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娱乐瓜:赵丽颖 杨幂 王一博 易烊千玺 杨洋 李现 孟子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7 20:24 1

摘要:凌晨一点刷手机,看到Helly Hansen把王一博的滑雪大片预告偷偷丢上微博,24小时后同款礼盒直接卖爆4200件,户外榜第一,这速度让熬夜党瞬间清醒:原来明星同款不是“割韭菜”,是“抢黄金”。

凌晨一点刷手机,看到Helly Hansen把王一博的滑雪大片预告偷偷丢上微博,24小时后同款礼盒直接卖爆4200件,户外榜第一,这速度让熬夜党瞬间清醒:原来明星同款不是“割韭菜”,是“抢黄金”。

很多人以为明星代言就是拍几张硬照,粉丝冲一波销量,品牌赚个吆喝。

这回不一样。

Helly Hansen把“上线”玩成了“倒计时游戏”:提前一天放15秒彩蛋,镜头里王一博没说话,只有雪镜反光一闪,弹幕就炸了。

品牌方在评论区丢一句“明天0点见”,等于把闹钟塞进了粉丝手里。

果不其然,天猫链接一挂,半小时预订破千,早上十点就冲顶类目第一。

数据摆在这儿,再嘴硬的人也得承认:滑雪圈的小众北欧牌,第一次在中国打穿了大众圈层。

为什么能这么快?

答案藏在“时间差”里。

往年秋冬户外品牌最早十月下旬才发力,Helly Hansen把节奏提前两周,抢的是“第一场雪”的心理空档。

北方还没下雪,南方人在朋友圈刷到“雪场预告”,下意识觉得“得提前买”,怕到时候没货。

品牌再叠一层“小黑盒限量”buff,数字随时更新库存,页面红字提示“仅剩12%”,把观望期直接压成半小时。

普通人以为自己在挑衣服,其实是被塞进了一场“谁先付款谁赢”的雪地竞速。

更妙的是选的人。

王一博的综艺标签里,“摩托车”和“滑板”占前排,滑雪算“半隐藏技能”。

粉丝知道他滑得好,却没见过他正经拍雪上大片。

Helly Hansen不解释,只给画面:一个后刃1800,落地溅起雪雾,镜头定格在logo。

15秒,把“专业”和“神秘”同时拉满。

路人一看,第一反应不是“代言”,是“原来他真会”。

信任感比任何技术参数都管用,于是“同款”变成“同好”,下单动作比脑子转得快。

有人担心,冲动之后是不是大退货?

看数据反而安心。

户外服饰退货率本就低于时装,滑雪服更是“买错一次冻一次”,消费者自认倒霉也懒得退。

Helly Hansen把尺码表做成“身高+体重+滑行风格”三轴图,页面滑动就能匹配,减少“买大码当羽绒服”的误操作。

细节抠到这份上,等于提前帮消费者排除了退货理由。

4200件里,只要八成真实留存,品牌就稳稳赚到口碑和复购。

再往深看一层,这波操作其实是给“滑雪经济”添了把火。

冬奥带火的雪场热,过去两年被疫情反复打断,今年终于轮到“报复性开板”。

雪场门票提前订,装备却很多人还没置办。

Helly Hansen把“置办”动作提前,等于替雪场把客流锁死:衣服都买了,不去滑就浪费。

于是品牌、雪场、旅行团变成一条隐形的利益链,明星只是那根点火柴。

火柴划亮的一刻,整条链开始转动,谁都在笑,只有钱包在哭。

当然,也不是没有隐患。

限量礼盒卖太快,二级市场已经加价200块。

品牌方如果补货,会伤害“稀缺”叙事;不补货,黄牛赚差价,路人转黑。

怎么平衡?

考验的是后续故事能不能续上。

有人爆料月底还有“雪场快闪”,王一博可能亲临,消息没证实,但已经让没抢到礼盒的人重新燃起希望。

把“买不到”变成“再等等”,节奏就被品牌继续捏在手里。

说到底,消费者要的不是一件羽绒服,是一张“我也随时能去滑雪”的通行证。

Helly Hansen用15秒视频+24小时倒计时+4200件现货,把通行证做成限时抢购,成功把“北欧专业”翻译成“中国速度”。

下一次雪板响起,穿同款的人大概率会想起那个熬夜抢盒子的凌晨,一边肉疼一边暗爽:至少,在雪道上先赢了一步。

来源:海边旁拾贝的行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