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一年7月1日香港回归,阔别了一百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国人欢呼雀跃。
1997年,是一个承载着中国人复杂记忆的年份。
那一年7月1日香港回归,阔别了一百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国人欢呼雀跃。
同时那一年,2月19日邓公逝世的消息传来,举国哀恸,万民悲痛,甚至那年的春节晚会都宣布暂停了。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1997年,除了邓公,还有五位功勋卓著的伟人也相继离世了。
他们或驰骋沙场,或奠基建设,或深耕科技,或主政一方,他们用一腔热血支撑起了新中国的崛起,用一生写就了国家记忆。
今天,让我们把日历翻回1997,在五星红旗下再次致敬——那些不能被遗忘的名字。
秦基伟:上甘岭的铁血军长
秦基伟,湖北省红安县人,我国高级将领,大将军衔。
他于1927年参加黄麻运动,1929年加入红军,次年入党。
抗战时期,他历任红四方面军各级领导。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命以“八路军游击战教官”身份前往山西,组织抗日武装,创建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参加过“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秦基伟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高级指挥。
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并进军西南,为解放全中国立下战功。
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他率志愿军第十五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指挥的最著名的战争就是“上甘岭战役”。
战后得到毛主席表彰,十五军被誉为“千岁军”。
归国后,秦基伟历任云南军区重要领导职位,1975年后,被调到成都、北京等,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88年,他担任我国高层领导,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97年2月2日秦基伟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他以一生之斗争,成就了一生之辉煌。
彭真:北京城的“001号市长”
彭真,原名傅懋恭,山西曲沃侯马镇垤上村人,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我国法制的主要奠基人。
彭真自幼家境贫寒,但志向高远。
1922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后,他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参加进步组织青年学会,接受马克思理论。
1923年加入我党,成为山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
此后,他长期在山西、河北、天津和北京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学生运动,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彭真与聂荣臻等领导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造性地执行我党的战略方针,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他主持东北工作,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彭真担任我国重要领导职务,致力于我国法制建设,推动国家法治进程。
1997年4月26日,彭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方毅:科学春天的播种者
方毅,又名方清吉、方静吉,1916年2月26日出生于厦门,是我国对外经济、科技领域的杰出领导人。
方毅自幼品学兼优,志向高远。
1930年1月加入共青团,1931年转为党员。
他早年从事地下工作和武装斗争,多次作为厦门特派员,深入安溪、南安、永春一带,发动群众,组织红军游击队,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和封锁。
抗日战争时期,方毅不畏艰险,奋勇杀敌,参与建立和恢复党组织,筹建抗日武装,深入发动群众,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他主要负责华东地区财政经济工作,在后勤人力、财力、物资供应上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为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方毅历任我国科学院院长、国家高层职务,为推动我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97年10月17日,方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万毅:东北军走出的“炮兵元勋”
万毅,满族人,1907年出生于辽宁大连,是我国开国中将中军衔最高的满族将领,被誉为从东北军走出的“炮兵元勋”。
他出身农民家庭,早年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以毕业考核第一名的成绩崭露头角,获张学良赏识,29岁即成为东北军最年轻的团长。
西安事变后,他因赞同认可我组织主张,逐步走上新的道路,1938年秘密加入我党。
抗日战争期间,万毅率部转战多地,在连云港保卫战中,他指挥部队以阵地防御和反突击战击退日军,保卫了战略要地。
1941年,他因揭露军长缪澄流勾结日军的行径,为我军立下不小的功劳,但遭反动势力逮捕入狱,2年后越狱成功。
解放战争时期,万毅成为东北野战军的核心指挥员。
他独创的“游击炮队”战术,在辽沈战役中以六门山炮精准摧毁锦州城防,开创了我军特种作战的先河。
其部队后来发展为第42军,成为抗美援朝首支参战部队。
他首创的滑轮炮兵战术,有效克服了美军空中优势,被美军称为“打了就跑”的最可怕敌人。
新中国成立后,万毅历任炮兵高层领导,国家高层职务,主导我军炮兵与特种部队建设。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7年10月31日,万毅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伍修权:从遵义会议到联合国讲台
伍修权,湖北武昌人,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兼具军事才能与外交智慧的伟大人物。
他早年受陈潭秋影响加入共青团,后赴苏联深造,系统学习马克思理论与军事知识。
1931年回国后,他投身我方苏区建设,参与创建红军学校、编写教材,并在反“围剿”战斗中屡建战功。
1935年遵义会议期间,伍修权作为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全程列席。
他顶住压力,将会议对“左”倾错误的批判准确传达给李德,同时坚定支持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展现了高度的觉悟。
此后,他随红军长征,参与强渡金沙江、直罗镇战役等关键行动,并起草全军训令,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伍修权转战外交领域。
1950年,他作为特派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控诉美国侵略台湾。
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核心,驳斥“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发言气势恢宏,彰显了我国维护主权的坚定立场。
此后,他历任我国外交部高层、驻南斯拉夫大使等职,在中苏关系复杂化背景下,以有理、有力、有节的外交斗争维护了国家尊严。
1997年11月9日,伍修权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2025年,当我们回望1997年时,现在的成就不知道比那时高出了多少。
要是以上六位及那些为新中国做出伟大贡献的人物都能够看到如今的盛世中华,该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啊。
也正是他们的付出,他们的进取,他们的励精图治,才打好了新中国的基础,才得以盛世中华的实现。
最后,让我们向以上六位功勋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
读者们,关于“1997年去世的6为伟大人物”,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来源:文史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