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群书治要》:一部经典的千年流转与价值传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9 05:45 1

摘要:在《群书治要》成书的时代,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印刷技术的受限使得这部书未能广泛流传,也未受到足够重视。其流布范围仅局限于皇室密府,相关史料记载也十分稀少。不过,在唐朝太宗皇帝之后,仍有皇室阅读此书的痕迹 —— 宋代王应麟在《玉海・卷五十四》中引用韦述《集贤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本文共1659读大约7分钟

读经典,就是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我们接着往下看《群书治要》这部经典的流传历程。

在《群书治要》成书的时代,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印刷技术的受限使得这部书未能广泛流传,也未受到足够重视。其流布范围仅局限于皇室密府,相关史料记载也十分稀少。不过,在唐朝太宗皇帝之后,仍有皇室阅读此书的痕迹 —— 宋代王应麟在《玉海・卷五十四》中引用韦述《集贤注记》的记载,提及唐玄宗和唐德宗曾阅读过《群书治要》。然而,遗憾的是,这部经典到了宋初便已失传,《宋史》中也不见其相关记载。

在《群书治要》于中国本土失传之际,日本人对这部宝典极为珍视。公元八世纪,他们将《群书治要》从唐朝带回日本,此后,这部经典受到日本皇室及贵族的高度尊崇,并在接下来的一千年里,借助日本皇室、贵族、武家和学界的共同努力得以完好保存。

在平安时代(794-1192,原文 “1784-1192” 应为笔误,此处修正),日本皇室将《群书治要》列为帝王学教材的必读书,并建立了有体系的精研讲习传统。据记载,共有四位天皇阅读过此书,分别是仁明天皇、清和天皇、羽多天皇和醍醐天皇。

其中,仁明天皇在位期间,日本皇室特别重视中华文化,此时中华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也达到顶峰;醍醐天皇更是对《群书治要》推崇备至,他在《宽平御遗诫》中提到:“天子虽不穷经史百家,而何所恨乎!唯《群书治要》早可诵习,勿就杂文以消日月耳!” 这句话明确表达了他的观点 —— 天子即便未穷尽经史百家,也无甚遗憾,唯有《群书治要》应尽早诵读学习,切勿沉迷杂文消磨时光,足见他认为《群书治要》是经典中的精华,价值远超其他典籍。

此外,醍醐天皇之子源高明在私纂的仪式书《西宫记》中也强调了《群书治要》的重要性,书中写道:“凡奉公之辈,可设备之书:…… 一、政理事。《群书治要》,五十卷。《贞观政要》,十卷。以上唐书,但君臣之间事,尽此书也。” 这里的 “奉公之辈” 指在国家担任公职、治理政事的人,《群书治要》与《贞观政要》被列为这类人必读的政理书籍,因其囊括了君臣对话与治国理政的核心道理。

日本学者林信敬在《群书治要》天明本的校正序中,进一步肯定了这部书的作用:“我朝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承和、贞观之间” 即九世纪平安时代仁明天皇、清和天皇及阳成天皇在位时期,当时社会呈现出太平和乐的 “重雍袭熙” 之景,林信敬认为,这一盛世局面的形成,很可能与日本社会对《群书治要》的研究与实践密不可分。

到了十世纪,原本仅限皇室和博士家阅读的《群书治要》,逐渐突破圈层,阅读与抄写这部经典成为京都贵族文化的时尚。此后,在日本镰仓幕府(1185-1333 年)和江户幕府(1603-1867 年)时期,其统治阶层也都高度重视《群书治要》。

值得庆幸的是,日本金泽文库存有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手写的《群书治要》全帙 —— 要知道,当年日本遣唐使带回经书时,因交通不便,需在众多经书中精挑细选最精华的部分;僧人手抄流传时,同样会优先选择价值最高的典籍,《群书治要》能被手抄保存,足见其珍贵。且镰仓时代还诞生了金泽文库本和元和俊和版,为《群书治要》的流传提供了重要载体。

江户时代后期,日本学界受古学派影响,开始重新关注《群书治要》的学术价值。1781 年,尾张藩对《群书治要》进行重新校勘并版刻;1786 年,重印本完成,这便是流传至今的 “天明尾张本”(即天明版《群书治要》)。

清乾隆六十年(1795 年),天明版《群书治要》由日本人送回中国本土,此时正值 1796 年嘉庆皇帝登基之际。这部流失千年的经典终于重返故土,此后,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四部丛刊》时,以及台湾地区,均以天明尾张本为底本,对《群书治要》进行影印出版(此事约发生在八十年前),让这部经典得以在中国更广泛地流传。

来源:刘余莉开讲群书治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