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农民工写出文学评论《妙品〈红楼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9 08:42 1

摘要:近日,重庆农民工李懿收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寄来的长篇文学评论《妙品〈红楼梦〉》样书。他难掩激动地说,经历了多年漫长而又艰难的岁月,终于完成《红楼梦》前四十二回内容的解读。

本报记者 李国

近日,重庆农民工李懿收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寄来的长篇文学评论《妙品〈红楼梦〉》样书。他难掩激动地说,经历了多年漫长而又艰难的岁月,终于完成《红楼梦》前四十二回内容的解读。

“通过炼字、洗句、识篇、断章等方法,作者提炼出‘三大核心’价值。这不仅是对文学的探索,更是对人生的反思与感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本书特邀编辑何真宗告诉记者,这部由农民工创作的文艺评论集,为红学研究和古典文学解读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普通人对经典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感悟。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研究《红楼梦》的文章汗牛充栋,流派众多。一位普通农民工,为什么会去研究红学?他又是用什么方法解读《红楼梦》?

李懿1981年出生于重庆市云阳县的一个贫困家庭。“我父母都是农民,但父亲算得上是个乡秀才。”李懿说,小时候买不起书本,父亲便向他口授文学名著,其中他最爱《红楼梦》。

小学三年级时,李懿用作文本写了一部10万字的小说,讲的是王侯将相、侠客义士的故事,引得同学们竞相传阅。“我不好意思说是自己写的,就说是抄的家里的书。我在他们的‘催更’下,每天写一两千字,前后写了几大本。后来实在写乏了,就改讲书了。”他家离学校要步行两三公里,每天放学了就有同学一路听他讲书,其中有很多同学不与他同路,快跟到他家了才意犹未尽地折回去。只可惜,当初写“书”的纸都被外公拿去包“叶子烟”了。虽然这本“处女作”没有保留下来,但文学的种子从此播撒在他的心灵里。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父亲的期许,希望李懿能通过读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了满足父母的期盼,他阴差阳错读了个工科类的中专。但他念中专时,课上课下尽在看书写文章,写的文章被人誊抄、传阅,但终未成书。此时再次阅读《红楼梦》,只觉它文字优美,含蓄隽永,似有万千气象,似懂又似不懂。

2000年中专毕业后,李懿在重庆万州打工,刚开始做药品批发,后来从事保险行业。工作后的忙碌并没有冲淡他对文学梦的追求,他坚持阅读和写作,在网络论坛写文章,拥有了不少粉丝,后来还在网上发表了一篇中篇小说。

2004年,李懿首次看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也看了一些红学研究,产生很多体会。他认为,《红楼梦》的气象格局必定是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倘若真有后世知音解开,必将“价值连城”。

在李懿看来,解读《红楼梦》光有勇气还不行,还得讲方法。他前前后后通读不下5遍,力求从普通人视角出发,去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复杂人性。在写作中,他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师古而不能泥古,尊贤而不能唯贤,行成于思毁于随。

他重读《道德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著作以及古人诗文,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既不敢逆经叛道,又不敢管窥蠡测,更不能胶柱鼓瑟,临渊履薄,小心求解,感于书中之情、之妙,一时哭之,一时笑之,一时合卷赞叹,一时击节叫好。”李懿对记者感慨道。

从2021年构思至2024年完稿,李懿用古圣先贤认识世界的方法去品读《红楼梦》,去解开隐藏在书中的密码。《妙品〈红楼梦〉》“三大核心”价值包括:阐述《红楼梦》与华夏文明相互滋养的关系,通过与经典、史书相互印证,揭示曹雪芹如黄华二椟、一喉讴二歌等著书方法及春秋笔法的巧妙运用,以及提供适用于解读古代文学经典的读书方法论。

“我力虽微,但愿为文明发声。”李懿说。文学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他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经典中找到共鸣,在文学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他相信“长期主义”,相信坚持和努力的力量,他的“红楼”之梦还将继续。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