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咱们打出稀土制裁这张牌之后,老美及其一帮子小弟真的急了,懂王甚至都开始破防骂街了!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比老美更急的是他们远程养殖的这些类人生物,它们纷纷蹦出来制造出大量的谣言,主打一个皇帝急而这帮太监更急!
文/胡铁瓜
话说咱们打出稀土制裁这张牌之后,老美及其一帮子小弟真的急了,懂王甚至都开始破防骂街了!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比老美更急的是他们远程养殖的这些类人生物,它们纷纷蹦出来制造出大量的谣言,主打一个皇帝急而这帮太监更急!
不过这些谣言起到的作用要不就是搞笑,要不就是让人厌蠢,而我胡铁瓜也闲着没事,就逐一将我看到的那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谣言总结出来,然后当着各位的面儿,在这里把它们捞出挨个来放血!
首先我要声明的是,我采用的数据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关于稀土(rare earths)的最新统计报告《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2024》,类人生物应该还不敢质疑它们主子发布的数据吧?
在这些谣言中,最具迷惑性的说法,莫过于欧美大炼稀土成功,中国产能占比跌至60%这个言论。这个数字被不少人拿来证明西方在稀土突围见效,它们主子又赢了,但稍微查证USGS的数据就会发现漏洞。2023年中国稀土产量约24万吨REO当量,占全球比重实际是68%,而2024年这一比例进一步升至69.23%。更关键的是,稀土家族里轻重稀土的价值天差地别,永磁、航天等高端领域必需的重稀土,中国的控制力远超基础数据——钕、镝、铽等关键元素,中国产量占比接近100%。那些鼓吹“60%”的人,故意模糊了轻重稀土的区别,就像用“水果产量”掩盖“榴莲稀缺”,纯属偷换概念。
顺着这个话题延伸,另一个谣言则显的更可笑,那就是有类人生物说什么美国、法国、日本等多国都能自主冶炼稀土了。稍有产业常识的人都知道,稀土产业的核心不是挖矿,而是分离精炼——把混杂的17种元素拆分开来,纯度要求动辄99.99%以上,其难度堪比在小米里分拣出沙子。目前全球90%的冶炼分离产能集中在中国,美国MP Materials公司2024年开采了4.55万吨稀土精矿,自建冶炼线却只产出1294吨镨钕氧化物,不足总产量的3%,剩下的仍要运到中国加工。
日本的情况更具代表性,表面上有多家稀土加工企业,但其原料要么来自中国进口的稀土化合物,要么是从缅甸矿中提炼的初级产品,而缅甸矿的主要买家本就是中国企业。巴基斯坦更不必说,连基本的采矿设备都需要进口,冶炼技术更是一片空白。所谓“多国自主冶炼”,本质上是把中国控制的上游原料拿来“过家家”,核心技术和设备仍卡在中国手里。
另外被寄予“美国全村希望”的加州Mountain Pass工厂,更是成了类人生物拿来造谣的关键素材来源,这家工厂即将投产,可以帮助老美彻底摆脱中国稀土依赖的说法出现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可现实是2023年其产量仅为4.3万吨,且全是用途有限的轻稀土矿。即便到了2024年产能提升至4.55万吨,其精炼环节仍高度依赖中国——不仅分离工艺需要中国专利授权,单吨加工成本还比中国高30%-40%。USGS的数据更是直接将这个说法打脸,美国稀土的净进口依赖度仍超过95%,哪怕本土有矿,高端产品仍要靠进口,所谓“自主”不过是自欺欺人。
为了给“摆脱依赖”找支撑,类人生物们又抛出美国墨西哥湾海底藏着冷战时的海量稀土的“四大名著”式老梗。但只要查证一下美国战略储备数据就会露馅。2023-2024财年,美国计划收储的钕钐钆类磁体材料仅886吨,这个规模还不到全球月产量的1%。这些储备仅能满足关键军用或科研项目的应急需求,比如F-47战机的核心部件生产,根本无法支撑新能源汽车、风电等民用产业的常态化需求。本来就是个“急救包”结果被说成“粮仓”,就说这帮太监都急城什么样了!
