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阴招被识破:想搞乱北京时间,攻击的缺口是某境外品牌手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9 15:30 1

摘要:“现在知道为什么咱们的核心单位必须禁止某个国外品牌的手机了吧?因为美国把它当成了武器。”在短视频平台上,某位视频主播坐在直播间里讲了这番话。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国家安全机关公布了一起美国对我国发起的重大网络攻击案件,这个被攻击的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现在知道为什么咱们的核心单位必须禁止某个国外品牌的手机了吧?因为美国把它当成了武器。”在短视频平台上,某位视频主播坐在直播间里讲了这番话。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国家安全机关公布了一起美国对我国发起的重大网络攻击案件,这个被攻击的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可能很多网友不知道国家授时中心是干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听到的“北京时间,几点整”,还有我们手机上、电脑上的时间,都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提供的时间数据。在以前的战争片中,也有指战员抬起手腕,和大家对表的镜头。为啥要对表呢?就是为了在同一个时间采取行动。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因战略急需,决定在中国内陆腹地建设一个专用授时台,陕西天文台应需而生。

196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筹建。1970年,短波授时台试播。1981年,正式发播标准时间和频率信号。20世纪70年代初,增建长波授时台(BPL)。1986年,正式发播标准时间、标准频率信号。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需要完成三大核心任务,分别是产生标准时间、发布时间信号、提供授时服务。国家授时中心的服务覆盖了从日常生活到国家战略的多个层面,包括基础科研、通信系统、交通运输、金融交易、电力系统、日常生活等。这里由军警驻守数十年,是鲜为人知的“时间堡垒”。

作为我国唯一专门从事时间频率研究的科研机构,授时中心的作用渗透于国计民生的每一根脉络。其核心职能是产生并保持UTC (NTSC)国家标准时间,通过长短波、卫星、网络等多手段发播,为通信、电力、交通等关键领域提供高精度服务:电力系统依赖微秒级授时实现电网同步,避免大面积停电;金融交易需纳秒级时间戳保障秩序;航天发射更离不开1.5纳秒内的时间精度,确保火箭精准入轨。

支撑这一切的,是国内第一、世界第三规模的守时原子钟组,其时间稳定性位列全球前三,与国际协调世界时的偏差可控制在3纳秒以内。更关键的是,它代表我国参与国际原子时合作,为全球时间基准贡献数据支撑,成为国家时空主权的重要象征。

2025年国家安全机关破获的重大案件揭开了真相,针对授时中心的攻击者正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

美方采用了体系化的“隐形攻击”策略:

2022年利用境外手机短信漏洞,控制工作人员手机窃取敏感资料,打开攻击缺口。2023年借助被盗登录信息,潜入内部网络测绘系统架构。2023年8月起,动用42款特种武器,通过全球多地虚拟服务器“跳板”,在深夜对国家授时中心多个内部网络系统实施高烈度网攻,并企图横向渗透至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企图瘫痪核心设备。伪造数字证书绕过防护,用高强度加密算法清除操作记录,妄图掩盖行踪。

美国采用的这套组合拳能够精准击中网络安全的“人-机-系统” 的薄弱环节,凸显其攻击的专业性与破坏性。​

这并非偶然挑衅,而是一场蓄谋两年的递进式攻击,其目标直指我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一旦得手将引发连锁灾难:金融交易紊乱、电力供应中断、航天发射失败等,甚至干扰国际时间秩序。

从蒲城的铁塔天线到临潼的原子钟实验室,“北京时间”的每一次跳动,都是国家科技实力与安全防线的双重见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警示我们:在毫秒必争的数字时代,守护时间安全,就是守护国家发展的生命线。

这件事警示我们,在一些关键岗位和重要机构,国外品牌手机等设备的使用应该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和管理。相关部门和单位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明确规定在工作中禁止使用国外品牌手机处理敏感事务,同时建立健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设备的安全检查和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为了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应加大对国产设备和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国产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推动关键岗位和重要机构逐步实现设备的全面国产化,减少对国外品牌设备的依赖。

来源:松子说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