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闹市区矗立着五米高的金碑,为著名文学家撰写,弥足珍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8 07:52 1

摘要:邓州一小,位于州内城西南隅的闹市区。它东连古城路,西接古城广场,不管什么时候,这里总是游人如织,热闹喧嚣,各种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气味,刺激着行人的味蕾。

邓州一小,位于州内城西南隅的闹市区。它东连古城路,西接古城广场,不管什么时候,这里总是游人如织,热闹喧嚣,各种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气味,刺激着行人的味蕾。

一小大门的左右两侧,就在这熙来攘往的人流中,矗立着两块高大的碑刻,西侧的为“金碑”,东侧的为“元碑”。邓州闹市区矗立着五米高的金碑,为著名文学家撰写,弥足珍贵

它们如两位高大的武士,庄严肃穆,历经近千年沧桑,依然临风而立,见证着邓州的繁华与兴衰。

金碑,立于正大七年,即公元1230年,碑额上刻着两行篆文为:“大金邓州创建宣圣庙碑”。

元碑,立于元顺帝至正二年,即公元1342年。碑额上刻着“大元重修宣圣庙碑”八个大字。

这两块碑刻原本不在这里,明代以前,邓州文庙在外城东南隅,也就是现在的花洲书院内。古代,文庙一般都建在县城的东南方向。

直到明万历八年,知州才将文庙迁到内城南门西侧,同时,也将两块古碑迁到此处。

后来,金碑断裂,民国时期,邓州知事在碑上修建了碑楼,予以保护。

前些日子,我又来到一小门前,两块古碑周围增修了汉白玉护栏,金碑旁边新立了一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碑。

碑楼现在也成了文物,用青砖砌成,上覆屋顶,四面出檐,檐下有多层仿木椽柱,屋脊上饰以走兽,做工精巧。

透过玻璃细看,除了残破之处外,古碑大部分保存完好。

它分为碑帽,碑身,和赑屃底座三部分组成。通高近五米,宽1.2米。碑帽为螭首形,两旁刻着两条盘龙,浮在海浪上,中间刻着篆体文字。碑文分为序和铭两部分组成。

碑文由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精心撰文并书写,对研究金代文化有很高的价值。

碑文内容深刻,富有文采,内容主要有三层,其一,纵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纵横,肯定孔子,汲取各家所长,创立儒家学说。原文为:“三代而上,兵农为一,致三代而下,文武为两途,在昔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孔子相鲁,齐国归疆……。”

其二,记述重建文庙的经过。先交代金朝辽阔的疆域,邓州为边境重镇,朝廷历次派遣的都是有威望,能力出众的大臣前来掌管。新到任的节度使兼元帅移剌瑗,明达睿智,既重武事又修文备,看到文庙房屋倒塌,于是便安排属下,重建了八座殿堂,讲道之堂,肄业之斋等三十多间。建筑齐整,彩绘鲜艳,文庙为之一新。

其三,高度赞扬了移剌瑗的为人和功绩。先讲了写文的缘由,“郡有贤帅如此,美而不彰亦士大夫之责也,请为文以记其事,且以启东南士子之良心。”

最令人深受感触的是,赵秉文这位文学家,这位礼部尚书,还谴责很多做官的身心被蒙蔽的情景。他说,“入官者不知正谊明道之实,不知治心养性之术,子亦尝闻圣学之传乎?人皆有良心与圣贤同,利欲蔽之耳。是心一萌则与物睽隔,贵我而贱彼,丧心以逐物……。”

以前,路过一小,只认为这是一块金代的碑刻而已。如今,走近细读,才知道,碑文内容蕴含着如此丰厚的文化内涵。

它书写了金代晚期辉煌的篇章,金代重臣移剌瑗,移剌瑗的知己,幕僚,文学家元好问,和撰写碑文的赵秉文都如在眼前。

来源:江湖夜雨9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