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40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孩子刚开始只是咳嗽,谁想到第二天就进了ICU。”最近,浙江某地一家四口先后感染肺炎支原体,最小的孩子病情迅速恶化,被医院紧急下达病危通知书。医生连夜抢救,家属彻夜未眠。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今年秋冬季,多地医院儿科爆满,肺炎支原体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甚至出现“全家感染”的情况。许多家长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结果延误治疗,孩子高烧不退、肺部严重受损。
疾控中心已发布紧急提醒:支原体感染并非“感冒升级版”,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对儿童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那到底什么是肺炎支原体?和感冒有啥区别?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防治?别急,今天我们就把话讲明白。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误区:孩子咳嗽、低烧,以为是换季感冒,扛一扛就好了。
但肺炎支原体感染初期症状几乎和感冒一模一样,包括发热、咳嗽、乏力,有的孩子甚至没有明显症状。
但它的“危险”在于,病情发展速度极快。感染后3~5天,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可能演变为重症肺炎、肺实变,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部分患儿还会出现胸腔积液、支气管闭塞,治疗时间长、恢复慢。
更严重的是,今年监测发现,部分支原体感染对常规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出现耐药性,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加。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体,它没有细胞壁,因此对很多抗生素都“无感”。
它的传播方式和流感类似,通过飞沫、密切接触传播,尤其容易在家庭、学校、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引发交叉感染。
儿童是重灾区。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数据,5岁以上儿童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人群,占儿童肺炎住院病例的30%以上。
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气温变化大、室内通风差,病毒细菌活跃,孩子抵抗力弱,一旦感染,很容易“一个传一个”。
一是传播速度快。
支原体不像感冒病毒那样“来得快去得快”。它潜伏期长、传染期也长,一个孩子感染后,可能连续两周都具有传染性。
二是症状不典型。
很多孩子前几天只是干咳、低烧,精神状态还不错,家长容易掉以轻心。但一旦进入肺部,可能迅速恶化。
三是耐药问题突出。
近年来,大量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导致部分支原体对其产生耐药。一些孩子用了药却不见好转,病情反而加重。
首先,不要擅自用药。尤其是抗生素,不对症反而耽误病情。支原体感染需要医生根据检查结果来精准用药,比如肺部CT、血常规、支原体抗体(IgM)等。
其次,观察好孩子的几个关键信号:
发烧超过3天不退
咳嗽越来越重,尤其是夜间频繁咳嗽
出现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等情况
一旦出现以上症状,需立即就医。
今年支原体感染之所以“拖家带口”,很大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隔离和防护。
以下几点务必做到:
孩子确诊后,建议适当隔离,尤其避免与老人、婴幼儿密切接触。
家庭成员需佩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分钟以上。
注意咳嗽礼仪,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孩子康复后不要马上返校,至少休息3~5天,确保体力恢复、咳嗽减轻。
1. 支原体感染能自愈吗?
轻症有自限性,但孩子免疫力低,不建议“硬扛”。拖延容易转为重症,甚至引发并发症。
2. 用对药就能立马好转吗?
即便用药得当,多数孩子也需要1~2周才能康复。咳嗽可能持续更久,属于恢复期表现,不代表病情反复。
3. 打疫苗能预防吗?
目前没有肺炎支原体疫苗。因此日常防护尤为重要。
4. 感染过一次还会再得吗?
会。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持续时间较短,不能终身免疫。孩子依然可能复发。
不少家长有这样的心理:“再看看吧,可能明天就退烧了。”但支原体感染的特点就是:前期像感冒,后期像重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专家指出,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大大减少肺部并发症和住院风险。
特别是5岁以上孩子,一旦出现持续高烧、剧烈干咳,应尽早去医院做相关检查,而不是等。
写在最后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季节性感冒”。支原体感染来势汹汹,已经不是“个别孩子患病”的小事,而是关乎整个家庭健康的集体挑战。
家长的每一次重视,都是孩子少一次住院;每一次及时就医,都是孩子远离重症的机会。
别让“等等看”,变成“来不及”。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版)》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秋冬季常见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与应对指南》
[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支原体感染高发期健康提示》
来源:科学用药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