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更进一步提升我市的教育教学水平,沈阳市教育局局长关金一行专程赴北京十一学校进行调研。
为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更进一步提升我市的教育教学水平,沈阳市教育局局长关金一行专程赴北京十一学校进行调研。
北京十一学校党委副书记张之俊会见局长关金一行。
在调研过程中沈阳市教育局深入了解该校全场域育人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并总结如下办学亮点。
亮点一:德育精细化——通过“全员责任-多元协同”双轮驱动模式,构建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的精准育人网络
北京十一学校通过构建“全员责任-多元协同”双轮驱动模式的深层逻辑,旨在确保各主体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实现多元主体间的有效配合,从而精准覆盖德育价值引领,形成全员浸润的德育育人场域。
1.教师主体协同:北京十一学校以每一位任课教师为育人主体,构建了以年级为基本育人单位的全面育人新体系。由咨询师、教育顾问、导师组成学生成长责任中心,其中,咨询师侧重心理疏导,教育顾问提供专业教育指导,导师负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引导,不同角色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透明格子办公室。
2.支持人员协同:北京十一学校的支持人员包括图书管理员、后勤人员等,都通过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学校采用内部客户评价机制,让支持人员接受师生的满意度评价,评价结果与薪酬挂钩,促使他们把资源流向教育教学一线,从不同角度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
由后勤部门提供深受学生欢迎的咖啡吧。
3.学校管理层协同:北京十一学校更加注重发挥“年级组”的主体作用,赋予其充分的“事权”和“财权”,形成责权利相匹配的制度,同时让学校行政部门变成服务部门,使得资源流向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每年通过“十事实办”等活动向学生公开征集根本需求,承诺做好10件与学生诉求、利益紧密相关的实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如通过学生建议最终成立涵盖出具成绩、团委工作、教育教学辅助、心理咨询、一卡通办理等功能的“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全链条解决了学生需要,充分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治学理念。
“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
亮点二:智育精细化——依托“课程分层”机制,搭建促进学生学术发展的个性化路径
北京十一学校课程分层促进学生发展的深层逻辑在于:依据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方式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对数学、物理等学科进行精细化分层设计,以适配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该模式更注重自主学习和课题研究,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其内在动力,从而助力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本质是“因材施教”理念的精准落地,主要解决三大核心问题——“吃不饱”“吃不透”以及“个性化”需求。
1.分层逻辑:结合学生当前能力水平与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分层,覆盖全学段,形成动态、多元的分层体系。
学科内分层:数学、英语等工具性学科,按“基础—进阶—拓展”三级划分。例如数学,基础层聚焦课本核心知识巩固,进阶层加入综合应用题训练,拓展层则引入竞赛思维与大学先修内容,学生可根据月考、课堂表现等动态调整层级。
跨学科分类:语文、历史等人文类学科,按“兴趣方向”分类。如语文开设“经典研读”“创意写作”“影视评论”等模块,历史分为“中国古代史深度解析”“世界近代史专题探究”等,学生可跨层级选择不同类别课程,兼顾基础与特长。
语文“经典研读”模块的走班教室。
2.实施保障:为避免分层教学流于形式,学校配套“选课—教学—评价”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构建了完善的支撑体系。
个性化选课指导:为每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结合学生的学科优势、生涯规划,提供选课建议,帮助学生生成“一人一课表”,避免盲目选课,更加有效地实现精准化教学。
分层教学差异化设计:同一学科不同层级的教师,需按“分层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与节奏。基础层侧重“讲透知识点+多练基础题”,拓展层则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探究”,例如物理拓展层会围绕“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展跨学科项目,融合数学建模与工程知识。
动态评价与调整:每学期期中后开放“层级调整通道”,结合学生的分层课程成绩、课堂参与度及自我申请,由学科组评估后允许调层。同时,采用“过程性评价+分层考试”,不同层级试卷难度、评分标准不同,确保评价与分层目标匹配。
学校化学课程分层授课教室。
亮点三:体育精细化——借助“设施-课程-活动”三维联动体系,构建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多元发展的育人格局
北京十一学校体育精细化的深层逻辑:从“统一锻炼”转向“全人赋能”。在身体上,按年龄、体能、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方案,精准支持发育与健康管理;在心理上,借科学活动设计缓解压力、培养抗挫力与自我认同;在社会层面,通过团队项目与规则实践,帮学生学会协作、建立规则意识,最终让体育成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协同发展的核心载体。
1.设施保障精细化:学校配备了完善的体育设施,如网球场、篮球馆、足球场、排球场等,免费向学生开放,同时场馆的服务设施细节如雨伞收纳架等也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
篮球馆门口处的雨伞收纳架。
