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地大蒜冬前化学除草技术要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9 07:29 1

摘要:大蒜作为重要的药食同源作物,露地栽培模式因成本低、管理便捷等优势在北方产区广泛应用。冬前(播种后至越冬前)是大蒜幼苗扎根缓苗、构建抗寒基础的关键期,而田间杂草与幼苗争夺光照、水肥及生存空间,不仅导致大蒜弱苗、黄苗,还会为病虫害提供栖息场所,严重影响次年返青后的

大蒜作为重要的药食同源作物,露地栽培模式因成本低、管理便捷等优势在北方产区广泛应用。冬前(播种后至越冬前)是大蒜幼苗扎根缓苗、构建抗寒基础的关键期,而田间杂草与幼苗争夺光照、水肥及生存空间,不仅导致大蒜弱苗、黄苗,还会为病虫害提供栖息场所,严重影响次年返青后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品质。化学除草因高效、省时、控草周期长等特点,成为露地大蒜冬前杂草防除的核心技术手段。但化学除草技术的应用需严格遵循“科学选药、精准施药、安全防控”原则,结合大蒜生长特性与杂草发生规律,才能实现控草效果与作物安全的协同统一。

一、露地大蒜冬前杂草发生特点与防除窗口期

(一)杂草种群构成与发生规律

露地大蒜冬前杂草以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为主,不同产区因气候、土壤及前茬作物差异,种群占比略有不同。阔叶杂草中,猪殃殃、播娘蒿、荠菜、繁缕、婆婆纳等为优势种群,此类杂草种子萌发温度较低(5-15℃),在大蒜播种后(通常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随土壤墒情快速萌发,出苗高峰期集中在播种后15-25天;禾本科杂草则以看麦娘、野燕麦、早熟禾、牛筋草为主,萌发适温稍高(10-20℃),出苗期与大蒜幼苗期基本同步,部分晚播大蒜田块,禾本科杂草出苗高峰会延迟至10月中下旬。

冬前杂草生长周期长(从出苗至越冬约60-80天),若未及时防除,杂草株高可达15-30cm,根系盘结,不仅与大蒜幼苗争夺养分,还会在冬季形成“草垫层”,阻碍土壤通气,增加冻害风险。此外,冬前杂草结籽量占全生育期的70%以上,若防除不彻底,将导致次年春季杂草基数激增,后续防除难度大幅提升。

(二)冬前化学除草关键窗口期

化学除草的有效性与大蒜生长阶段、杂草苗龄密切相关,露地大蒜冬前化学除草存在两个核心窗口期,需严格把控:

1. 播后苗前封闭期:即大蒜播种结束后至幼苗出土前(通常为播种后3-5天),此时土壤湿润,杂草种子尚未萌发,药剂可在土壤表层形成均匀药膜,通过杂草幼芽或幼根吸收发挥杀草作用。此期施药安全性高,控草周期长(可达40-60天),是冬前防除的“黄金时期”,尤其适用于杂草基数高、常年草害严重的田块。

2. 苗后早期茎叶处理期:若播后苗前未能及时施药,或封闭效果不佳导致杂草出苗,需在大蒜2-4叶期、杂草3-5叶期进行茎叶喷雾处理。此时大蒜幼苗已扎根缓苗,耐药性较强,而杂草处于幼苗期,叶片角质层薄、吸收能力强,药剂可快速传导至根系,杀草效果显著。需注意:若大蒜超过5叶期,叶片宽厚、蜡质层增厚,药剂易在叶面积累导致药害;若杂草超过6叶期,木质化程度高,耐药性增强,防除效果会大幅下降。

二、冬前化学除草药剂选择与应用技术

(一)播后苗前封闭除草药剂选择与使用

播后苗前封闭除草的核心是选择持效期长、对大蒜安全、杀草谱广的土壤处理剂,需根据田间优势杂草种群针对性搭配药剂,常见配方及应用要点如下:

1. 单剂应用(适用于杂草种类单一田块)

- 乙草胺:属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对看麦娘、野燕麦、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防效达90%以上,对部分阔叶杂草(如藜、苋)有一定抑制作用。使用时需注意:乙草胺挥发性强,低温高湿环境下易导致大蒜出苗畸形,需严格控制用量,沙质土壤用量减少20%,黏质土壤可适当增加10%;每亩用50%乙草胺乳油80-100ml,兑水40-50kg均匀喷雾,施药后需轻耙土壤(深度1-2cm),增强药膜稳定性。

- 异丙甲草胺:安全性高于乙草胺,杀草谱与乙草胺相似,对禾本科杂草防效优异,同时对繁缕、猪殃殃等阔叶杂草有一定防除效果。适用于土壤墒情较差或沙质土壤田块,每亩用72%异丙甲草胺乳油100-120ml,兑水40kg喷雾,施药后无需耙地,依靠自然降雨或灌溉激活药效即可。