眼看本土指望不上,谣言又转向“盟友救场论”,说是澳大利亚、欧洲、东南亚的产能能帮美国脱困。可盘点一圈这些老美盟友的家底,全是矮子里拔将军。澳大利亚Lynas公司是唯一的非中系大型分离商,年产量却只有1.8万吨,且核心工厂还在马来西亚,而在2023年马来西亚政府已要求其7月前实现“无辐射营运”,否则吊销执照,而其积累的辐射性废料已达108万吨,环保压力巨大。
而越南年产量仅有600吨,还不够一家中型磁体厂塞牙缝,缅甸矿集中在缅北,且主要供应中国市场,2024年10月缅甸稀土开采停滞还导致中国进口收紧。加拿大尚处勘探阶段,连矿脉储量都没摸清,俄罗斯更尴尬,年产量仅2600吨,且主要产地在被其占领的乌东地区,即便解除制裁,其开采成本也是澳大利亚的2倍,冶炼技术也只能满足其国内17%的需求。更讽刺的是,这些“替代来源国”的不少矿场都是由中资控股的,原料最终还是流向中国精炼厂,所谓“多元化供应”不过是绕了个圈子的依赖。
当矿场和冶炼的谎言被戳破,类人生物又编排出了“回收替代”的说法——从报废工业品里提炼出稀土,这样就摆脱了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目前全球稀土回收率仅约15%,且主要集中在电池、荧光灯等低价值产品,废旧磁体中的稀土回收成本极高,产量更是微乎其微。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每辆车含1.23公斤钕铁硼磁材,全球一年报废车辆回收的稀土总量,还不及中国一天的产量零头。业内人士直言,回收只能作为补充,想靠这个替代原生矿,纯属“喝海水解渴”。
另外还有个最异想天开的谣言,那就是另辟蹊径不用稀土。确实有实验室在尝试用铁基或钴基材料替代稀土,但性能差距肉眼可见:铁基磁体的磁能积仅为稀土磁体的1/3,用在新能源汽车上会导致续航缩水20%以上;钴基材料成本是稀土的5倍,还会引发刚果(金)钴矿开采的伦理争议。更关键的是,替代材料需要重新设计产品、改造生产线,仅汽车行业的适配周期就需3-5年,而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正在爆发——预计到2026年,全球高性能钕铁硼需求将达17.36万吨,年增速12%。在需求井喷的当下谈替代,无异于渴死前去研究如何挖井。
还有类人生物拿日本说事,宣称东京湾海底存了海量稀土,这特么看了都让人喷饭,合着东京湾成了日本人的百宝箱,什么都特么往里面塞啊!而且查证IEA的《National stockpiling system》报告可知,日本确实计划将34种稀有金属纳入库存,目标是60天用量,高风险矿种达180天,但这只是未实现的目标。所谓“海底储备”更不靠谱,日本计划2026年才在南鸟岛附近深海试验开采稀土泥浆,且面临5000米深的技术难题和未知的环境风险,短期内根本无法量产。类人生物鼓吹“日本储备可用20年”,纯属把“勘探储量”当成“实际库存”,混淆概念的水平着实不高,特么这都2025年了,这群货还特么用上个世纪的老梗!
所以说把这些谣言串起来看,我们就能能清晰感受到这些类人生物背后的焦虑,先是夸大中国产能下滑,再虚构多国技术突破,接着渲染战略储备,最后寄望回收和替代。可数据不会说谎,中国不仅掌控69%的产量、90%的冶炼产能,更垄断了90%以上的钕铁硼磁体制造,形成了“采矿-分离-冶炼-深加工-回收”的完整生态。即便中期(5-10年)Lynas、MP Materials等项目顺利投产,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度最多降至60-70%,而且关键环节仍无话语权。
更现实的是,需求端还在持续扩张。新能源汽车每辆需1.23公斤钕铁硼磁材,风电发电机需求年增7%,人形机器人远期更是可能新增万吨级需求。而中国2024年的开采指标已增至27万吨,冶炼指标25.4万吨,供给端仍在稳步增长。一边是中国全产业链的硬实力,一边是西方“拆东墙补西墙”的谎言,谁在掌握主动权一目了然。
最近铽价暴涨210%、镝价翻倍的行情,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海外市场立刻陷入短缺,连美国1900种武器系统的供应链都面临冲击。那些曾经鼓吹摆脱依赖的货,现在开始忙着解释价格上涨是暂时的,可现实是,没有中国的分离技术和加工产能,再多的稀土矿也只是一堆石头。
说到底,这些谣言就像皇帝急太监更急的闹剧。美国等国家明知短期内无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却放任甚至默许谣言传播,无非是想稳定市场信心、安抚国内舆论。但产业规律从来不是谎言能改变的,稀土产业链的建立需要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成本控制和生态构建,不是靠几个工厂、几份储备计划就能速成的。
或许有人会问:“西方就不能花十年时间建全产业链吗?”理论上是有可能的,但现实中却阻碍重重,首先西方想复制我们这套标准势必要付出更高成本,其次分离技术的中国专利壁垒难以突破,授权费用会削弱其竞争力,更不用说新能源需求的爆发会不断拉大供给缺口。等到西方真的建成产业链,中国或许已经在稀土回收和高端材料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
更关键的是,全球所有非中国的稀土工业,全部都是用中国设备,用中国工程师给他们培训。不过是不是用咱们的提纯药剂我不太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短期内国外的稀土工业是绝无扩产的可能。而中长期,就要看西方的能力了。据我所知,西方根本没有这些重化学工业的人才,甭说学生,连特么老师都没有!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