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没有名字的怪物,带着他丑陋、痛苦、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的原罪,你至今依然能在许多科幻电影里面看到他的影子。
这个没有名字的怪物,带着他丑陋、痛苦、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的原罪,你至今依然能在许多科幻电影里面看到他的影子。
就如同好莱坞最喜欢拍怪物的吉尔莫·托罗导演所说:“有人信仰耶稣,而我找到了弗兰肯斯坦。我活着,表达,不至于疯掉的原因,全是怪物。”
首先需要说明,弗兰肯斯坦并不是这个怪物的名字,而是怪物的创造者。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里就曾讲过这本书的故事。
《我,弗兰肯斯坦》剧照
弗兰肯斯坦是一个沉迷炼金术的年轻人。炼金术里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复活一个死去的生物。他原来想要做一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受造物,没想到当那个东西真的活了之后,他才发现他创造了一个巨大且丑陋的怪物。
怪物的皮肤是干燥的、黄色的、不带血色的,嘴唇是僵硬的黑色,整个皮肤皱皱的,非常非常可怕。
于是看到这一切的弗兰肯斯坦被吓坏了,他丢下怪物落荒而逃了。
这个时候你以为会开始一个类似于《异形》 的恐怖故事吗?其实差不多,之后弗兰肯斯坦身边的亲友接连被杀,而凶手正是这个他自己亲手创造的怪物。
但是《科学怪人》的作者玛丽·雪莱在这个时候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她的一些描写,让读者能够和那个怪物产生共情,从而不仅仅觉得他只是恐怖小说或电影里的恐怖元素,而是一个有血有肉、能爱能恨的生物,或者说,一个像人又不像人的生物。
《千与千寻》剧照
我们可以看到,弗兰肯斯坦的怪物一步步走向深渊,是因为他的创造者在刚把他创造出来的时候就后悔了,就觉得他讨厌了、丑恶了、就不要他了。
尽管他身材那么巨大、身体那么敏捷,尽管他身体各方面条件都比人类优越,甚至连智力都像人工智能一样超过人类,但是他到底是个婴儿。
《剪刀手爱德华》剧照
他从婴儿长大的过程里面,一步一步地学懂了辨认世界上面各种东西;听到鸟的鸣叫就爱上了小鸟,觉得小鸟的叫声真可爱;看到皎洁的月亮为他在荒野之中照出一条明路,就觉得月光好美。
他具有一种天生的、爱美的、温驯的、像小孩子一样的性情。
《剪刀手爱德华》剧照
但是可怕的是或者可悲的是他长成这个样子,于是当他想去接近人类社会、向人类寻求温暖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不断地追打或者是恐惧的眼神,让他深深受到伤害。
他一辈子想要的就是人类对他的接纳。他也想要有一个家庭,他想要有朋友,他想要有伴侣,但是他得不到。
《水形物语》剧照
所有人都像瞎了眼睛一样看不到他的内心,只是用他的外表来判断他,终于最后逼迫得他成为逃离在社会之外,被彻底边缘化的一个边缘人。
他甚至不是人,因为他最后还发现了他被创造的过程,他阅读到了他的创造者弗兰肯斯坦的日记。
他知道了自己的诞生是一个让人恶心的、呕吐的过程。他是由尸体拼凑而成的,他原来以为自己是被上帝创造出来的亚当,没想到他只是一个堕落的天使撒旦。
所以他满心充满了愤恨,他恨创造他的弗兰肯斯坦,你为什么要这样子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为什么又要弃我于不顾?
