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毕业即入职,同为二代,福耀玻璃曹晖,为何熬30年才接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9 19:40 1

摘要:一提企业二代接班,不少人先想到娃哈哈的宗馥莉,海外名校毕业,一回国就进了集团核心层,先管萧山基地的生产,后来又牵头做品牌年轻化、拓海外市场,一路顺顺当当往核心走,不用从最底层慢慢熬。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一提企业二代接班,不少人先想到娃哈哈的宗馥莉,海外名校毕业,一回国就进了集团核心层,先管萧山基地的生产,后来又牵头做品牌年轻化、拓海外市场,一路顺顺当当往核心走,不用从最底层慢慢熬。

但说到福耀玻璃的曹晖,这位同样是百亿二代的人,走的路却跟她完全不一样,他反而从车间一线干起,前前后后熬了30年,才正式接过父亲曹德旺手里那1700亿的全球玻璃帝国。

都是拿着“二代”的身份,面对的也都是父辈打下的家业,为啥宗馥莉能“毕业就入局”,曹晖却要走这么一条漫长的“苦路”?这1700亿的玻璃生意里,到底藏着啥门槛,得让他用30年才能跨过去?

在企业二代里,宗馥莉这种接班方式其实挺常见的,顶着“娃哈哈公主”的名头,从美国佩珀代因大学毕业后,直接进了娃哈哈集团。

一开始管萧山基地的生产管理,后来又负责品牌年轻化、拓海外市场,每一步都围着集团核心业务转,不用去基层“摸爬滚打”,这样的起点,既符合大家对“二代”的印象,也能让她快点摸清企业咋运营。

但曹晖刚跟福耀打交道时,情况完全反过来,那时候他刚成年,曹德旺没让他进办公室学管理,反而直接把他“扔”进了福耀的生产车间。

每天面对的不是报表和会议,是1200℃高温的玻璃熔炉、得精准把控的切割工序,还有满是粉尘的流水线。

曹德旺当时就跟他说,“你想接玻璃生意,就得先知道玻璃是一块一块从熔炉里出来的,少了这步,后面管啥都跟瞎猜一样。”

那段车间日子,可不光是“吃苦”那么简单,就说玻璃切割,误差超0.5毫米整块玻璃就废了,曹晖跟着老师傅练了三个多月,手上磨出茧子,才摸透不同厚度的玻璃该用多大劲儿切。

还有熔炉温度控制,夏天车间温度超40℃,他得守在仪表盘前,记每小时的温度变化,琢磨咋调燃料配比能少浪费点能耗。

这些一线的细节,后来都成了他管理的“底气”,多年后他批生产方案,能一眼看出某道工序的成本漏洞,就是因为当年在车间把每个环节都摸透了。

就算后来去美国留学,学了系统的企业管理,曹晖回国后也没“一步登天”,曹德旺没把他调回总部,反而派他去开拓香港和北美市场。

那时候北美市场早被本土玻璃企业占了,福耀作为外来者,连跟汽车厂商搭话的机会都少。

曹晖带着团队在底特律租了个小办公室,每天抱着产品样本跑遍当地的汽车零部件展会,甚至在福特、通用的工厂门口蹲守,就为了能跟采购负责人见一面。

有一次为了谈个小订单,他连续一周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客户公司门口,帮人家搬资料、整理仓库,最后靠“比本土企业低5%的成本+更快的交货期”,才把订单拿下来。

这样看曹晖的接班路,应该是从车间到市场,从区域负责人做到福耀总经理,接下来接掌集团是顺理成章的事,可2015年他却突然递了辞职报告,放着快到手的高管职位不管,自己跑去创业做汽车后市场玻璃服务。

消息一出来,行业里都炸了,有人猜他跟曹德旺在管理上闹了矛盾,毕竟曹德旺向来“铁腕”,曹晖学的是现代管理,想法不一样也正常,还有人说他是“不想活在父亲光环下”,想自己闯点名堂。

但没几个人想到,这场“辞职创业”,其实是曹德旺给曹晖设的“终极考核”,把福耀的资源全断了,看他没了“曹德旺儿子”的光环、没了福耀的供应链支持,能不能在市场上自己活下去。

曹晖这创业路,比当年拓北美市场还难,他做的汽车后市场玻璃服务,面对的全是小作坊式的维修店,竞争又激烈、利润又薄。

没有福耀的品牌背书,他只能从最基础的服务做起,比如推出“2小时上门换玻璃”,为了保证时效,他自己跑遍城市每个区域,划了12个服务站点,甚至亲自开车测不同时段的路况。

