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拍案呛蒋,怒斥何应钦亲日,是谁敢如此大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20:57 1

摘要:1937年7月的庐山,在美庐别墅的会议室里,蒋介石刚放下《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的文稿,台下百余位军政要员还没来得及附和,一声震得桌椅发响的怒喝突然炸响:“何敬之!现在日军都打到北平门口了,你还说拖延时间,再拖下去华北危矣!这不是长敌人威风,灭自家志气是什么

1937年7月的庐山,在美庐别墅的会议室里,蒋介石刚放下《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的文稿,台下百余位军政要员还没来得及附和,一声震得桌椅发响的怒喝突然炸响:“何敬之!现在日军都打到北平门口了,你还说拖延时间,再拖下去华北危矣!这不是长敌人威风,灭自家志气是什么?”

众人齐刷刷转头,只见一位身高近两米的老者猛地拍案站起,灰布军装的袖口蹭得桌沿发白,浓眉拧成疙瘩。

这人正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没等何应钦涨红着脸辩解,他又转向蒋介石,声音里带着颤却字字铿锵:“委员长,若再让我带兵退却,我上无以对中央,下无以对国人,今后再也不敢穿这身军衣了!”

满场死寂,蒋介石神情冷到极点。整个国民政府里,敢如此公开顶撞蒋、何且有硬底气的,冯玉祥堪称独一份。

但没人敢说他“以下犯上”,因为所有人都清楚,这位老将军的“大胆”,从不是凭空耍横,4年前他就敢顶着蒋介石的禁令,硬生生从日军手里夺回失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了东北;1933年又挥师南下,察哈尔省(今河北、内蒙古部分地区)重镇多伦沦陷,张家口眼看就要失守。可蒋介石却一门心思“攘外必先安内”,一边调兵围剿红军,一边给冯玉祥下死禁令:“不许私组武装,不许与日军冲突,违者以叛军论处。”

有人劝他“别跟蒋委员长对着干,免得丢了副委员长的位子”,冯玉祥拍着桌子怼回去:“吾侪为民族生存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位子丢了不算啥,暂死抗日才是正理,再退一步,华北就没了!”

当年5月,他偷偷从南京溜到张家口,没跟蒋介石打一声招呼,就扯起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大旗。

拉队伍时,他没搞派系壁垒:召西北军旧部吉鸿昌、方振武带人马归来,把汾阳军校3000多学员编为“种子部队”;还主动找中共合作,中共北方特科派来的宣侠父任吉鸿昌第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向阳任第五师师长,就连潜入日军后方的便衣队,也由中共党员强龙光带队。

短短一个月,10万兵马聚齐,可蒋介石的“打压”也随之而来。

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作战详报》记载,蒋介石当时用了“三招”:先断察哈尔财政,让同盟军士兵连小米饭都快吃不上;再调庞炳勋、冯钦哉16个师共15万人围张家口,其中嫡系仅2个师,多是借“杂牌军”耗冯玉祥;最后派特务暗杀将领,7月30日,北路军前敌总指挥邓文,就在张家口一家茶馆里被军统特务灭口。

可冯玉祥没退。1933年7月,他下令攻多伦,那是日军茂木骑兵旅团的驻地,城防有飞机大炮加持,日军放话“中国人想夺回多伦,比登天还难”。

头四天,吉鸿昌带敢死队冲了四次,都被机枪打回,伤亡超1000人。关键时刻,强龙光请战:“我带便衣队潜入城内,里应外合!”

7月11日深夜,强龙光带200多人乔装进城,凌晨三点烧了日军弹药库;城外吉鸿昌立马冲锋,冯玉祥也到前线督战。

7月12日中午,同盟军终于把国旗插上多伦城头,此战击毙日伪军1000余人,同盟军伤亡1600余人,强龙光却在巷战中牺牲了。他是同盟军里牺牲的重要中共将领之一,用生命践了抗日的誓言。

这次战役取得的战果十分辉煌,可蒋介石更恨冯玉祥了,8月14日,眼看庞炳勋部已兵临张家口,为避免同盟军与国民政府军队自相残杀,冯玉祥只能含泪通电解散部队,次日就离开了张家口。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华北局势比1933年更急。蒋介石没办法,在庐山开谈话会商量对策,可军政部长何应钦还在念“和谈经”:“日军兵力强盛,咱先谈判拖延时间,别轻易开战。”

这话刚落,冯玉祥就炸了,他“啪”地拍案站起,指着何应钦骂:“何敬之,你忘了东北怎么丢的?忘了多伦怎么拿回来的?现在日军都打到北平门口了,你还说拖延时间,再拖下去华北危矣!你这不是长敌人威风,灭自家志气是什么?”

何应钦辩解“是为大局考虑,怕打不过”,冯玉祥嗓门更大了,掏出日军在察哈尔集结的情报拍在桌上:“打不过也得打!今日之局,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不战而亡,不如战而亡!”

