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十八画先生历史小说《南昌传奇》第16至20章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法、历史地理学与文学叙事学的交叉研究方法,从叙事框架、创作特征、价值体系、创作难点四个维度,对该部分进行全方位深度剖析。研究发现,此五章以隋初(589年)至盛唐(730年)的洪州(南昌古
十八画先生《南昌传奇》第16至20章全方位深度剖析与研究
摘要
本文以十八画先生历史小说《南昌传奇》第16至20章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法、历史地理学与文学叙事学的交叉研究方法,从叙事框架、创作特征、价值体系、创作难点四个维度,对该部分进行全方位深度剖析。研究发现,此五章以隋初(589年)至盛唐(730年)的洪州(南昌古称)为核心,构建了“时间为经、城池为纬”的双轴叙事框架,通过“功能化人物群像”与“史文互嵌细节”,实现了“小众地方史”的文学活化;其创新性在于突破传统地方史小说“史料堆砌”或“过度虚构”的困境,形成“历史真实性与文学感染力”的平衡范式,并在历史传播、文学创作、地方文化、读者认知四大维度建构起多维价值体系;同时,通过“关键节点跳脱”“共性情感锚点”“对比式场景描写”等路径,有效解决了大跨度时间处理、小众历史共鸣、城池变迁具象化等创作难题。本文的研究不仅填补了《南昌传奇》具体章节深度研究的空白,更为地方史题材小说的创作与批评提供了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参考范式。
十八画先生;《南昌传奇》;地方史小说;人城共生;盛唐气象;叙事创新;南昌城市文化
引言
在当代地方史小说创作中,如何平衡“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如何让“小众地方史”引发大众认知与情感共鸣,始终是核心命题。十八画先生的《南昌传奇》作为聚焦南昌历史变迁的长篇力作,其第16至20章具有特殊的叙事地位——该部分以约140年的时间跨度(隋初至盛唐),浓缩了南昌从“战后废墟”到“江南名都”的关键转型期,且以“洪州城池”为绝对核心,将政治治理、民生改善、文化创造、商贸往来等议题融入具体人物与事件,形成“史为骨、文为魂、城为核”的独特叙事形态。
当前学界对《南昌传奇》的研究多集中于整体故事线梳理或地方文化符号的表层解读,对具体章节的“叙事逻辑—创作方法—价值生成”的系统性剖析较为匮乏;而关于南昌隋唐史的研究,又多局限于《隋书》《旧唐书》等正史文献的考证,忽视了文学叙事对“历史细节补充”与“人文情感传递”的独特价值。基于此,本文以《南昌传奇》第16至20章为切入点,通过多维度剖析,揭示其在叙事建构、创作创新、价值实现上的突破,为地方史小说研究与创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
一、叙事框架建构:以“城”为核的时空与人物整合
《南昌传奇》第16至20章的叙事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历史小说“以人带事”或“以事带时”的单一逻辑,构建起“以城池发展为轴心,时空与人物双向嵌入”的立体框架,实现了“大跨度时间”与“多维度内容”的有序整合。
(一)时空框架:“时间轴+城池核”的双轴锚定
此五章以纵向时间轴为脉络,严格遵循历史时序,串联起隋初统合(589年隋灭陈)、隋末战乱(林士弘起义)、唐初重建(622年李袭誉治洪州)、盛唐文化赋能(675年王勃作《滕王阁序》)、盛唐商贸繁荣(730年异族商人聚集)五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均以“洪州城池的变革需求”为选择标准——隋初选“王轨治理”,因需解决战乱后的“秩序重建”;唐初选“李袭誉基建”,因需实现城池“功能完善”;盛唐选“萨曼商贸”,因需凸显城池“枢纽地位”。这种“时间节点与城池需求”的精准匹配,避免了大跨度叙事的散乱。
同时,以横向城池核为聚焦点,所有人物、事件均围绕“洪州的生存与发展”展开:王轨“废郡立州、疏漕减赋”是为修复城池民生根基;林士弘“不扰百姓、开仓放粮”是为守护城池民生底线;李袭誉“修水利、建官学、设医馆”是为完善城池功能体系;王勃作《滕王阁序》是为提升城池文化定位;萨曼“异族商贸”是为具象化城池经济枢纽价值。“城池”不再是叙事背景,而是贯穿始终的“隐性主角”,使时空框架始终围绕“城的变迁”聚焦,避免了多阶段叙事的信息过载。
