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的烧烤摊、第二天清晨的空腹咖啡、午后头痛时顺手来一片“止痛片”,小李这样折腾了大半年。起初只是上腹隐隐作痛,饿着更明显,吃两口又好些,他以为“胃酸多”。直到半夜疼到出冷汗,去医院一查,胃里已经出现了溃疡——简单说,就是胃黏膜被“啃”出了一块小口子。
傍晚的烧烤摊、第二天清晨的空腹咖啡、午后头痛时顺手来一片“止痛片”,小李这样折腾了大半年。起初只是上腹隐隐作痛,饿着更明显,吃两口又好些,他以为“胃酸多”。直到半夜疼到出冷汗,去医院一查,胃里已经出现了溃疡——简单说,就是胃黏膜被“啃”出了一块小口子。
很多人会问:真的是“吃”出来的吗?严格讲,胃溃疡的两大直接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长期使用某些止痛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同类药物)。但决定你是不是更容易“破口”的,是每天的吃法和用药习惯——它们像是在给胃“加码”。下面这3种最常见的习惯,如果不改,很容易把胃推向那一步。
第一,长期不规律进食:空腹时间太长、暴饮暴食来回切换。空着肚子时,胃酸照样分泌,胃黏膜像一层“保护膜”,但久饿会变薄、变脆;一顿猛吃猛喝,酸和机械摩擦一下子上来,就更容易擦破。很多人周末夜宵吃得重、第二天又忙到下午才第一口,这种“过山车式”进食节奏,对胃最不友好。更要命的是“空腹浓咖啡+烟+酒”的搭配——咖啡和酒都能刺激胃酸分泌,烟会让黏膜血流变差,恢复更慢。
第二,重口味当日常:高盐腌制、反复油炸、重辣重烫外加碳酸饮料。盐多会让黏膜防护力下降;反复油炸和过烫的食物不但难消化,还会直接“烫伤”表面;辣味不是绝对禁忌,但天天重辣、加上酒精、深夜再来一顿,刺激情况就叠加了。碳酸饮料和含咖啡因饮品喝多了,会让返酸、烧心更明显,疼痛在半夜和空腹时更易被放大。
第三,止痛药随手吃、胃的“防护”却没跟上。很多人因为头痛、关节痛、久坐腰痛,经常自己买止痛消炎药吃,这类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让胃黏液变少、血流变差,黏膜更脆弱。如果再叠加上面两条(空腹、酒精),溃疡风险更高。确实需要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是否需要“胃部保护”,而不是自己硬扛或乱搭配保健品。
说到这儿,也别把“吃出来”理解成“谁爱吃辣谁就得溃疡”。决定性因素仍然是幽门螺杆菌和药物,饮食习惯是“推手”。有些人不怎么疼,一做检查却已经有破口;也有人年年体检正常,今年突然查出溃疡。原因很简单:溃疡并非慢慢挪一步、年年留痕,它有时几周就能形成,尤其在感染未根除、最近又频繁用止痛药、作息饮食都失衡的情况下。另外,幽门螺杆菌并不是“吃进去一顿火锅就有了”,更多来自家庭密切接触传播,分餐、公筷、刷牙杯分开用,能把风险降下来。
怎么判断自己可能中招?并不需要背很多术语。以下这些信号值得留意:上腹部反复隐痛或烧灼感,饿着更明显、吃点东西稍缓;夜里疼醒;反酸、打嗝、胀满感拖很久;黑便或大便发暗、发臭像柏油(提示可能出血);贫血、乏力、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出现后两条,别再等,尽快就医。
检查并不复杂。医生通常会建议做幽门螺杆菌的呼气试验或粪抗原检测,需要时安排胃镜来确认有无溃疡、出血点和是否需要取小样化验。很多人害怕胃镜,但它能一次性看清病变位置、大小、是否伴随糜烂或出血,决定治疗方案更准确。
治疗也不神秘,关键是“对路、足量、足疗程”。若查到幽门螺杆菌,医生会根据当地耐药情况开出规范的联合方案;若与止痛药有关,评估能否停用或更换,并在医生指导下加上抑酸与黏膜保护。请记住两点:别自己停药,觉得不痛就停,溃疡口还没真正“结实”;治疗后要按建议复查,确认溃疡愈合和细菌是否转阴。家里有人阳性,其他密切接触者最好也筛一下,减少来回交叉感染。
日常怎么做,才更不容易“踩雷”?给你几条可操作的小建议:
• 定时定量,别让“很饿—很饱”来回拉扯;外出应酬多时,先垫几口温水或一点点易消化的主食,再慢慢吃。
• 酒能少就少,尽量避免“酒+止痛药”的组合;咖啡、浓茶、功能饮料控制在自己不反酸的量内,晚上尽量不喝。
• 少吃重盐和反复油炸,汤、粥、蒸烩类更友好;食物温度别太烫。
• 真需要长期吃某类药(如心脑血管二级预防或慢性疼痛),请让医生评估胃风险并给出保护策略,别自己硬配。
• 家庭里尝试公筷分餐、牙具分放,孩子和老人尤其注意。
最后划一下就医“红线”:呕血、黑便、持续加重的上腹痛、贫血或体重明显下降,或45岁以后第一次出现新的上腹不适,请尽快到医院就诊。胃溃疡并不等同于“很可怕的病”,多数人规范治疗都能好,但它确实不喜欢被“作”。少一些“硬扛”和“将就”,把节奏稳下来,给胃留点缓冲,往往就是避免“破口”的关键。
来源:谭医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