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需重新确定自身角色,从过去的守护者转变为未来的建构者。广东作为文化大省,其各重点博物馆、美术馆在这一主题下有着丰富的实践与思考。南方都市报为此推出“5・18 国
2025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需重新确定自身角色,从过去的守护者转变为未来的建构者。广东作为文化大省,其各重点博物馆、美术馆在这一主题下有着丰富的实践与思考。南方都市报为此推出“5・18 国际博物馆日特别策划:馆长同题问答”,探讨广东各博物馆、美术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在应对社会变化、推动自身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与实践经验。
答题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接受南都记者采访。
南都:您如何理解“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在您看来,这一主题为广东美术馆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挑战?
王绍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核心在于探讨博物馆如何在技术革新、文化需求多元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背景下,既坚守文化传承的使命,又创新服务模式以适应时代变迁。对广东美术馆而言,这一主题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与挑战:
首先是文化身份的重构与全球化视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既要深挖岭南文化基因,又需通过国际展览推动跨文明对话,这对策展能力和国际合作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社会责任的深化。美术馆需从“文化殿堂”转向“公共空间”,例如通过“三馆合一”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并借助公共教育让艺术与社区、教育深度融合。
最后是数字化转型与科技融合。当前观众对互动性、沉浸式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尝试将AR技术、虚拟现实融入传统艺术展示,但如何在技术上持续迭代并平衡艺术本质,仍需探索。
南都: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广东美术馆在展览策划、教育活动、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和变革?
王绍强:在展览策划方面,一方面从单一艺术史叙事转向跨学科融合。例如“往来千载一悲鸿:徐悲鸿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展”“觉醒时代”等展览,结合了历史、科技与社会变革,通过文献、影像等多媒介重构20世纪艺术面貌。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协作,引入海外顶级资源,如广东美术馆新馆的开馆大展“凝固的诗篇——博尔盖塞美术馆藏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杰作展”等,同时我们还将岭南艺术推向国际,形成双向对话。
在教育活动方面,一是观众分层,面对儿童、青少年、学生、艺术爱好者、老年人、特殊人群等不同社会群体,我们设计推出了不同形式的工作坊、互动活动、导览活动等,进行个性化“定制”的公共教育。二是进行社会联动,比如与学校、社区合作,让艺术下沉至基层,让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广东美术馆推出了“馆长带你看展览”系列活动。
在运营管理方面,离不开智慧化升级和资源整合,在广东美术馆新馆,我们采用大数据分析观众流量,及时调整预约系统,减少高峰期拥堵;同时通过“三馆合一”模式,与文学馆、非遗馆共享空间与受众,形成文化服务合力。
南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美术馆的期望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广东美术馆在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未来还有哪些新的发展计划?
王绍强:美术馆不是一座冷冰冰的“艺术仓库”,而应该成为一座有温度、有呼吸的“城市客厅”。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倾听观众的声音,并尝试用更自己理解的方式回应这些期待:
广东美术馆新馆的建成、“一馆两区”运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我们对于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递上的一份完整的“答卷”,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开馆一年中,我们推出多元化展览:既有国际大师展,又有本土艺术大家的展示,兼顾研究性和通俗性,还探索了沉浸式和多样化的展出方式。又打造和推出“馆长带你看展览”等品牌活动以及一系列工作坊、讲座、美育课堂,搭建艺术和大众的桥梁。观众在美术馆的体验,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为此设置了专门的沉浸式展厅,同时在展陈中增加场景搭建,满足观众对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期待。对于预约、入馆、观众服务、硬件配套等,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不断完善。
观众积极参加“微寻宝”活动。
在未来,以“守正创新”为内核,继续在快速变迁中搭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桥梁,将文化服务延伸至城市角落,并进一步打造永不闭馆的线上空间,让艺术真正成为公众生活的“呼吸与脉搏”,把美术馆真正建设成当代人的“心灵家园”。
更多内容请阅读:
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博物馆人要有人类学的视野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探索社会化运营,创新消费场景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需从“文化殿堂”转向“公共空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不只是提供景观式的展览震撼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副院长林冠男:从文化传播者转化为文化生产者
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王芳:要提升博物馆自身的造血功能
策划:宋爽 周佩文
统筹:周佩文 朱蓉婷
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图片由广东美术馆提供
来源:南都N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