(二)人物框架:“功能化群像”与“人城绑定”
此五章摒弃传统历史小说“单一主角贯穿”的模式,构建“功能化人物群像”,每个角色均与“洪州发展阶段”深度绑定,形成“一人承载一阶段城池使命”的叙事逻辑:
- 王轨(隋初) :“城池秩序重建者”。面对陈朝旧吏抵触、百姓贫困的局面,其“废郡立州减赋税”“核户籍补田契”举措,直接回应了战乱后城池“从无序到有序”的核心需求,成为洪州“稳定之基”的具象符号;
- 林士弘(隋末) :“城池民生守护者”。在隋末乱世中,其“严令士兵不扰百姓”“开仓放粮济饥民”“为护民接受劝降”的选择,凸显了城池“以民为根”的生存底线,成为洪州“护民精神”的历史载体;
- 李袭誉(唐初) :“城池功能完善者”。其“修水利防涝”“建粮仓储粮”“设官学启民智”的基建行动,推动洪州从“生存型城池”向“发展型城池”转型,是洪州“务实建设”的代表;
- 王勃(盛唐前期) :“城池文化赋能者”。675年途经洪州写下《滕王阁序》,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文学经典,将洪州从“地域行政节点”升华为“全国文化地标”,赋予城池“尚文”的精神内核;
- 萨曼(盛唐) :“城池商贸见证者”。作为波斯商人,其“扎根洪州、互通西域与江南商品”的活动,具象化洪州“包容开放的商贸枢纽”定位,是盛唐洪州“经济活力”的缩影。
人物无主次之分,但均为“城池变迁的功能载体”,既避免了人物塑造的冗余,又通过“群像合力”完整呈现了洪州从稳定、发展到繁荣的全链条,实现了“人”与“城”的叙事共生。
二、创作特征的创新性:历史与文学的深度融合
《南昌传奇》第16至20章的核心创作创新,在于突破传统地方史小说“重史轻文”或“重文轻史”的二元对立,构建“史文互嵌、虚实相生”的创作范式,既保证历史厚重感,又具备文学感染力。
(一)“史为骨”:严格锚定历史真实性底线
此五章的核心事件与背景均以正史为依据,确保叙事不脱离历史框架,形成“文学叙事的历史锚点”:
- 制度变革:隋灭陈后“废郡立州”(《隋书·地理志》载“平陈,废郡,置洪州总管府”)、唐初“设洪州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载“武德五年,置洪州总管府”),均与正史记载完全一致;
- 人物史实:李袭誉任洪州都督的官职(《旧唐书·李袭誉传》载“贞观初,拜凉州都督,后转洪州都督”)、王勃作《滕王阁序》的时间(675年)与背景(途经洪州赴宴),均符合《新唐书·王勃传》与《滕王阁序》文本自述;
- 经济地位:盛唐洪州“商贸比肩扬州”“财赋占江南三成”,与《唐六典》“江南道诸州,洪、扬二州最为富庶”、《通典·食货典》“洪州岁贡锦、葛,商贾辐辏”的记载相互印证。
这种“核心史实无虚构”的坚守,使文学叙事具备了历史可信度,避免沦为“架空历史”的娱乐化文本。
(二)“文为肉”:文学化细节的创新性填充
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此五章通过“场景具象化”“情感细节化”“动作可视化”的文学手法,让抽象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
- 场景具象化:将正史“疏漕运”(《隋书·食货志》)转化为“百姓自携锄头参与疏浚,十日通渠后粮船抵城,孩童在岸边追船欢呼,船工抛洒糙米致谢”的民生场景,让“漕运改善”从制度术语变为有温度的生活画面;
- 情感细节化:将林士弘“护民”的史实(《隋书·炀帝纪》载其“据豫章,称楚帝,为政宽和”),通过“百姓十里相送,老农捧稻谷塞给林士弘,泣言‘公护我等,无以为报’”的细节,传递百姓对其的情感认同;
- 动作可视化:将王勃作序的“才华”(《新唐书·王勃传》载“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转化为“挥毫时墨汁溅到青衫袖口,却浑然不觉,写完掷笔长叹,满座皆惊”的动作场景,让文人风骨更具画面感。
这种“史实准确+文学细节”的互嵌,既规避了纯史料叙事的枯燥,又让历史人物与事件“活起来”,实现“历史可感、情感可触”。
(三)“叙事巧”:大跨度时间的轻量化处理
针对140年时间跨度的叙事难题,此五章创新采用“关键节点跳脱法”与“隐性线索衔接法”,实现“轻量化叙事”:
- 关键节点跳脱法:仅选取每个历史阶段“最能体现城池变革的核心事件”(如隋初选“王轨治理”、隋末选“林士弘护民”),略过无关键变革的过渡时段(如隋初到隋末的中间 decades),避免叙事拖沓;
- 隐性线索衔接法:以“漕运”为暗线贯穿五章——第16章王轨“疏浚漕运”解决民生,第18章李袭誉“疏航道通漕运”促进商贸,第20章“漕运枢纽”支撑异族商贸,通过同一元素的反复出现,让不同历史阶段形成逻辑关联,规避时间跨度带来的叙事断裂。
