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谈杨振宁逝世传闻:别以讹传讹,一天后还是离我们而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8 13:31 1

摘要: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 2025 年 10 月 18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103 岁。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 2025 年 10 月 18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103 岁。

就在 10 月 17 日,网络上曾有关于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出,引发网友关注。记者于 17 日 17 时 45 分许致电杨振宁担任董事会名誉主席的西湖大学,接线工作人员回复称未收到关于此消息的官方通知。17 时 48 分,记者拨通西湖大学创始人施一公的电话询问,施一公回复 “不要信网上的,不要以讹传讹”。然而,一天之后,先生还是离我们而去。

杨振宁先生于 1922 年生于安徽合肥。16 岁时,他考入西南联大,1945 年赴美留学。1954 年,杨振宁与米尔斯提出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他的这一成就,对整个物理学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的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2015 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 年起,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2021 年 5 月 14 日,他又将自己收藏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字画雕像及影像资料等共 2000 余件捐赠给清华。

杨振宁先生的离去,让无数人陷入深深的哀思。在清华园,他曾经工作过的科学馆前,师生们自发摆放了白色菊花和手写卡片,有人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生前最爱的物理公式,也有人静静驻足,回忆与先生交往的点滴。一位物理系博士生哽咽着说:"去年在高等研究院的茶话会上,先生还和我们讨论量子场论的最新进展,他思维之清晰,完全看不出已是百岁老人。"

先生晚年的生活细节逐渐被身边人忆起——他总在清晨六点起床,用放大镜逐字批改学生论文;每周三雷打不动地参加学术沙龙,听到精彩处会孩子般拍手;书房里那台老式收音机永远调在古典音乐频道,他说巴赫的赋格曲和物理方程有着同样的结构美。2019年清华校庆时,他坚持站着做完四十分钟演讲,当工作人员搬来椅子时,他摆摆手:"科学家要像规范场一样保持对称性。"这句玩笑引得满堂欢笑,也折射出他融进骨血的学术信仰。

国际物理学界迅速作出反应。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官网首页换上黑白讣告,将大型强子对撞机称为"杨-米尔斯理论的验证者";诺贝尔奖官方推特发布先生1957年领奖时的珍贵影像,配文"他重新书写了自然法则";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纪念活动上,多位菲尔兹奖得主不约而同提到,正是年轻时读到杨先生的论文,才坚定了研究理论物理的决心。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以卓越的才华和坚韧的毅力,为物理学的发展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始终心怀家国,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逝世,是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的重大损失。让我们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愿他一路走好!在此,也希望大家能够尊重先生的一生贡献,铭记他为科学、为国家所做的一切。

来源:艺飞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