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变电站作为骨干电网的核心节点,正经历从传统机电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转型。智能变电站通过智能设备、网络通信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设备状态全景感知、信息交互高效协同、运维管理智慧决策等核心功能。然而,随着新能源大规模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变电站作为骨干电网的核心节点,正经历从传统机电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转型。智能变电站通过智能设备、网络通信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设备状态全景感知、信息交互高效协同、运维管理智慧决策等核心功能。然而,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与电网复杂度提升,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面临着数据规模激增、设备异构互联、安全风险加剧等多重挑战。三旺通信基于对电力行业的深刻洞察,推出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自主可控通信解决方案,以标准化、冗余化、智能化的技术架构,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构建数字化基座。
智能变电站的核心价值
智能变电站通过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的三层架构重构,实现了继电保护、测量控制、状态监测等功能的深度集成。其核心价值体现在:
设备数字化: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智能终端(IED)替代传统电磁式设备,减少信号传输损耗,提升采样精度;
网络全互联:基于IEC 61850标准构建统一通信平台,实现站内设备即插即用与数据共享;
运维智能化:通过故障录波、状态评价、寿命预测等功能,推动变电站从“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转型。
当前市场痛点
尽管数字化技术带来显著效益,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亟待突破的瓶颈:
一是设备兼容性差,协议碎片化 :
站内涉及保护装置、测控单元、合并单元等数十类设备,不同厂商私有协议导致数据互通困难。
二是网络可靠性不足,时延抖动大 :
传统单网架构在数据流量激增时易出现拥塞,导致GOOSE、SV报文传输时延长,影响保护动作速动性。
三是安全防护体系薄弱 :
智能设备暴露的通信端口成为攻击入口,如站控层漏洞被植入恶意代码,导致SCADA系统瘫痪。
四是环境适应性不足 :
变电站强电磁干扰(EMC等级需达4级)、宽温范围(-40℃~70℃)等严苛条件,普通交换机易出现丢包、宕机。
三旺通信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痛点,三旺通信推出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自主可控通信解决方案,以“双网冗余架构+标准化通信+纵深防御”为核心,打造覆盖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的全场景数字化基座。
冗余架构设计,保障业务连续性
A/B双网冗余架构:过程层与站控层采用独立双平面设计,网络冗余,保障SV/GOOSE/MMS报文传输;双电源冗余供电:支持双路110V或220V标准直流输入,能够承受-20%~+20%电压波动,双电源热备份,也支持220V交流供电。标准化通信协议,破除互联壁垒
全站IEC 61850合规:从设备建模(SCL文件)、服务映射(MMS/GOOSE/SV)到系统集成,严格遵循DL/T860(IEC 61850)标准,实现多厂商设备无缝对接,可选支持DL/T 860(CMS)协议;四统一四规范深度适配:满足国家电网“统一设计、统一型号、统一接口、统一数据”要求,以及南方电网《变电站过程层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规范》等。工业级可靠性设计,应对严苛环境
高EMC防护能力:工业级器件,通过EMC 4级测试,确保强电磁干扰下通信不中断;宽温宽压运行:采用无风扇设计,工作温度范围为:-40℃~70℃,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立体化安全防护,筑牢防御体系
元器件全国产,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的电子元器件选用分析报告,确保供应链稳定可靠;源代码检测,通过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安全测试,确保信息安全;遵循变电站交换机相关技术规范,过程层交换机提供MMS通信端口,与通信接口物理隔离。三旺通信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自主可控通信解决方案,通过冗余架构、标准化通信、工业级可靠和立体安全防护四重创新,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高可用、高安全的通信基座。该方案不仅解决了设备互联、数据安全、环境适应等传统难题,更通过智能运维能力赋能变电站数字化转型。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融合此类技术与电力场景需求的解决方案,将持续推动电网向绿色、高效、韧性方向演进,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核心支撑。
来源:小肖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