2.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学校的体育必修课共有22个分类模块,除了有一个学期要必修田径以外,其余学期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任意一个模块上课,课程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常规项目。此外,还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有88名兼职体育教师在14个大类下开设不同的体育活动课,如燃脂健身操课、轮滑课等,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
学校体育节之飞盘竞赛。
3.活动组织精细化:学校有200多个学生社团,体育类社团占到10%以上。每年9月开始、为时4个月的“体育季”,会有上百个场次不同项目的比赛,这些活动的组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锻炼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学校棒球队集体合照。
亮点四:美育精细化——以“社团-平台-细节”三重驱动,构建支持学生审美创造和个性表达的育人场域
北京十一学校美育精细化的深层逻辑在于:从“统一美育”转向“个性滋养”。该校通过不同社团的相继成立,精准对接学生的审美差异、兴趣方向与发展需求,使美育成为培养审美感知、创意表达和文化认同的核心路径。在感知层面,学校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适配的审美内容;在表达层面,提供多元创作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能按兴趣释放创意;在文化层面,通过深度解读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最终,通过场景的细节设计,学校成功实现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全人发展目标。
1.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北京十一学校的社团活动已形成从“数量扩容”到“质量深耕”的发展态势,其核心逻辑并非简单堆砌活动,而是以兴趣为纽带、以协作为方式,将社团打造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载体与个性成长的核心场域,通过“学生自主主导、学校精准赋能”的运行机制,实现“兴趣发掘—能力锤炼—价值塑造”的递进式培养,让社团成为五育并举落地的鲜活实践场景。以影视社团为例,学校提供影视模拟场景和道具,以剧组为单位组成不同的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电影方面的沟通和创作,边学习、边实践,学校将拍成的影视作品进行集中展示,更好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
学生影视创作社团的“名人堂”。
2.多样灵活的展示平台:北京市十一学校通过举办校园戏剧节、“方圆秀场”“艺术之夜”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在校园戏剧节中,学生们可以在体验中成长,展示自己在戏剧表演、舞美设计等方面的成果。“艺术之夜”则会针对戏剧、音乐、舞蹈等不同艺术形式设计专属展演流程,保障各类审美成果的精准呈现。
学生影视创作社团拍摄相关器材。
学生影视创作社团拍摄设施。
学生影视创作社团展播大厅。
学生汽车创作社团设计图展示板。
学生汽车创作社团3D打印作品展示墙。
学生服装设计与实践社团的实践地点。
学生服装设计与实践社团服装展示。
3.细节传递的育人理念:个性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细节处实现了美感的传递,更是在细节处体现了巧妙的育人环境的设计理念。如在学校的学生活动室中,不同颜色的座椅排列既是对视觉美感的传达,同时不同年级同学根据不同颜色的座位“混搭”,更能加强“混龄”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同学们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学生活动教室颜色“混搭”座椅。
亮点五:劳动教育精细化——通过“实效性-责任力”双向贯通,构建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育人生态
北京十一学校家政劳动的深层逻辑:从“实效性技能学习”转向“责任力培育”,通过贴合学生生活场景的精细化设计,让学生在掌握家务技能的同时,理解劳动的价值;在规划食材、分配时间中培养统筹能力;在解决实操问题中提升抗挫力与独立生存能力,最终实现“以劳育己”,让家政劳动成为连接课堂与生活、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
1.提升实效性技能: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家政课程,帮助学生习得烹饪、家务整理、家电维修、日常急救等基本生活技能。通过系统学习,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整理个人物品、衣物分类洗涤等基础技能,75%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晨起整理、睡前收纳等日常流程,为其独立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生活劳动课程选课指南。
家政课程-自行车的维修与保养课程。
2.增强家庭责任意识:家政课程以家庭操作实践为主要形式,通过“家务劳动记录卡”等方式,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树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家长反馈显示,70%的学生能主动承担倒垃圾、擦桌子等家务,部分学生甚至能独立为家人准备简单早餐,家庭互动频率与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明显增强。
北京市十一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以精细性为着力点,以实效性为突破口,将五育并举的目标细化为可操作、可落地、可评价的管理环节,构建起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全链条管理体系。通过差异化的课程设计、多元化的育人主体协同以及场景化的实践载体搭建,不仅有效解决了五育“表面化融合”和“碎片化实施”的难题,更在唤醒学生成长自觉、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范式,为新时代中小学五育并举的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来源:无线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