还有车主担心玻璃质量,他就建了个“质量追溯系统”,每块玻璃都能查到生产批次和检测报告,这在当时的后市场里算挺新鲜的事。

最难的时候,公司连续6个月亏钱,团队一半人都提了辞职,曹晖没跟父亲要过一分钱,反而把自己的积蓄投进去,还亲自去谈供应商,用“先付30%定金,到货30天内结尾款”的条件,说动了一家小玻璃厂跟他合作。

就这么熬了3年,公司终于开始盈利,年营收突破2亿,还在3个城市打开了市场,这场创业,让他彻底搞明白了“没靠山”的生意该咋做,咋控制成本,咋跟小客户谈,咋在竞争里找到不一样的优势。

这些东西,坐在福耀总经理办公室里,根本学不到,曹德旺为啥非得让曹晖熬这30年?毕竟福耀是全球汽车玻璃行业的龙头,市值超1700亿,有成熟的管理体系和技术团队,就算曹晖早点接班,也未必会出问题。

可在曹德旺心里,福耀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厂房、设备,也不是技术专利,而是“靠谱”,就是让全球汽车巨头都能放心的那种信用,这种“靠谱”有多重要?

比如福耀给宝马、丰田供货,对方不光要求玻璃质量达标,还得保证“不管原材料涨价还是供应链出问题,都能按约定时间交货,价格浮动不超过3%”。

为了守这个承诺,曹德旺会亲自盯原材料采购,甚至在海外建厂时,优先选离客户工厂100公里内的地方,就为了缩短交货时间。

时间长了,“曹德旺”这三个字在行业里就成了“定心丸”,只要是他拍板的合作,客户不用反复审核,就敢签长期订单。

曹德旺很清楚,这种信用是他几十年拼出来的,没法靠制度或合同直接“传下去”,如果曹晖没足够的历练,只是顶着“曹德旺儿子”的身份接班,客户未必买账。

之前就有同行想挖福耀的客户,跟宝马说,“曹德旺退了,他儿子不一定能守住‘按时交货’的规矩”。

这话虽然不好听,却点透了曹德旺的顾虑,他要的不是一个“守摊子”的继承人,而是一个能把“曹德旺式靠谱”刻进骨子里的人。

而要是换空降职业经理人,风险反而更大,职业经理人可能懂现代管理,懂资本运作,比如能靠裁员、优化流程降成本,但他们未必懂福耀的“成本逻辑”。

不是简单砍开支,而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比如福耀的玻璃边角料利用率能到9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0%,靠的不是啥高科技,是车间里多年攒下的“省料经验”。

比如某道工序的切割角度调1度,就能少浪费2%的废料,这些细节,只有在车间待过、跟老师傅聊过的人才能懂,而曹晖这30年的历练,正好让他把这些“藏在细节里的东西”和“信用逻辑”都吃透了。

等曹晖带着创业的经验再回到福耀时,他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需要父亲指点的“二代”了,而是能自己扛事的“两栖管理者”,既懂父亲那套“踏实做实业”的朴素想法,也会用现代企业管理的工具。

比如他回归后推动的ERP系统升级,没盲目追求“数字化”,而是结合福耀的生产特点改的,他知道车间里的老师傅不习惯用电脑,就把系统操作界面改成“图标+文字”,还亲自去车间教他们咋查订单进度。

同时,他把采购、生产、交货的数据都连到系统里,管理层能实时看到每批玻璃的成本变化,比如某批原材料涨价5%,系统会自动提示哪些订单的利润会受影响,该咋调整生产计划。

这套系统上线后,福耀的生产效率提了18%,订单交付周期短了10天,既没丢了“接地气”的管理细节,又加了现代管理的效率。

还有面对新能源汽车转型,曹晖一方面接着走父亲“专注做玻璃”的路子,不盲目跨界,另一方面又组了新能源汽车玻璃研发团队,针对电动车轻量化的需求,研发更薄、更结实的玻璃材质。

他会跟研发人员一起泡实验室,也会去特斯拉、比亚迪的工厂调研,了解客户对玻璃的新需求,这种“既能蹲车间,也能跟科技公司谈合作”的能力,正是曹德旺想要的“守业人”该有的样子。

所以曹晖熬这30年才接班,不是他能力不行,是这1700亿的玻璃帝国,需要这么一场长时间的“准备”。

来源:沧海旅行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