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27年,刚坐稳江山的李世民看到奏折上“全国仅200万户、不足1000万人”,当场怒摔笔。这一幕我想象得到——不是因为数字冷冰冰,而是那种看着一片良田却没人种的绝望。隋末的征役和战争,把人口掏空成了比财政更危险的隐患。李世民看得清楚:国家要活,先得有人。于
唐朝人口从1000万到近2000万,李世民只用了三个“狠招”,谁想到皇帝竟靠遣散宫女把国家救活了?
公元627年,刚坐稳江山的李世民看到奏折上“全国仅200万户、不足1000万人”,当场怒摔笔。这一幕我想象得到——不是因为数字冷冰冰,而是那种看着一片良田却没人种的绝望。隋末的征役和战争,把人口掏空成了比财政更危险的隐患。李世民看得清楚:国家要活,先得有人。于是他做出了一连串看似非常务实、甚至有点硬的决定。
他先从宫里下手,把成千上万被困的女子送回民间。你可能会觉得这是情理之举,实际上这是政治和社会工程的合谋。遣散最初的八千宫女,是给民间释放婚配资源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这成了向大臣、士绅递出的“风向标”。皇帝都敢把人放回家,你们还敢把女子圈作私产吗?结果是连带效应:大臣遣散侍女,士绅跟风,数十万女性被解放出来,几十年后,这些家庭的子女就能把荒地填满、把军队补强。
不仅如此,他把婚姻从礼法僵化中解放出来,同时设立强制婚龄与奖励制度。李世民规定成年男女需结婚,朝廷直接补助贫穷乡里筹办婚礼,富户被动员帮助穷人成家。说白了,这不是要做道德警察,而是把生育从家庭私事转到公共政策层面。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侵犯个人,但当人口就是国本的时候,政策有时得比人情更紧迫。李世民那句“国家就像一棵大树,人口就是树根”,听起来有点冷硬,但实践证明,这棵树真的活过来了。
再有一招更直截了当:把被掳走的子民赎回来。对外用兵护边,对内用物资换人,李世民用粮、丝绸和茶换回了百万级别的人口,这些人被分田、免赋,快速融入生产体系。有个十年被掳的人回家时哭着说“以为这辈子都回不来了”,这种情绪化的支持,后来变成国家的劳动力和兵源。把人带回家,比任何口号都管用。
这些举措合起来,十年二十年见效。到他晚年,人口近翻倍,粮仓充盈,军队充足,长安的繁荣也成了实打实的数据支持。所谓的“以人为本”不是空话,而是把人的自由、婚姻与国家需求巧妙地捆绑成了一套可操作的制度。说实话,我读这些史料时既有敬佩也有不安:敬佩的是那种把根本问题抓到位的勇气,不安的是任何把私事公共化的手段都可能伤及个人自由。李世民的做法在他那个时代是成功的,但放到别的时空,是否同样适用,就得更谨慎衡量了。
我身边做基层工作的朋友常说,历史的好处就是给了我们“可借鉴的工具箱”,而不是现成的答案。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李世民那句话仍值得反复琢磨:治国要抓根,根在于人。把资源从“囤积”变成“流动”,比表面上的鼓励更重要。
你怎么看李世民把人口问题当成国运核心的做法?在今天的人口结构和社会价值下,我们还能从这些历史策略里学到什么可行的办法?
信息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及唐代官修史料整理。
来源:小竹历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