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县校合作的情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8 08:44 1

摘要:1973年农历八月廿四,我出生在华北平原曲周县河南疃镇张庄村。而就在那年的八月十五,几位北京农业大学的老师提着鞋、蹚着水走进了我们村——那年秋涝严重,田间道路尽成泽国。谁都不曾想到,这场始于改土治碱的科技援手,竟绵延成跨越半个世纪的县校情谊,而我的人生轨迹,也

□赵志民

1973年农历八月廿四,我出生在华北平原曲周县河南疃镇张庄村。而就在那年的八月十五,几位北京农业大学的老师提着鞋、蹚着水走进了我们村——那年秋涝严重,田间道路尽成泽国。谁都不曾想到,这场始于改土治碱的科技援手,竟绵延成跨越半个世纪的县校情谊,而我的人生轨迹,也自此与它紧密相连。

童年记忆里,总回荡着两种声音:父辈们面对“盐碱滩”的叹息,与对“农大老师”带来新技术的期盼。那时的曲周县北部有28万亩盐碱地,“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以石元春、辛德惠为代表的第一批农大老师,带着知识与技术这两张“王牌”,驻扎在我们张庄村。他们与时任村干部的伯父赵俄、赵文以及我的父亲赵停,带领全村乡亲向盐碱地宣战。他们不仅制服了土地深处的“碱魔”,更在我们这些乡村孩童心中,悄悄播下了科学与文明的种子。

1990年,我从河北曲周师范学校毕业,回到这片正在蜕变的土地,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站在讲台上,我努力将心中的“远方”讲给孩子们听。1998年,我调入曲周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从此将笔触聚焦于记录时代变迁。

多年来,我采写了大量关于县校合作的报道。那时的北京农业大学已升格为中国农业大学,我的报道详细记录了农大师生在曲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感人故事。他们骑着自行车穿梭乡间,在田埂上开设“露天课堂”,手把手传授农业技术。这些报道经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传播后,让更多人了解了曲周与中国农大的县校合作。

2003年,适逢农大老师进驻我们村设立曲周实验站三十周年,学校与县里举办了隆重的站庆活动。我负责参与组织征文、书画展、系列报道、摄影展、欢迎晚会等系列活动。筹备工作紧张而繁重,常常需要通宵达旦,但怀着对县校合作的特殊情感,我乐此不疲。那场盛会规模空前,欢迎晚会上,快板书《英雄赞》、小品《清明雨》等节目,让农大师生热泪盈眶。老校长石元春即席讲话,时任校长陈章良当场发出邀请,让我们赴中国农业大学再演两场。作为操办者之一,我备感欣慰,与县校合作的情缘也再次升华。

2005年,在中国农大百年校庆前夕,我受命执行主编《百姓心中的丰碑——曲周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32年回望》一书,并参与《第一生产力的力量——曲周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县校合作综述》报道的采写。那些日子,我们走访了无数亲历者,翻阅了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整理老教授们在简陋条件下坚持科研的照片,阅读老百姓饱含深情的讲述,常常让我感动落泪。最令人动容的是,许多农民自发送来老照片等实物资料,讲述农大老师的点滴往事。一位老人紧握着我的手说:“一定要替咱们老百姓好好谢谢农大的老师们!”我们还和《河北日报》的记者们一起来到中国农业大学,采访了当年参与改土治碱的老教授,聆听他们讲述当年科学治碱的经历和与乡亲们的情谊故事。后来,这本印着我作为执行主编名字的书籍《百姓心中的丰碑》,被作为特殊礼物赠送给中国农业大学。《第一生产力的力量》也于农大百年校庆期间在《河北日报》头版发表。这本书和这篇文章,不仅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曲周人民对农大人最真挚的感恩,也成为我与县校合作情缘的见证。

这段编采经历,让我内心深处那颗孕育了二十多年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决定报考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备考的日子清苦而充实,重新拾起书本,在繁忙的工作与生活琐事间争分夺秒。2013年初,当我终于坐在农大的教室里,作为学生聆听名师教诲时,那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再次涌现。从一个农大帮扶村的孩童,到采写农大故事的记录者,再到编撰校地史册的主编,最终成为农大学子——我完成了身份的蜕变。2015年,我顺利毕业。

站在中国农业大学一百二十年校庆的门槛上,回望与县校合作同行的五十二载春秋,我深感自己是幸运的。我见证并记录了盐碱地变成米粮川的奇迹,见证了科技小院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更见证了农大人“解民生之多艰”的使命担当。而我个人,也从盐碱地出生的婴孩,成长为这段历史的记录者和参与者。

前路漫漫,县校合作的故事仍在续写。我将继续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思考、脚下的实践,陪伴它,记录它,直到永远。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