者在生活上放松了要求。可当他再次与家属沟通后,才发现情况完全相反。林素珍的丈夫说,她出院后严格遵医嘱生活:按时服药,从不漏一顿;厨房重新安装了大排风机,再没碰过油烟;每天三餐清淡,早晨喝粥,中午蒸鱼,晚上蔬菜汤;戒烟戒酒彻底,连一口啤酒都不碰。她还坚持做医生教的呼吸操,每天早晚都要练十几分钟。睡觉规律,晚上九点准时关灯休息,连手机都不带进卧室。所有这些细节,医生在病历中都能一一对应。她的生活管理几乎没有漏洞,是标准意义上高依从性的患者。
医生翻着病历,神情凝重,语气也变得更加细致。他抬头问道:“她最近有没有接触过化学品、装修材料或者其他可能的致癌物质?有没有在服用新的药物?有没有和处方药同时吃其他中药或保健品?家族里有没有类似的病史?”
林素珍的丈夫仔细回忆,说她平时几乎不出门,家里也没装修,更没接触什么化学品。药都是医生开的,她从不乱吃,也没有新的药物。想了半天,他才补了一句,说她这段时间一直在吃冬虫夏草,听亲戚说能养肺,她自己也查过资料,觉得没坏处。丈夫犹豫地问,这个东西是不是出了问题。医生沉思片刻,缓缓摇头,说那只是滋补药材,一般不会干扰癌症治疗,对身体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医生带着厚厚一摞病例走进主任办公室,把林素珍的情况从头到尾汇报了一遍。主任一边听,一边翻看资料,神情越看越凝重。影像学、血检、病理、复查记录都整齐齐全,每一项数据都在正常范围。看完后,主任皱着眉,轻声问:“会不会是她擅自吃了什么不明中药?有些成分会干扰药物代谢,导致复发。”医生摇头,语气笃定地说,家属已经详细说明过,她只吃过冬虫夏草,没有服用其他中药或保健品,也没超量使用。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主任沉默片刻,拿起病例又看了一遍,手指停在那段“冬虫夏草”上,眉头微微一动。他低声说道:“这个倒是少见……我们也许得仔细查查。”语气不重,却带着明显的警觉。
主任当天下午便约了林素珍的丈夫,在会议室里单独谈话。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谨慎的专注,先是让对方从头回忆冬虫夏草的来源、保存方式、服用频率,再问她平时是怎么吃的、和什么一起煮、什么时候服用。丈夫一开始回答得很自然,说那是老家亲戚寄来的,是真货,包装也正规。主任没有打断,只是不断追问一些更细的细节——吃的时间点、搭配的食材、有没有混合其他药材一起炖、有没有反复使用同一批。
随着问题一层层深入,丈夫的神情渐渐变了,语气从笃定到犹豫,最后甚至停顿了几秒。主任察觉到了异常,神情立刻凝重下来,拿笔记下关键点,再次确认了几个细节。而当主任知道林素珍竟然是这样服用冬虫夏草时,他不由得一拍大腿,怒斥道:“糊涂啊!”
主任感慨道:“这是一个典型而又极容易被忽视的案例。冬虫夏草本身确实是一味滋补的良药,林素珍在手术之后,生活管理已经做到近乎完美,不仅规律服药,饮食控制,作息也保持得很稳定,复查数据更是长期正常。可她在长期服用冬虫夏草时,忽略了2个关键细节。这2个细节在日常看来并没有危害,但长此以往,就可能成为潜在的隐患。我见过不少类似的病人,都是在不经意间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最后才导致原本是滋补的好东西,却变成了害人的毒药啊……”
林素珍在服用冬虫夏草时,为了提升口感,经常与炖汤一同长时间煮沸。她认为煮得越久药效越好,却不知道高温会破坏冬虫夏草中关键的活性成分,尤其是虫草素和腺苷等代谢活性物质。经过高温长时间煮制后,这些成分在体内的吸收路径发生改变,部分转化为具有肝肾代谢负担的化合物。她每天坚持饮用这种“补汤”,使身体在短期内代谢压力上升。长期摄入不仅没有增强免疫力,反而导致药物代谢通路被干扰,体内抗癌药物的活性浓度下降,抗体反应被削弱,为癌细胞的再次活跃创造了条件。
林素珍服用的冬虫夏草来自亲戚自家渠道,她习惯将剩余的干草放在厨房橱柜里,与其他香料一起存放。海边空气湿度高,环境温热潮湿,使冬虫夏草极易吸收水汽。表面出现的轻微霉点她并未在意,清洗后照常炖汤。受潮虫草在温度变化下会滋生黄曲霉菌,这类真菌毒素可在体内长期累积,对肝脏和免疫系统造成慢性损伤。肝脏代谢功能被削弱后,抗癌药物活化过程受阻,体内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下降。看似无害的保健习惯,最终成为压垮她免疫防线的关键环节。
从医学角度看,林素珍的病情并非治疗失败,而是被看似无害的日常细节干扰。高温煮制与受潮虫草的隐性霉变共同破坏了她体内的代谢平衡,使抗癌药物效力被削弱。她以为是在调理身体,却在无意中削弱了自身的免疫屏障,也让本该稳定的病情重新失控。
姜格宁,陈昶,朱余明,等.上海市肺科医院磨玻璃结节早期肺腺癌的诊疗共识(第一版)[J].中国肺癌杂志,2018,21(03):147-159.王瑾,许峰,周清华.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05,(05):395-400.李海燕,刘红,王静,等.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01):46-48.(《三亚一52岁女子肺腺癌术后吃冬虫夏草,1年后脑转移走了,医生:只因她忽略了2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万淼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