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催生的口号喊了多年,效果似乎总是不温不火。未曾想,风向悄然转变,国家似乎真的另辟蹊径,不再执着于口头上的鼓励,转而将重心放在了提升年轻人的生活品质上。这不再是画饼充饥,而是釜底抽薪式的改变。
催生的口号喊了多年,效果似乎总是不温不火。未曾想,风向悄然转变,国家似乎真的另辟蹊径,不再执着于口头上的鼓励,转而将重心放在了提升年轻人的生活品质上。这不再是画饼充饥,而是釜底抽薪式的改变。
经济学家马光远早先提出的观点——“与其催生,不如先让年轻人敢生、能养”,如今竟在官方的布局中找到了回响。未来的蓝图里,更大力度的住房补贴、更为周全的托育服务、真金白银的个税减免,都将成为现实。这感觉,仿佛长久以来的心声终于被听见,那些压在肩头的重担,终于有人愿意伸手分担。
连家里的长辈都变了腔调。他们不再日日念叨,反而会指着新闻感慨:“这样才对嘛,日子过得舒坦了,谁不想添丁进口?”老一辈的认可,或许比任何政策都更能说明问题。这代表着一种社会共识的凝聚,一种从“必须生”到“放心生”的观念进步。
政策的落地生根尚需时日,希望的种子却已播下。生育本不该是一道沉重的压力题,它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从容选择。当生活有了坚实的保障,当未来不再充满焦虑,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才会成为一件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悦之事。
来源:静若处子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