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我配不上15w年薪吗?”浙大新闻女孩天真发言火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9 01:54 2

摘要:杭州的空气还带着潮意,灯箱一闪一闪,人群在“百万英才汇南粤”杭州站的招聘会场里排成弯弯曲曲的队,简历夹子翻动的声响很密

浙大新闻系女生在招聘会直言要“年薪15万+双休”,一段对话把全网点燃

杭州的空气还带着潮意,灯箱一闪一闪,人群在“百万英才汇南粤”杭州站的招聘会场里排成弯弯曲曲的队,简历夹子翻动的声响很密

小林站在一家媒体的展台前跟HR说得很直接,她要年薪15万,还要双休

她不觉得自己是在冒失开价,因为她高考以全省前100的成绩进了浙大,实习时跟着资深记者跑过两会,采写的深度报道拿过省级奖,她的眼神很平静,如同在陈述一个配得上的生活标准

这段对话被现场求职者拍了视频发上网,几小时之内评论就炸开了锅,支持的说名校生就该有体面报酬,反对的讥讽她不知天高地厚,还有媒体从业者晒出工资条,说她开的价在新闻行业已经是天花板

她的履历并不轻,我们不能装作看不见

但另一头,行业的惯性又像是压在桌上的石头,谁都搬不动

争论的核心不只是钱,是对生活节奏和尊严的要求

小林提双休这件事,在新闻圈里触到了痛处

新闻不会等你周末休息,热点不挑日子,很多人习惯了随叫随到的工作节奏,凌晨推送、通宵改稿像常态一样摆在台前

新闻行业的双休,确实很难

这不是道德审判,是职业规律的冷硬现实

把情绪按下,去看数据

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25高校专业薪酬榜》里,新闻传播类专业平均起薪只有5832元,排在倒数第六

浙大新闻系毕业生的平均首份工作月薪约8000元,还是含各类补贴的数字

2025年国考新闻类岗位同比减少了21%,报考人数却增加了43%

数据把情绪压成冷冰:薪酬低、岗位少、竞争更拥挤

行业里有人把原因归咎于大环境,国家网信部门的统计也给了另一面镜子,传统媒体岗位相较2020年缩减了37%

AI能完成60%的基础新闻报道,编辑台的活越来越像流水线

这话不漂亮,但确实像石子一样硌着人心

在招聘会现场,你能听到一些小声的算账

有人拿手机记着数,月薪八千,扣完五险一金,房租两千多,周末加班怎么算,夜间值班给不给调休

现实的账本写在每个微信记账里,清清楚楚

这账跟理想往往对不齐,小林的“15万+双休”就像一块对齐的标尺,量出来的是她希望过的生活,而不是她以为别人会给的生活

她说出“双休+15万”,不是嚣张,是在给自己划生活的边界

可现实往往要求你只留下一条线

问题在于,两条边界很可能不能同时成立

如果更看重双休,体制内的岗位是更稳的方向,公务员或事业编普遍能保证周末休息,但薪酬常常达不到心里的尺子

2024年一个985中文专业的硕士小李,期望月薪一万二,还想工作强度适中,求职绕了一圈,发现传统媒体和企业文案岗位多数在六千到九千,而且加班频繁

最后他选择考公,2025年上岸地级市公务员,月薪约七千,稳定是稳定,可期望的薪资没能如愿

在体制内,双休更稳,但薪水往往达不到心里的尺子

如果更看重薪资待遇,现实让你去承受节奏,双休就成了浮在空中的词

内容岗、媒体、互联网都能谈到略高的价格,但加班和随时在线几乎是默认条款

在媒体或互联网内容岗,薪水能谈到位,休息就成了奢侈品

有人把这叫价值错配,企业愿意为算法工程师付高溢价,却觉得文案策划“可替代性强”

这不是谁个人的问题,是系统性难题的回声

放眼国外也不一定更乐观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到2025年传统新闻媒体岗位减少了约25%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位毕业生杰克,起初想拿年薪8万美元,在纽约找入门岗位时发现多数只有四到五万美元,工作时长不短,后来他去了科技公司做公关,年薪六万美元,薪资接近预期,但和新闻的关系拉开了一点

国外也一样,新闻岗位在收缩,年轻人转向公关与品牌

路径改变不等于投降,更多是一种现实里的重新定位

这场争吵里最容易被忽略的是人

把“天真”当罪名,既轻飘也懒惰

年轻人对工作提出条件,不是为了挑衅,是想在漫长的工时里留一点自己的生活

说出底线,需要勇气,被嘲笑更需要勇气

可职场的第一条课就是,谈条件要对齐行业的标尺,标尺不是互联网的情绪,是加班制度、岗位职责、薪酬结构的三角形

先问清楚:加班如何算,夜班如何补,稿件是否有量化指标

这三个问题有时比“你们年薪多少”更能帮你判断是否值得

我不觉得小林这次的开价是错的,她像把心里话抛进了一个回音壁,听到了整个行业的回应

有人替她打抱不平是善意,有人晒工资条是现实,两个声音都值得放在一起听

如果你也在找工作,或许要先给自己排个优先级,薪酬、休息、成长空间、城市、家庭,这几个变量总有取舍

选行业时,不要只看校徽的光,看自己的耐受和成长曲线

你能不能接受值班和通宵,你希望一年学到什么,你能不能在AI的协作里找到不可替代的部分,比如数据新闻、调查能力、跨平台的创意表达,这些问题比“我配不配得上十五万”更实在

事件到现在没有明确的后续报道,大家在评论里各自推演结局,降薪或转行是被提到最多的两条路

至今事件没有定论,但多数人都认为她会在两条线里选一条

无论她怎么选,我希望她保留说话的能力

我们这一代人活在复杂的职场里,最怕被骂到不再提出问题

不是我们配不上薪水,是行业配不上我们的时间吗?

这个反问可能不那么公平,但它能逼着人去看清结构、想清选择

我们也要学会在不完美里给自己留台阶,今天先守住其中一条底线,明天再去争取另一条

现实不会突然变甜,选择却可以更清楚

来源:寻开心的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