- 恶草酮: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对阔叶杂草(荠菜、播娘蒿、繁缕)防效突出(85%以上),对禾本科杂草防效中等。适用于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每亩用25%恶草酮乳油120-150ml,兑水50kg喷雾,施药后需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条件下需灌溉1次(水量15-20m³/亩),以促进药剂溶解扩散。

2. 复配药剂应用(适用于杂草混合发生田块)

复配药剂可实现“禾阔双除”,扩大杀草谱,提升防除效果,是当前露地大蒜冬前封闭除草的主流选择,常见复配配方如下:

- 乙草胺+恶草酮:每亩用50%乙草胺乳油60-80ml + 25%恶草酮乳油80-100ml,兑水40-50kg喷雾。此配方兼顾禾本科与阔叶杂草,防效可达85%-90%,适用于杂草种类复杂的老蒜田,沙质土壤需减少乙草胺用量至50-60ml,避免药害。

- 异丙甲草胺+扑草净:每亩用72%异丙甲草胺乳油80-100ml + 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50-60g,兑水40kg喷雾。扑草净对阔叶杂草(猪殃殃、婆婆纳)防效显著,与异丙甲草胺复配后,杀草谱覆盖90%以上冬前杂草,且安全性高,适合新蒜田或对药害敏感的品种(如紫皮大蒜)。

- 二甲戊灵+恶草酮:每亩用33%二甲戊灵乳油100-120ml + 25%恶草酮乳油80-100ml,兑水50kg喷雾。二甲戊灵持效期长(可达60天以上),对禾本科杂草防效稳定,与恶草酮复配后,可有效防除抗性阔叶杂草,适用于常年使用单一药剂导致杂草抗性上升的田块。

(二)苗后茎叶处理除草药剂选择与使用

若播后苗前封闭失败,需在大蒜2-4叶期进行苗后茎叶处理,此时需选择对大蒜安全、能区分作物与杂草的选择性除草剂,避免盲目用药导致药害。根据杂草类型,分为禾本科杂草专用药剂、阔叶杂草专用药剂及禾阔双除药剂三类:

1. 禾本科杂草专用药剂

- 精喹禾灵:属选择性茎叶处理剂,通过抑制杂草乙酰辅酶A羧化酶,导致杂草脂肪酸合成受阻而死亡。对看麦娘、野燕麦、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防效达95%以上,对大蒜高度安全。使用要点:杂草3-5叶期施药,每亩用5%精喹禾灵乳油60-80ml,兑水30-40kg均匀喷雾;施药后1-2小时遇雨需补喷,补喷时用量减半;低温(低于10℃)环境下药效延迟,需选择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施药。

- 高效氟吡甲禾灵:杀草谱与精喹禾灵相似,活性更高,对耐药性较强的野燕麦、狗尾草防效突出。每亩用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20-30ml,兑水30kg喷雾,杂草5叶期后需增加用量至35-40ml,施药时避免药剂漂移至邻近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玉米)。

- 烯草酮:适用于防除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如狗牙根、芦苇),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防效优异,持效期长。每亩用12%烯草酮乳油30-40ml,兑水30kg喷雾,施药后杂草3-5天出现叶片发黄,7-10天整株死亡,适合杂草基数大、多年生杂草多的田块。

2. 阔叶杂草专用药剂

- 氯氟吡氧乙酸: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对猪殃殃、播娘蒿、荠菜、繁缕等阔叶杂草防效达90%以上,对大蒜安全。使用要点:大蒜3-4叶期、杂草2-4叶期施药,每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0-40ml,兑水30kg喷雾;该药传导性强,可通过杂草叶片、茎秆吸收,即使杂草部分叶片接触药剂,也能杀死整株;避免在大风天气施药,防止漂移至棉花、大豆等阔叶作物田。

- 双氟磺草胺:对抗性阔叶杂草(如婆婆纳、泽漆)防效显著,低温环境(5-15℃)下仍能正常发挥药效,是冬前低温期防除阔叶杂草的优选药剂。每亩用5%双氟磺草胺悬浮剂10-15ml,兑水30kg喷雾,施药后10-15天杂草死亡,与氯氟吡氧乙酸复配(20%氯氟吡氧乙酸30ml + 5%双氟磺草胺10ml)可扩大杀草谱,提升防效。

- 灭草松:触杀型除草剂,对阔叶杂草(如藜、苋、马齿苋)防效突出,对大蒜安全性高,但需直接喷到杂草叶片上才能发挥作用。每亩用48%灭草松水剂150-200ml,兑水40kg喷雾,施药时需均匀喷雾,避免漏喷,杂草较大时(5叶期以上)需增加用量至250ml。

3. 禾阔双除药剂(适用于混合杂草田块)

- 精喹禾灵+氯氟吡氧乙酸:每亩用5%精喹禾灵乳油60ml + 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0ml,兑水30kg喷雾,可同时防除禾本科与阔叶杂草,防效达85%以上,适合杂草混合发生的田块,施药时间选择大蒜3-4叶期、杂草3-5叶期,低温天气需适当增加用量10%-15%。