这种处理既保证了“阶段完整、脉络清晰”,又避免了“信息过载”,为“短篇幅呈现长时段地方史”提供了可复制的叙事策略。
三、多维价值体系的建构:从历史传播到地方认同
《南昌传奇》第16至20章的价值,不仅在于叙事与创作的创新,更在于其在历史传播、文学创作、地方文化、读者认知四大维度形成的系统性价值,具备显著的学术与实践意义。
(一)历史传播价值:小众地方史的“大众化转化”
南昌隋唐史因缺乏都城史的全国性关注度,长期被正史简化为“制度条文”与“经济数据”,大众认知薄弱。此五章通过“民生视角解构”与“熟悉符号激活”,实现了小众地方史的大众化传播:
- 民生视角解构:摒弃“帝王将相中心”的传统历史叙事,聚焦“百姓吃饭、孩子读书、商人交易”等日常维度——如隋初百姓“以杂粮果腹”到盛唐“买西域琉璃装饰”的饮食消费变化,唐初“官学开设后孩童入学”的教育场景,让大众能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感知历史,而非被动接收“废郡立州”“财赋占比”等抽象概念;
- 熟悉符号激活:以大众熟知的《滕王阁序》为“认知入口”,先通过“王勃作序”的文化事件引发兴趣,再自然延伸至隋初治理、盛唐商贸等小众内容,降低大众接触南昌隋唐史的门槛,实现“以点带面”的历史普及,填补了小众地方史“从文献堆到大众视野”的传播空白。
(二)文学创作价值:地方史小说的“平衡范式”
当前地方史小说常陷入两大困境:一是“重史轻文”,沦为“史料搬运”,叙事枯燥;二是“重文轻史”,过度虚构导致历史失真。此五章构建的“史文互嵌”范式,为解决该困境提供了参考:
- 确立“双底线”原则:核心史实(事件、时间、人物身份)严格遵循正史,确保“历史不跑偏”;文学细节(场景、情感、动作)基于历史逻辑虚构,确保“细节不越界”,如林士弘“百姓相送”的细节虽未见于正史,但符合其“为政宽和”的史实记载,具备逻辑合理性;
- 提供“大跨度叙事”方案:其“关键节点跳脱+隐性线索衔接”的方法,有效解决了“长时段叙事易散乱”的难题,为同类地方史小说(如聚焦某城市数百年变迁的作品)提供了可复制的叙事策略。
(三)地方文化价值:南昌城市身份与精神的“历史建构”
城市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历史记忆的具象化”。此五章通过“历史定位明晰”与“精神内核提炼”,为南昌城市文化认同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支撑:
- 明晰历史定位:通过“隋初稳定—唐初发展—盛唐繁荣”的叙事,清晰呈现南昌从“区域城池”到“江南商贸枢纽+全国文化地标”的演进路径,证明其并非“边缘城市”,而是盛唐经济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南昌“盛唐地位”的历史叙事空白;
- 提炼精神内核:将抽象的“南昌精神”转化为具体历史场景——王轨“疏漕减赋不务虚功”的“务实”、林士弘“为护民弃战”的“爱民”、王勃“以文赋能”的“尚文”、萨曼“异族扎根”的“包容”,共同构成“务实、爱民、尚文、包容”的南昌城市精神底色,让地方文化有了可感知的历史源头,强化了城市文化认同。
(四)读者认知价值:历史阅读的“情感化升级”
传统历史阅读多停留在“知识获取”层面(如记忆“隋灭陈时间”“洪州都督官职”),而此五章通过“共性情感锚点”与“代入感场景”,实现了读者认知的深度升级:
- 共性情感锚点:林士弘“护民弃战”契合大众对“爱民者”的共情、王勃“才华惊艳”呼应大众对“文人风骨”的欣赏、萨曼“跨文化合作”贴合大众对“包容开放”的认同,让不同背景的读者均能从历史中找到情感支点,实现“历史认知+情感共鸣”的双重收获;
- 代入感场景构建:通过“漕运开通后粮船抵城的欢呼”“滕王阁宴上的诗酒唱和”“盛唐夜市胡商与唐商共语”等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历史现场”,而非“旁观历史事件”,实现“历史不只是过去的事件,更是可感知的生活”的认知升级。
四、创作难点与突破路径
此五章的创作过程中,面临“大跨度时间处理”“小众历史共鸣”“城池变迁具象化”三大核心难点,其突破路径具备显著的实践参考价值。
(一)难点一:大跨度时间的“叙事断裂风险”
140年的时间跨度若处理不当,易导致“阶段脱节”或“信息过载”。其突破路径为:
- “少而精”的节点选择:每个历史阶段仅选1-2个“最能体现城池变革的核心事件”,如盛唐仅选“王勃作序”(文化)与“萨曼商贸”(经济),避免节点过多导致叙事分散;