接着转向蒋介石,语气缓了些却更坚定:“委员长,若再让我带兵退却,我上无以对中央,下无以对国人,今后再也不敢穿这身军衣了!”

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在《王世杰日记》里也记了这事:“冯焕章情绪激昂,指斥中央对日妥协,会场气氛紧张,无人敢插话,委员长默然。”《新华日报》当时的报道也提,“冯副委员长仗义执言,全场为之震动”。

蒋介石被怼得下不来台,却没法发作,再坚持不抵抗,民心就散了。当天下午,他就发表《庐山谈话》,喊出“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可转头就给冯玉祥摆了“明升暗降”的局:封他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却把嫡系部队调去淞沪,只给些川军、滇军杂牌军,没统一指挥权,连弹药都不给补。

淞沪会战打响后,冯玉祥带着杂牌军在前线扛,日军飞机天天炸,士兵连像样的掩体都没有。他先后发12封电报求增援,蒋介石要么不回,要么说“嫡系抽不开身”。冯玉祥在日记里叹:“蒋先生这是借日军的手削弱我,可他忘了,咱们都是中国人,枪口该对着鬼子,不是自己人!”

有人说冯玉祥“只会吵架,没真本事”,可他从不在意这些闲话。

庐山会议后,他没纠结官职大小,一门心思帮前线凑物资。1944年抗战最苦时,沿海港口全被占,国家财政断了来源,川军士兵还穿着单衣、踏着破旧草鞋打仗,冻得脚面开裂。冯玉祥看着心疼,发起“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自己扛着打狗棍,穿粗布军装就下了乡。

他没半点副委员长的架子,到四川泸州就站街口土台子上演讲,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喊:“咱多捐一块钱,前线就多一颗子弹打鬼子;多捐一件棉衣,川军兄弟就少冻点!”

有地主抬杠“您咋不多捐”,他解开军装露打补丁的内衣:“我薪水除了吃饭全捐了,就剩这身衣服了!”地主当场捐了500块大洋。

他走了13个省,从自贡到郑州,从重庆到昆明,还组织剧团演《放下你的鞭子》催泪动员。自贡23万市民捐了1.2亿元法币,盐商余述怀一个人捐1000万;成都市民凑钱买了“成都号”战斗机送前线;重庆妇女捐出700多枚金戒指,拼出“爱国”二字。

这场运动共募集5.1亿元法币,按1944年重庆大米购买力估算,约合现在的1.8亿元。这些钱80%买了武器,20%救难民,仅1944年冬,就给30万川军换上冬装,还添了10万支步枪。

有人说他“折腾得瘦了一圈,还得罪富商”,冯玉祥笑:“只要士兵少流血,鬼子能被赶跑,我累点算啥?”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以为能太平,可蒋介石立马撕毁“双十协定”打内战。1946年,他以“考察水利”名义去美国,心里却装着国内百姓。

1947年11月,他在美国《民族报》发万字长文《我为什么与蒋决裂》,揭蒋介石老底:“蒋氏政权是封建余孽与买办资本的结合体,抗战时消极避战保嫡系,胜利后刮民脂民膏,孔宋家族靠走私黄金赚了20亿美元,士兵却吃不饱饭!”

没过多久,他去美国国会听证会,用数据揭“美援蒋”黑幕:“美国给的10亿美元军火,40%被蒋军将领倒卖,有的还卖给日军残余!”这番话让美国议员震惊,后来把对蒋援助从6000万削到1800万。

蒋介石恼羞成怒,1947年12月28日通过《国民政府公报》发命令:开除冯玉祥党籍,撤销副委员长职务,还取消他的国籍。可冯玉祥没怕,接着写文章、演讲,号召华侨反蒋,还盼着早点回国跟中共建新中国。

1948年7月,他接到中共邀请,准备经苏联回国参加新政协。出发前跟家人说:“我这辈子就想让中国人不受欺负,现在终于有希望了,等我回国,还要跟蒋介石算总账!”可9月1日,他坐的“胜利号”轮船在黑海失火,没能等到回国那天,享年66岁。

中共中央发唁电称他“始终站在民族解放立场,与人民敌人坚决斗争”,周恩来总理说:“冯玉祥将军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的一生。”吉鸿昌的老警卫员李长胜后来回忆:“总司令这辈子,没享过福,天天想着抗日、想着老百姓,敢跟蒋委员长拍桌子,不是胆子大,是心里装着民族大义。”

冯玉祥老将军的一生或许有争议,却从没丢过“吾侪为民族生存计,宁为玉碎”的初心。回望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正是有这样敢说敢做、心怀家国的人,中华民族才没被打垮。这份赤诚,从来都值得被记住。

来源:历史梗懂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