- 高效氟吡甲禾灵+双氟磺草胺:每亩用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25ml + 5%双氟磺草胺悬浮剂12ml,兑水30kg喷雾,对耐药性杂草(如抗性播娘蒿、野燕麦)防效优异,安全性高,适合北方寒冷地区冬前使用。

三、冬前化学除草关键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一)精准把控施药条件

1. 土壤墒情:土壤墒情是影响封闭除草效果的核心因素,播后苗前施药需保证土壤含水量在18%-22%(手握成团、落地即散),墒情不足时需先灌溉(水量15-20m³/亩),待土壤湿润后再施药;苗后茎叶处理需选择晴天施药,施药前1天浇水,增加杂草叶片含水量,提升药剂吸收效率。

2. 温度条件:封闭除草施药温度以15-20℃为宜,低于10℃时药剂挥发慢、活性低,防效下降;苗后茎叶处理温度需高于8℃,低于5℃时杂草代谢缓慢,药剂传导受阻,需推迟施药。北方产区需在11月上旬(土壤封冻前15-20天)完成冬前化学除草,避免低温冻害影响药效。

3. 光照与风力:施药时选择无风或微风(风速<3m/s)天气,避免药剂漂移至邻近作物田;封闭除草施药后需保证3-5天无大雨,防止药剂被雨水冲刷流失;苗后茎叶处理施药后需保证1-2小时无雨,若遇雨需补喷,补喷时用量减半。

(二)科学规范施药操作

1. 药剂配制:严格按照推荐用量配药,禁止随意加大用量(尤其是乙草胺、二甲戊灵等易产生药害的药剂),配药时采用“二次稀释法”:先将药剂加入少量水中搅拌均匀,再加入剩余水量稀释,确保药剂均匀分散,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导致药害。

2. 喷雾方式:播后苗前封闭除草需使用扇形喷头,压低喷头高度(距地面30-40cm),均匀喷雾,确保土壤表层形成连续完整的药膜;苗后茎叶处理需使用圆锥雾喷头,喷头高度距杂草顶部20-30cm,定向喷雾,避免药剂直接喷到大蒜心叶(尤其是氯氟吡氧乙酸、双氟磺草胺等对心叶敏感的药剂)。

3. 器械清洗:施药结束后,需立即用清水冲洗喷雾器(包括喷头、药箱、管道)3-5次,若后续用于其他作物施药,需用碱性水(加入少量洗衣粉)浸泡30分钟后再冲洗,防止药剂残留导致交叉药害(尤其是防除阔叶杂草的药剂,对棉花、蔬菜等阔叶作物毒性极高)。

(三)药害预防与补救措施

1. 药害识别:大蒜化学除草常见药害症状包括:

- 封闭除草药害:出苗迟缓、幼苗畸形(叶片扭曲、叶尖干枯)、根系短小(根毛少、颜色发黑),多由乙草胺用量过大或低温高湿导致。

- 苗后茎叶处理药害:叶片发黄(点状或条状黄斑)、心叶坏死、生长停滞,多由药剂漂移、用量过大或施药时期不当导致(如大蒜5叶期后使用氯氟吡氧乙酸)。

2. 预防措施: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药剂,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药剂;严格按照大蒜生育期和杂草苗龄施药,禁止在大蒜1叶1心前或5叶后进行苗后茎叶处理;敏感品种(如红皮大蒜、紫皮大蒜)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剂(如异丙甲草胺、双氟磺草胺),避免使用乙草胺、二甲戊灵等风险药剂。

3. 补救措施:若发现轻微药害(叶片少量黄斑、生长缓慢),立即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0.2%磷酸二氢钾溶液+0.1%芸苔素内酯乳油),每亩用量50kg,每隔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促进大蒜恢复生长;若药害严重(幼苗大面积坏死、根系腐烂),需及时补种或改种其他耐药作物(如小麦、大麦),减少损失。

(四)协同配套农艺措施

化学除草需与农艺措施结合,才能实现长期控草效果:

1. 播前整地:播种前深耕土壤(深度25-30cm),打破杂草根系,减少多年生杂草基数;耙地时清除田间残留杂草(尤其是已结籽的杂草),降低杂草种子库数量。

2. 合理轮作:避免大蒜连作(连作年限不超过3年),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改变杂草生长环境,减少抗性杂草发生(如连作蒜田易滋生猪殃殃、播娘蒿等抗性阔叶杂草)。

3. 覆盖防草:施药后可覆盖一层碎秸秆(厚度3-5cm),不仅能保墒保温,还能抑制杂草萌发,延长药剂持效期;对于小规模种植田块,可采用地膜覆盖(需选择打孔地膜,保证大蒜出苗),完全阻断杂草光合作用,实现物理防草与化学防草协同。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