- “隐性线索”的贯穿:以“漕运”“民生”等跨阶段元素为暗线,如“漕运”从隋初的“解民生”到盛唐的“促商贸”,让不同阶段通过同一元素形成逻辑闭环,避免叙事断裂。
(二)难点二:小众历史的“读者疏离感”
南昌隋唐史的小众性易导致读者因“陌生感”产生疏离。其突破路径为:
- “共性情感”嫁接:将小众历史事件与大众熟悉的情感(爱民、尚才、包容)绑定,如林士弘的“护民”、王勃的“才华”,以情感共鸣消解历史陌生感;
- “熟悉符号”嫁接:以《滕王阁序》这一国民级文化符号为“桥梁”,先通过“王勃作序”建立读者认知,再延伸至小众内容,实现“从熟悉到陌生”的平滑过渡。
(三)难点三:城池变迁的“抽象化困境”
“从战乱到繁荣”是抽象概念,难以具象呈现。其突破路径为:
- “对比式场景”描写:通过隋初“城垣残破,百姓居草棚,街头无商贩”与盛唐“夜市绵延数里,琉璃、蜀锦摆满摊位,胡商与唐商共饮”的场景对比,让“繁荣”具象化;
- “民生细节”折射:以“饮食(杂粮→精米+西域果品)”“居住(草棚→瓦房)”“教育(无官学→孩童入学)”的民生细节变化,折射城池整体变迁,让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维度。
结论
十八画先生《南昌传奇》第16至20章作为地方史小说的典型文本,其全方位价值体现在:在叙事框架上,构建“时间为经、城池为纬”的双轴结构与“功能化人物群像”,实现了大跨度历史的有序整合;在创作特征上,创新“史文互嵌”范式,平衡了历史真实性与文学感染力;在价值体系上,完成了小众地方史的大众化传播、地方史小说的创作范式创新、南昌城市文化认同的历史建构,以及读者历史认知的情感化升级;在实践层面,其对创作难点的突破路径,为同类地方史小说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方案。
本研究不仅填补了《南昌传奇》具体章节深度研究的空白,更拓展了地方史小说的研究维度——地方史小说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历史”,更在于以文学为纽带,打通“历史与大众”“地方与全国”“过去与当下”的壁垒,让地方史成为滋养文化认同、传递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南昌地方文献(如《豫章记》),深入挖掘十八画先生的创作意图,以及该文本与南昌当代文化建设的关联,进一步拓展其学术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魏徵等. 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3.
[2]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唐)李林甫等. 唐六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92.
[4] (唐)杜佑. 通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5] 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M]. 宋俊岭等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南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南昌通史·隋唐卷[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7] 陈平原.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 葛承雍. 唐代丝绸之路与异族商人[J]. 历史研究,2004(03).
[9] 王水照. 盛唐文学的精神风貌[J]. 文学评论,2008(02).
[10] 程章灿. 滕王阁与唐代江南文化[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04).
[11] 李建军. 历史小说的叙事伦理与审美价值[J]. 文艺研究,2019(07).
[12] (南朝宋)雷次宗. 豫章记[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影印本).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