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浇地作为小麦主产区的核心种植区域,其水肥条件的协同调控直接决定小麦产量与品质。平衡施肥技术基于土壤肥力状况、小麦生育期需肥规律及水肥耦合效应,通过精准配比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实现“按需供给、高效利用、增产提质、生态环保”的综合目标。相较于旱地小麦,水浇地
水浇地作为小麦主产区的核心种植区域,其水肥条件的协同调控直接决定小麦产量与品质。平衡施肥技术基于土壤肥力状况、小麦生育期需肥规律及水肥耦合效应,通过精准配比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实现“按需供给、高效利用、增产提质、生态环保”的综合目标。相较于旱地小麦,水浇地因灌溉条件优越,肥料淋溶、挥发风险更高,需通过科学的平衡施肥策略,规避“重氮轻磷钾、重大量轻中微、重基肥轻追肥”等传统施肥误区,构建“测土-配方-分期-调控”的系统化施肥体系。
一、平衡施肥的理论基础:需肥规律与土壤特性适配
水浇地小麦的平衡施肥,核心是实现“土壤供肥能力”与“小麦需肥需求”的动态匹配。需先明确小麦生育期需肥特征与水浇地土壤肥力特点,为施肥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小麦生育期需肥规律
小麦一生需经历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等关键阶段,不同阶段对养分的种类、数量需求差异显著,呈现“前期需氮促分蘖、中期需磷钾促壮秆、后期需氮磷钾防早衰”的规律:
1. 氮素需求:苗期至分蘖期需氮量占总需氮量的30%-40%,此阶段氮素不足会导致分蘖少、苗弱;拔节至孕穗期是需氮高峰,占总需氮量的40%-50%,直接影响穗数和穗粒数;灌浆期需氮量降至20%左右,主要用于维持叶片光合功能,防止早衰。
2. 磷素需求:磷素在小麦生育前期(苗期至拔节期)吸收占比达60%以上,虽总需求量低于氮钾,但对根系发育、分蘖形成及抗寒能力至关重要;后期磷素向籽粒转移,促进灌浆和籽粒饱满,若前期缺磷,后期补施效果有限。
3. 钾素需求:拔节至孕穗期是需钾高峰,占总需钾量的50%-60%,钾素可增强小麦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调节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灌浆期需钾量逐渐下降,但仍需维持一定水平,防止叶片早衰。
4. 中微量元素需求:锌、硼、锰、硫等中微量元素虽需量极少,但不可替代。缺锌会导致小麦僵苗、分蘖减少;缺硼会影响花粉发育,导致空秕粒增加;缺硫会使蛋白质合成受阻,降低品质。
(二)水浇地土壤肥力特性
水浇地因长期灌溉,土壤理化性质与旱地存在明显差异,对施肥技术提出特殊要求:
- 养分淋溶风险高:灌溉水易导致土壤中速效氮(尤其是硝态氮)、速效钾向下淋溶,若施肥不当,不仅降低肥料利用率,还可能污染地下水;
- 土壤板结隐患大: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尤其是单质氮肥),易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导致土壤板结,通气透水性下降,影响根系吸收功能;
- 肥力不均衡性突出:部分水浇地因连作年限长、施肥结构单一,出现“氮盈余、磷积累、钾不足、中微缺”的失衡状况,如华北地区水浇地普遍缺钾,长江流域水浇地易缺锌、缺硼。
二、平衡施肥核心技术:测土配方与分期施用
水浇地小麦平衡施肥需遵循“测土为基、配方为纲、分期为要、水肥协同”的原则,通过精准化、差异化的施肥操作,实现养分高效利用。
(一)测土配方:精准确定施肥总量与比例
测土配方是平衡施肥的前提,需在小麦播种前1-2个月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及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速效养分含量,结合当地小麦目标产量(如500kg/亩、600kg/亩),通过养分平衡法计算施肥总量与氮磷钾配比。
1. 施肥总量确定
根据目标产量与土壤供肥能力,合理设定养分投入量。以中等肥力水浇地为例,目标产量500-600kg/亩时,推荐施肥总量为:纯氮15-18kg/亩、五氧化二磷8-10kg/亩、氧化钾10-12kg/亩;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2%,需增施有机肥(如腐熟秸秆、农家肥)2000-3000kg/亩,提升土壤肥力基础。
2. 氮磷钾配比优化
- 高肥力地块:土壤碱解氮>120mg/kg、有效磷>20mg/kg、速效钾>150mg/kg,氮磷钾配比可设为1:0.5:0.6,减少磷钾肥用量,避免养分积累;
- 中等肥力地块:碱解氮90-120mg/kg、有效磷15-20mg/kg、速效钾100-150mg/kg,配比以1:0.6:0.7为宜,均衡补充氮磷钾;
- 低肥力地块:碱解氮<90mg/kg、有效磷<15mg/kg、速效钾<100mg/kg,配比需提高至1:0.7:0.8,重点补充磷钾肥,促进苗情转化。
3. 中微量元素补充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针对性补施:
- 缺锌地块(土壤有效锌<0.5mg/kg):基施硫酸锌1-1.5kg/亩,或叶面喷施0.2%硫酸锌溶液2-3次;
- 缺硼地块(土壤有效硼<0.5mg/kg):孕穗期叶面喷施0.1%-0.2%硼砂溶液1次;
- 缺硫地块(土壤有效硫<16mg/kg):用硫酸铵替代部分尿素,或基施硫酸钾,补充硫素。
(二)分期施用:按需调控养分供给节奏
水浇地小麦需根据生育期需肥规律,将肥料分为基肥、种肥、追肥(分蘖肥、拔节肥、灌浆肥),实现“前促、中控、后稳”的养分供给节奏,避免一次性施肥导致的养分浪费或供需失衡。
1. 基肥:奠定肥力基础,促苗全苗壮
基肥占总施肥量的50%-60%,以有机肥+缓释肥为主,搭配速效化肥,在耕地前均匀撒施后翻耕入土,深度15-20cm,确保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 配方示例(中等肥力地块,目标产量600kg/亩):腐熟农家肥2000kg/亩 + 45%(15-15-15)复合肥40-50kg/亩 + 硫酸锌1kg/亩;