所以他要报复,要让弗兰肯斯坦感到痛苦,我要杀掉你身边你爱的人,我要报仇。
然而就算他在报仇的时候,他也是每次报仇都心生悔恨,他都觉得自己是不对的,他都觉得自己是错的。但是我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我还能怎么样?我只能够一步一步看着自己迈向邪恶的深渊。
我真的就是一个撒旦了,我是一个堕落的光明天使路西法。
所以我们会觉得这本书是个悲剧,这个悲剧就来源于所谓的怪人他其实根本一开始是一个善良的人。
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怪物
虽然之后《科学怪人》的大多数影视改编都忽略了这一点,而把重点聚焦在“人究竟会不会被人的创造物推翻”上面,但是玛丽·雪莱留下的这个视角却广泛地影响了如今的很多影视和文学作品。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想起了现代电影中很多“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式的角色或者矛盾:当人类的创造物或者改造物有了意识与智慧之后,面临的似乎都是同一类型的痛苦。
《银翼杀手2049》剧照
从《猩球崛起》里面的凯撒、《千与千寻》里面的无脸男、《剪刀手爱德华》里面的爱德华、《银翼杀手》里面的人造人……大多数带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科幻电影里面都在重复着《科学怪人》留下的母题:
《猩球崛起》剧照
我们眼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怪物们,拥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和怪物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是一种怪物呢?
甚至,在《第九区》里面的人类,是不是本身就是作为一种怪物存在的呢?
《第九区》剧照
作为《科学怪人》的最大拥趸,后来拍出了《潘神的迷宫》《环太平洋》和《水形物语》的吉尔莫·托罗说过,“怪物类似一种殉道者的角色,身为异类,它们遭受苦难并被驱逐,其中的脆弱和迷失吸引着我”。
对托罗来说,怪兽帮他抵抗着成为异类的恐惧。当别的读者哀叹科学怪人的疯狂,托罗看到的,是怪物的纯粹。
“你被扔进一个充满痛苦磨难、眼泪饥饿的世界,可带你来的人根本不关心你。”
童年时的托罗是个不合群的沉默寡言的小个子,当他看到书中的怪物角色的时候,感到的是确实的亲切:“那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但我觉得在那里自己是被接受的。在怪物那我能找到谅解、安慰、救赎。因为怪物不会要求被谅解,但是却需要你去谅解来接受他们。“
在他看来,弗兰肯斯坦的怪物是最动人、最美丽的怪物:“这是一本非常美的书,由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写成,里面包含了所有青少年甚至很多成年人的焦虑。“
吉尔莫·托罗的别墅”荒凉山庄“里面的弗兰肯斯坦头像
他更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应该热爱怪物,因为他们反射出了自己的不完美”。这也是他为什么在成名之后依然坚守着他的怪兽类型片,并孜孜不倦地在大荧幕上做出更多让观众们感同身受的怪兽角色的原因:
作为导演,我热衷通过讲童话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惊悚的画面。我将怪物、鬼魂和童话这些元素结合在电影里,用以表述同一个主题:怪物都有一颗人类的心。重要的从来不是外形,而是内心。
我们生活在高速运转、从不停歇的世界,这容易让我们敏感、紧张、愤世嫉俗。我们总是习惯用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但事实上,世界是灰色的。它是黑与白的混合体,是诞生与毁灭的结合体。它不是单一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百分之百的好或坏。但我们却因为自身缺点不被他人喜爱,不断互相伤害。学会原谅彼此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课题。
而我们今天在读《科学怪人》这书的时候,其实也可以看到另外一个角度。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之所以从一个本来心地很淳朴、很可爱的、身躯巨大的婴儿变成一个杀人凶手,为什么?只是因为他的外貌而已。
人类不可回避的天性是以貌取人,而我们之所以歧视和讨厌科学怪人,是因为我们觉得他”非我族类“。
所以我们从现代观点来看,这里其实在告诉我们:人总是被我们的偏见所困住、所局限。
我们站在我族的立场会歧视其他种族的人,看不起其他国家的人,看不起其他性别的人,看不起其他跟我有不一样的文化甚至不同宗教信仰的人。
到了最后,人类的这种中心主义是不是也使得我们无法接纳,如果世界上真的还有其他高等生命存在或者是其他动物,只是因为他的相貌身体条件跟我各方面都不一样,我就觉得我应该要排斥他,可以剥夺他的人生,剥夺他的生命呢?
《科学怪人》之所以到现在还被广泛的阅读和讨论,就是因为怪物的故事,不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和未来。
来源:看理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