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墨间的 那份温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9 00:38 2

摘要:细数起来,我与衢报结缘,已整整二十年。加之我的第一张新闻照片就是在《衢州晚报》上刊发的,因为这份渊源,自然又多了一层亲切。而最让我感怀的,是那份从衢报传递出来、一直延续至今的温暖。

转自:衢州日报

严林忠

细数起来,我与衢报结缘,已整整二十年。加之我的第一张新闻照片就是在《衢州晚报》上刊发的,因为这份渊源,自然又多了一层亲切。而最让我感怀的,是那份从衢报传递出来、一直延续至今的温暖。

记得那是2008年1月23日上午,我接到医院骨科主任毛兆光的电话。他说科室里住着一位患白血病的女孩,家境十分困难,希望我能写篇报道,寻求社会帮助。那时医保制度尚不完善,我也曾写过不少类似的救助新闻,有的得到了回应,有的却石沉大海。尽管毛主任语气恳切,我仍有些犹豫,没有立刻答应。

没想到,中午临下班时,毛主任竟亲自赶到了我的办公室,动情地对我说:“帮帮她吧。”

患者叫徐肖南,那年才十八岁,是江山市石门镇周炉村人,家中还有一个十五岁的弟弟。她的身世令人唏嘘:七岁时母亲确诊脑瘤,十一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为给母亲治病,家里变卖家产,还欠下数万元债务。身体本就不好的父亲,为了还债拼命打工。就在生活稍有起色时,2004年6月,父亲积劳成疾,被查出肝癌晚期……两个月后,他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父亲走时,徐肖南只有十五岁。坚强的她为了让弟弟继续读书,毅然从学校辍学,隐瞒年龄到市区一家超市打工。每月工资不过五百元,她省吃俭用,几乎把所有钱都留给弟弟。2007年春节后,为了多挣点钱,她去了温州一家工厂。那段时间,她常感全身乏力,后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她起初还想硬撑,可病情不断恶化,最后连生活都无法自理,才不得不入院治疗。

在病房里,听着徐肖南含泪诉说,我的心情格外沉重。当晚,我和朋友把她的遭遇发到了本地论坛,同时联系了衢报记者巫春燕。第二天一早,巫春燕就做了补充采访,当天下午,报道便在《衢州晚报》刊出。令人感动的是,报道见报当晚,就有一对衢州中年夫妇冒着严寒专程赶来医院看望徐肖南。随后,江山市民政局、石门镇政府,还有江山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市民,纷纷伸出援手。在徐肖南生命最后的十多天里,8万多元善款像一股股暖流汇聚而来,让这个在寒冬中挣扎的姑娘,感受到了世间最真挚的暖意。

其实,徐肖南并不是孤例。为患红斑狼疮的毛丹丹发起爱心接力,帮宫外孕没钱手术的贵州视障情侣渡过难关,为急需输血的熊猫血患者搭建生命桥梁……这些年里,我亲眼见证这份温暖在纸墨间不断延续。

如今翻开近期的《衢州晚报》,“嗨!为你点桌温暖的菜” 特别行动依旧动人——记者化身“超级外卖员”,驱车160公里为消防战士翁吴意的父母送去爱心菜肴,让亲情跨越山海;“好人账本”里的小轩在衢报见证下考上大学,七年帮扶让感恩的种子长成大树。从铅字排版到融媒直播,从文字呼吁到“新闻+行动”的创新实践,衢报的载体在变,但“帮扶弱者、传递温暖”的底色从未改变,始终温暖着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它用文字传递温度,用版面承载爱心,始终践行着一家有担当的媒体应有的责任。

二十年光阴流转,但衢报带来的温暖记忆却愈发清晰。这份温暖,藏在记者奔波的脚步里,躲在读者善意的捐赠中,写在一篇篇有温度的报道里,更融入了“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血脉中。纸墨会老去,但这份跨越二十年的温暖,永远在线,从未缺席。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