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里的导师都在带科研项目,每年9-10月前后,他们会重新组建新的课题组,招募一些有潜力的学生参与研究。
大学要不要送礼啊?是先给辅导员还是先给导师?
这个问题其实挺典型的——说明很多人把大学的关系,想得太“社会化”了。
但真相是:大学不是官场,送礼不仅拉不近关系,还可能适得其反。
很多刚上大学的学生,总觉得人情社会无处不在。
听说辅导员掌握着入党名额、奖学金推荐、保研资格,就想投其所好“表示表示”。
可别忘了,大学老师是体制内人员,很多高校都有明确规定——老师收学生礼,是严重违规行为。
一旦碰上严格的学院,学生不仅没“拉近关系”,反而可能上黑名单。
大学的世界里,靠送礼“走关系”根本行不通,因为老师最看重的,是你的学习态度和科研潜力。
如果你真想和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不用送礼,只要参加课题组就行。
大学里的导师都在带科研项目,每年9-10月前后,他们会重新组建新的课题组,招募一些有潜力的学生参与研究。
只要你能积极报名、主动学习、认真做实验、写报告,老师自然会把你记在心里——到时候想申请奖学金、推荐信、保研名额,老师不仅愿意帮,还会替你争取。
其实很简单。
只要在学校官网上搜索老师的名字,就能看到他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和联系方式。找到感兴趣的课题,写一封真诚的自我介绍邮件,说明自己的专业、兴趣方向、想学习的内容,再表达希望加入团队的意愿即可。
有的老师甚至在每学期初的班会上会公开招人。所以一定要多留意学院网站、公告栏、导师主页、实验室通知。
如果你是文科生,也别以为没有“课题组”可进。比如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老师也会带调研项目或论文研究,只要你肯主动参与,照样能积累科研经历,为将来的保研、考研加分。
当然,辅导员在大学生活中也非常重要。他们掌握着评奖评优、入党推优、学生管理等信息,但辅导员并不是靠礼物来衡量学生,而是看谁更积极、靠谱、有责任心。
在他们眼里,能按时完成任务、遇事先沟通、态度端正的学生,永远比送礼的学生更值得信任。
所以,与其想着“怎么送”,不如从第一学期开始,就让辅导员对你留下好印象:守时、有礼貌、能干事、不惹事。
大学的人脉,不是送出来的,是你做出来的。
你在课堂上认真提问,老师自然记得你;你在项目组里勤奋负责,师兄师姐会带你;你在班级中积极表现,辅导员会信任你。
这种关系,比任何一份礼物都更牢固。毕竟,老师最看重的,从来都是“能干事”的学生。
大学不是比谁圆滑,而是比谁更有行动力。
你不需要送礼去“铺路”,你需要的是用实力、态度和热情,去赢得老师的认可。
如果你真想在大学收获人脉,那就去实验室、去比赛、去课题组,因为在那里,你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可能是你人生下一段旅程的贵人。
如果觉得内容有用,欢迎转发给身边的大学生,大学成长指南持续分享大学成长干货,感谢支持,欢迎关注!
来源:大学成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