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刚发布了《2024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里面有组数据挺实在:2024年咱们国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8.6%,比2023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别觉得这1.2个点不起眼,要知道这已经是连续15年稳步增长了。这数据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是咱
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刚发布了《2024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里面有组数据挺实在:2024年咱们国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8.6%,比2023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别觉得这1.2个点不起眼,要知道这已经是连续15年稳步增长了。这数据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是咱们老百姓健康意识一点点的转变,也是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实打实的投入见效了。
可能有人会问,“健康素养”听着挺专业,到底是啥意思?其实特别好理解,就是咱们普通人懂多少健康知识,能不能用这些知识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比如知道怎么预防感冒、高血压这些常见毛病,家里人突然不舒服该怎么应急,平时吃什么、怎么运动才合理,这些都算健康素养的范畴。这个数据不光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日子过得舒不舒服,更能看出整个国家公共卫生水平的真实状况。
从报告的细分数据来看,不同领域的健康素养提升情况不太一样。其中基本医疗素养最高,达到35.2%。这说明这些年下来,大家对看病、吃药这些基础医疗知识越来越明白。以前可能有人一感冒就随便买抗生素吃,现在更多人清楚抗生素是治细菌感染的,感冒大多是病毒引起的,乱吃不仅没用,还可能对身体有副作用。这种观念的转变,就是医疗素养提升最直接的表现,也是咱们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变化。
排在第二的是慢性病防治素养,达到30.1%。现在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越来越常见,而且慢慢往年轻人身上靠,这个素养的提升就特别关键。这意味着更多人知道要通过控制盐和糖的摄入、每天坚持适量运动来预防慢性病;已经患上慢性病的人,也更清楚要按时吃药、定期复查,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管”,任由病情发展。这种主动管理健康的意识,比啥都重要。
相对来说,传染病防治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的提升幅度稍小一些,分别是26.8%和24.5%。这其实也能理解,传染病的种类多,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防护办法都不一样,比如流感和诺如病毒的预防措施就有区别,要让所有人都准确掌握,确实需要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科普。而健康信息素养,简单说就是咱们辨别网上健康知识真假的能力。现在打开手机,各种“养生秘诀”“治病偏方”到处都是,有真有假,怎么分清哪些是靠谱的、哪些是忽悠人的,对不少人来说还是个难题,这也是接下来科普要重点发力的地方。
再看地区分布,东部地区的健康素养水平最高,达到34.3%,中部地区是27.5%,西部地区是23.8%。虽然东西部还有差距,但对比前几年的数据,这个差距已经缩小了不少。这多亏了国家一直在加大对西部地区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多的优质医疗资源往基层下沉。现在西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也能方便地参加免费体检、听健康讲座,村卫生室里的设备越来越全,医生也能随时给做健康指导,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比以前多了太多,这种变化在基层感受得最明显。
年龄段方面,15-24岁的年轻人健康素养水平最高,有36.7%;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相对低一些,是18.9%。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快,平时刷短视频、看公众号的时候,很容易接触到健康科普内容,而且对健身、控糖、规律作息这些也更上心,所以素养水平自然高。老年人大多还是习惯通过听邻居说、看报纸获取信息,有些还抱着“老毛病不用治”“身体硬朗就不用管”的老观念,健康意识相对薄弱。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提升幅度是所有年龄段里最大的,比2023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这说明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科普没白做,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体,愿意主动了解健康知识了。
可能有人会好奇,为啥咱们国家的居民健康素养能连续15年增长?这背后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推动。这些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把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当成了重要任务来抓。各地卫生健康部门也没闲着,搞了“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好多活动,医生、护士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讲健康知识,把专业的医疗常识变成了家常话,大家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同时,媒体的作用也不能忽视。现在不管是电视上的健康节目,还是手机里的科普短视频,都在传递科学的健康知识。特别是这几年,很多公立医院的医生、护士都成了“健康科普达人”,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网上讲解怎么看病、怎么用药、怎么预防疾病,这些内容靠谱又接地气,比那些乱七八糟的“养生谣言”管用多了。很多人现在遇到健康问题,第一反应不是搜“偏方”,而是找正规医院的科普内容,这就是媒体传播带来的积极变化。
还有基层医疗服务的改善,也为健康素养提升打下了基础。以前农村地区看病难,老百姓有个小毛病要么硬扛,要么乱吃药;现在每个村子基本都有卫生室,乡镇有卫生院,医生能随时给居民做健康指导,定期组织免费体检,发现问题还能及时转诊。这种“家门口的健康服务”,让大家能更方便地获取健康知识,也更愿意主动去了解怎么维护自己的健康。
不过咱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健康素养一直在增长,但28.6%的水平意味着还有超过七成的居民健康素养有待提升,尤其是传染病防治、健康信息辨别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现在网上还是有不少“吃某某能治百病”“某种保健品能替代药品”的谣言,还是有人会相信;比如遇到新的传染病时,还是有人不清楚正确的防护措施。这些都说明,健康科普工作还得继续加油,不能停下来。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提升健康素养其实一点都不难,不用刻意去学复杂的专业知识。只要平时多关注正规渠道的健康信息,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官方公众号、公立医院的科普平台,遇到健康问题多咨询专业医生,不随便相信网上的“偏方”“秘诀”,慢慢就能积累起靠谱的健康知识。而且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里,比如每天少吃点盐、多走几步路、定期测血压,这些小事做起来不难,但长期坚持下来,就能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总的来说,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的增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消息,它说明咱们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在进步,老百姓的健康意识在提高。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提升健康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国家、社会和咱们每个人一起努力。相信随着科普工作的不断深入,基层医疗服务的持续改善,咱们的健康素养会越来越高,大家的日子也会过得更安心、更踏实。毕竟,身体健康才是咱们好好生活的根本,你说对不?
来源:小张老师一点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