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援禁赛三个月,辽篮球员禁赛三年,球迷:篮协一碗水端不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22:28 1

摘要:吉伦沃特把药吞进肚子,停赛表上只写十二周;辽篮俩孩子把拳头挥出去,罚单直接写到一千零九十五天。同一天贴出的两页A4纸,把“公平”两个字撕成大小不一的碎片,飘在CBA官网首页,谁都能看见,谁都不好意思先开口。

三个月对三年,差的是十倍,差的是两条职业命。

吉伦沃特把药吞进肚子,停赛表上只写十二周;辽篮俩孩子把拳头挥出去,罚单直接写到一千零九十五天。同一天贴出的两页A4纸,把“公平”两个字撕成大小不一的碎片,飘在CBA官网首页,谁都能看见,谁都不好意思先开口。

篮协把吉伦沃特的事归在“误服”栏,队医背锅,外援留洋,俱乐部还能在合同里找到“提前终止”按钮,工资停得干脆,赛场损失降到最小。

辽篮冲突的视频剪出来四十六秒,推搡、挥肘、人群散开,镜头停在两个二十岁出头的球衣号码上。纪律准则第24条写着“造成恶劣影响者,一至三年”,裁量权在谁手里一目了然。视频播放量两千三百万,舆论热度把“恶劣”两个字烧得通红,罚单只能往高处写,写少了没人喊满意,写多了至少显得有态度。

吉伦沃特的药瓶里检测出的是“甲基什么什么”,名字长到记者抄错三个字母。反兴奋剂中心记录显示,他错过一次飞行检查,错过一次就是嫌疑,再查出成分就是“默认故意”,但队医提交一份“误开处方”说明,情节立刻降档,三个月是规定里的下限,篮协顺手把下限端出来,谁也说不出违规,只能说“真会挑”。

辽篮俩孩子没有说明书可交,只有一段现场录像,对方球员先骂人先动手,但先动手的人只吃到五场,后动手的人被认定“扩大事态”,扩大一次,代价是三年。年轻人没有经纪人团队,没有美方律师,俱乐部声明里只能写“接受教育”,教育期长到把巅峰期直接挖空。

CBA公司对外援合同里的“道德条款”守口如瓶,条款写明“涉药可解约”,俱乐部省下一笔美元,联盟省下对外公关的口水,只留一个“三个月”给外界咀嚼,嚼不出油水也嚼不出骨头。

辽篮这边,球员签的是国内A类合同,年薪税前十五万,禁赛三年意味着一分钱不少发,俱乐部账上每年要多挂三十万工资帽,不能裁,不能卖,不能注册,像两只被钉在墙上的蝴蝶,翅膀还在,飞不了。篮协用一纸罚单把“教育意义”拉满,俱乐部却得替教育买单,里外里亏的是自家青训成本。

有人把2019年某队外援吸毒被停两年拿出来对比,那一次没有“队医误开”,那一次是“自己作”,所以两年。

也有人把2021年另一队群殴只停八场拿出来对比,那一次没有“两千三百万播放”,那一次热搜只挂半天。

数字不会骗人,数字只会挑人。同样的条文,左边是美元,右边是人民币;左边是海外履历,右边是青训编号;左边可以“解约了事”,右边只能“挂账养人”。篮协的尺子刻度还在,握尺的手换不过来,只能往轻处量洋人,往重处量自己人,量完说一句“照章办事”,章在哪,事怎么办,没人看得见原文件。

更微妙的是时间点。

吉伦沃特的药检报告在赛季前就出来了,联盟压到窗口期结束才公布,中间十五天足够俱乐部飞回美国再飞回来,舆论空窗期被压缩成一条简讯。

辽篮冲突发生在直播黄金档,裁判报告还没出,热搜词条已经爆,篮协连夜开会,第二天一早就贴罚单,速度堪比双十一发货。快与慢之间,藏着对流量的判断:能冷处理的就冷,冷不了的只能快,快就只能重,重到让围观群众先喊“解气”,后面再有人喊“太重”也来不及。

球员想要什么?

吉伦沃特想要一份继续打球的清白,俱乐部想要省钱的出口,篮协想要“不破坏赛季走势”的安静。

辽篮两个孩子想要一次“年轻人都会犯的错”的原谅,俱乐部想要“家丑不外扬”的体面,篮协想要“杀一儆百”的震慑。

三方六张嘴,最后只有一张罚单说话,说话的是中文,写的是阿拉伯数字,三个月和三年,笔画一样多,念出来差十倍。

最安静的是国家队名单。

三个月后,吉伦沃特如果找到新东家,依然可以以外援身份回来,CBA对外援年龄宽容到三十八岁。

三年后,辽篮那两个孩子二十六岁,理论上还在当打之年,可国内球员注册表上已经没有他们的名字,想复出得先办“重新选秀”,选秀年龄上限是二十二岁。

一条路封死,一条路留缝,缝留给外国人,死结留给自家孩子,这就是联盟“国际化”的背面。

篮协不是没做过补丁。

2022年曾下发“年轻球员违纪评估细则”征求意见稿,里面写“初犯且社会影响较小者可减至六个月”,文件最后没落地,原因是“执行难度太大”。

难度到底在哪?

在视频播放量,在微博热搜,在品牌赞助商的舆情监控表。赞助商不会给“误服”扣钱,却会给“群殴”扣钱,扣的是联盟总账,总账一紧,尺子就重,重到年轻人用三年青春去垫。

数字摆完,道理只剩一句:

规则从来都不是单选题,规则是加减乘除,谁掌握括号,谁先算结果。

三个月的括号里写着“外援、误服、合同灵活”,三年的括号里写着“本土、直播、舆情爆炸”。

括号外的人只能看结果,看久了就学会不再问“为什么”,只问“下一个轮到谁”。

如果三个月和三年可以同时写在一张纸上,纸上的公平到底长什么样?

是把外援也写到三年,还是把自家孩子减到三个月?

或者干脆把括号拆掉,让所有人先看见公式,再看见答案。

拆括号的人今天没露面,只留一句“照章办事”在官网飘,飘到下一次罚单出现,再换一组数字,再换一批名字,再让围观的人重新算一遍加减乘除。

三个月对三年,你觉得数字真的只是数字?

来源:竹里念旧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