- 注意事项:若土壤墒情不足,施肥后需浇一次底墒水,促进肥料溶解,为种子萌发提供水分和养分。
2. 种肥:促根壮苗,提升抗逆性
种肥以磷钾肥为主,少量补充氮肥,在播种时随种子施入(与种子间距5-8cm,避免烧种),占总施肥量的10%-15%。
- 推荐用量:磷酸二铵5-8kg/亩 + 硫酸钾3-5kg/亩;
- 适用场景:低肥力地块、晚播小麦或秸秆还田地块,可通过种肥快速补充养分,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弱苗。
3. 追肥:按需调控,主攻穗粒数与粒重
追肥需结合灌溉进行,遵循“看苗施肥、因墒调控”原则,分3次进行:
- 分蘖肥:在小麦3-4叶期(越冬前)施用,占总氮量的20%-25%,以速效氮肥为主,促进分蘖形成。推荐用量:尿素8-10kg/亩,若苗情弱,可搭配硫酸钾3-5kg/亩;浇水方式为小水漫灌,避免大水淋溶。
- 拔节肥:在小麦拔节期(春季返青后,株高30-40cm)施用,是全年施肥关键期,占总氮量的30%-35%、总钾量的40%。推荐用量:尿素12-15kg/亩 + 硫酸钾5-8kg/亩;施肥后及时浇水,促进养分吸收,增强茎秆韧性,预防倒伏。
- 灌浆肥:在小麦扬花后至灌浆初期施用,占总氮量的10%-15%,以速效氮肥为主,搭配磷钾肥,防止叶片早衰。推荐用量:尿素5-6kg/亩 + 磷酸二氢钾1-2kg/亩(叶面喷施);若土壤墒情好,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减少养分流失。
三、配套管理措施:提升平衡施肥效果
水浇地小麦平衡施肥需与耕作、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协同,才能最大化发挥施肥效益,实现增产提质目标。
(一)耕作与秸秆还田协同
- 深耕松土:每2-3年进行一次深耕(深度25-30cm),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促进根系下扎;每年旋耕深度控制在15-20cm,避免土壤板结。
- 秸秆还田:小麦收获后,将秸秆粉碎(长度<10cm)后均匀撒施田间,配合施用秸秆腐熟剂(如微生物菌剂),翻耕入土,补充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保肥能力;秸秆还田地块需增施1-2kg/亩纯氮,调节碳氮比,避免微生物与小麦争氮。
(二)灌溉与施肥一体化
水浇地需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滴灌、喷灌等方式,将肥料溶解于灌溉水中,精准输送至小麦根系区域,减少养分淋溶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15%-20%。
- 滴灌施肥:在拔节期、灌浆期,将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可溶性肥料按比例溶解于蓄水池,通过滴灌系统均匀施入,每次施肥量控制在总追肥量的50%,间隔7-10天;
- 喷灌施肥:适用于大面积水浇地,将肥料溶液通过喷灌设备雾化喷施,叶面与根系同时吸收,尤其适合灌浆期叶面肥施用。
(三)病虫害防治与养分调控结合
病虫害会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需结合施肥增强小麦抗逆性:
- 施肥调控:增施磷钾肥、锌肥,提升小麦抗倒伏、抗白粉病、锈病能力;避免过量施氮,防止植株徒长,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
- 药剂协同:在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时,可混合0.2%磷酸二氢钾溶液,实现“防虫治病+补肥”双重效果,尤其在灌浆期,可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千粒重。
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水浇地小麦平衡施肥实践中,易出现“苗弱苗黄、倒伏、空秕粒多”等问题,需针对性调整施肥策略:
常见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方案
越冬前苗弱苗黄 基肥不足、种肥未施、土壤墒情差 补施分蘖肥(尿素5-8kg/亩),配合浇越冬水;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
拔节期倒伏风险高 氮肥过量、钾肥不足、群体过大 减少拔节肥氮肥用量(降至8-10kg/亩),增施硫酸钾8-10kg/亩;喷施多效唑控旺
灌浆期叶片早衰 灌浆肥未施、磷钾肥不足 叶面喷施尿素(0.5%)+ 磷酸二氢钾(0.3%)混合溶液2次,间隔5-7天
空秕粒多、千粒重低 缺硼、后期养分不足、干旱 孕穗期喷施0.2%硼砂溶液;灌浆期浇一次小水,配合追施尿素5kg/亩
五、结语
水浇地小麦平衡施肥技术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在于“精准测土、科学配方、分期调控、水肥协同”。通过结合小麦需肥规律与水浇地土壤特性,优化氮磷钾配比,补充中微量元素,配合耕作、灌溉等配套措施,可有效提升肥料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实现小麦产量提升10%-15%、品质显著改善的目标。未来需进一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社会化服务,普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动水浇地小麦生产向“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来源:淇泉老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