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资本市场接连上演两起与“天量订单”相关的离奇事件,主角分别是家电零部件巨头三花智控与转型中的工程设备企业海南华铁。一边是凭空捏造的“50亿特斯拉机器人订单”引发股价涨停,一夜之间被证实为谣言;另一边是曾被高调宣布的“37亿算力大单”,在7个月
2025年10月,资本市场接连上演两起与“天量订单”相关的离奇事件,主角分别是家电零部件巨头三花智控与转型中的工程设备企业海南华铁。一边是凭空捏造的“50亿特斯拉机器人订单”引发股价涨停,一夜之间被证实为谣言;另一边是曾被高调宣布的“37亿算力大单”,在7个月后悄然终止,全程零履约。这两场看似独立的闹剧,如同两面镜子,映照出当前A股市场在信息传播、投资者情绪与企业信披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
三花智控:一场由“小作文”引爆的资本狂欢
10月15日午后,三花智控股价突然直线拉升,短短半小时内从绿盘冲上涨停,成交额激增至近120亿元,市值单日暴增超百亿。这场突如其来的暴涨,源于一条在海外社交平台X(原推特)上流传的“重磅消息”:特斯拉已向三花智控下达价值50亿元人民币的人形机器人线性执行器订单。
这条消息的传播路径堪称一场精心设计的“信息魔术”。它最早源于9月底国内股吧的匿名帖子,经由一个海外账号以“援引国内媒体报道”为由发布,再被另一个特斯拉资讯账号二次转发,包装成“国际认证”的权威新闻,最终“出口转内销”,在国内投资社区疯狂发酵。许多投资者误以为是外媒率先披露,权威性倍增,市场情绪瞬间被点燃。
然而,这场狂欢的根基极其脆弱。早在10月15日当天,主流媒体向公司求证时,三花智控的回应仅为“正在核查”,并未第一时间澄清。直到当晚10点,公司才发布公告,明确表示“相关订单传闻不属实”。次日开盘,股价应声回落,A股低开近5%,追高资金损失惨重。
龙虎榜数据显示,这场异动背后,游资、机构与北向资金激烈博弈。知名游资“章盟”旗下席位豪掷超6.8亿元买入,而机构与深股通则上演“拉高出货”,合计净卖出近1.5亿元。这暴露了市场中部分资金利用虚假信息“割韭菜”的操作模式。
海南华铁:一场从“官宣”到“自打脸”的闹剧
与三花智控的“无中生有”不同,海南华铁的“37亿订单”则是一场从“官宣”到“自打脸”的漫长罗生门。
2025年3月,海南华铁宣布与杭州X公司签订36.9亿元的算力服务协议,金额相当于公司2024年营收的七成。公告一出,股价连续三日涨停,市场一片欢腾。然而,蹊跷的是,当时已有传闻称该订单已被取消,公司仅以“合同正常履行”简单回应。
7个月后,真相揭晓:该协议自始至终未被履行,X公司未下任何订单,华铁亦未交付设备。9月30日,公司以“市场环境变化”为由主动终止协议。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份曾被寄予厚望的“大单”,竟是一份核心条款(如GPU型号、交付时间)均未明确的框架性意向书。
在此期间,公司股东的操作耐人寻味。第三大股东“牛散”章建平在一季度末高位买入,二季度悄然退出,成功规避了风险。而第二大股东胡丹锋在8月宣布减持后,又于10月初“神转折”转为增持,试图稳定市场信心,但股价已连续跌停,宣告失败。
两场闹剧,同一警钟
三花智控的“乌龙”与海南华铁的“消失”,形式不同,内核却惊人相似。
信息不对称与情绪化交易是市场非理性的根源。无论是被包装成“国际新闻”的谣言,还是缺乏实质内容的框架协议,都因击中了市场对“机器人”、“算力”等热门概念的狂热预期,而被无限放大。投资者在“害怕错过”(FOMO)心理驱动下,往往忽视对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核查,导致股价严重偏离基本面。
部分企业与资本存在利用信息差牟利的嫌疑。海南华铁对重大合同履约情况的模糊回应,以及股东在关键时点的精准操作,难免引发市场对其信披合规性的质疑。而三花智控在谣言发酵期间“核查中”的模糊表态,客观上为股价炒作提供了时间窗口。
监管与投资者教育亟待加强。面对社交媒体时代“小作文”式的快速造谣,企业应建立更快速的澄清机制。同时,监管部门需对利用虚假信息操纵市场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资本市场需要想象力,但更需要理性与真相。当“订单”成为股价游戏的筹码,当“传闻”比财报更能影响市场,这不仅是对投资者的伤害,更是对市场健康生态的侵蚀。两场闹剧过后,留下的不应只有追悔,更应是一记长鸣的警钟。
来源:陈言杂谈2018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