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成网页在近十年内消失,但一张裸照能活到永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8 01:03 1

摘要:凌晨五点,起床例行查手机,你输入自己名字,结果跳出一片陌生网站,满屏都是你的私密照,你却连“照片是谁传的”都不知道……

凌晨五点,起床例行查手机,你输入自己名字,结果跳出一片陌生网站,满屏都是你的私密照,你却连“照片是谁传的”都不知道……


这是真事,不是电影。


一对德国夫妻就这么被吓得连夜搬家。


妻子Laura把两段夫妻亲密视频锁在私有云,本来加密,多重验证,心想稳妥。


某天她在Google搜自己名字,首页全是那些影像的截图,连姓名住址都被配好标签。


她当场崩溃,开始失眠、害怕出门,医生后来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换房子,辞工作,手机一天到晚响个不停,骚扰电话、陌生邮件排着队。


她的生活像被撕开了口子。


报警、投诉、请律师,她能想到的路全走过,可删完一个链接又冒出十个新链接。


18个月里,她和丈夫记下了两千条网址,那还只是明网,暗网里有多少,他们估都不敢估。


退无可退,两口子把矛头指向Google。


“只要搜索引擎不显示结果,普通人就看不到。”他们这样想。


2025年9月,他们把Google告上德国法庭,想逼对方永久清除所有相关链接。


讼费极高,好在有公益组织HateAid接盘,顺带发起“我们的裸体不是你的生意”行动,聚焦图像性暴力。


所有的焦点一下集中到搜索引擎责任。


Google不回应,案子拖着,媒体却炸了。


很多网友疑惑:互联网不是时刻在消失吗?老贴404,网盘过期,为什么轮到隐私照却死活删不掉?


这不是悖论,而是互联网的底层逻辑在作怪。


先说法律。


搜索引擎只是索引,法律上它不是发布方,不直接拥有那些照片,所以“全网清除”听着解气,法院却很难判。


欧盟GDPR提出过“被遗忘权”,个人可要求移除部分敏感信息,但前提很苛刻:你要列出具体链接,还得证明它不具有公共利益。


2014年欧洲法院认过同类请求,却只要求搜索引擎删除指定链接,没让它全网扫荡。


中国也有例子。


2015年,北京程序员任甲玉发现,搜自己名字就跳出“陶氏教育”字样,他早跟那公司分道扬镳,找百度投诉无果,只能上法庭。


法院判决:百度删掉被点名的链接,但没要求彻底屏蔽其他结果。


道理简单:想删,就得一条条报。


技术层面更麻烦。


搜索引擎靠爬虫抓取新网页,今天删除A链接,明天有人换标题、换域名,立刻又被抓走。


服务器上还有缓存,互联网档案馆还有快照,全球镜像节点随时备份,你删得完吗?


删完网站,还有人手里的本地备份,群聊里随手转发,暗网私服应有尽有。


结果就是:受害者只能开“链接填单”长跑,平台只能“降低可见度”。


再说“互联网在消失”这事。


皮尤中心2024年的报告给了数字:2013年的网页,十年后有38%点不开了。


新内容更快消散,2023年发布的网页,当年就有8%变成死链。


原因并不神秘:域名不续费、服务器停机、平台合并,都能让网址变尸体。


微信图片七天过期,百度网盘一年清空,见怪不怪。


可该消失的消失了,不该留的偏偏还在。


为啥?


答案在于“有用”两个字。


普通人写的游记没人备份,八卦丑闻、激情视频一出现,却有无数“热心网友”分秒必存。


网络设计本来追求多点备份,越多人分享,越难消除,黑灰产业盯上了“流量+隐私”就是生意。


德国这对夫妻不过是最新的受害者。


Google街景车十年前无意拍到阿根廷男人在自家后院裸晒,法院判赔1。25万美元并要求下架。


可今天你照样能在角落里找到那张图。


互联网记忆有选择性。


在国内,也不是没有办法。


遇到泄露,第一时间报警备案,同时收集证据,截屏、录像、保留原始网址,否则一旦变更链接,维权就断了链。


第二步,给平台发函,按规定一天内下架。


第三步,向法院申请行为保全,要求搜索引擎删除指定链接,这招比私信客服管用。


但别指望百分百干净,现实只能“尽量压到搜索盲区”,真要彻底消失,除非所有人都自觉不传播,这在社交时代是奢望。


有人建议“不拍就没事”。


听着对,可这等于把责任全丢给受害者。


手机和云盘是现代生活标配,私人空间理应受法律保护,否则技术进步就成了威胁。


更深一层,搜索巨头赚的是信息检索的钱,可它们的算法对“爆点”内容天然偏爱,越热门越靠前,受害者想埋,就得自己花费巨大代价。


当年的意大利女孩因不堪巨额律师费和网络嘲笑,最后自杀收场,判决下来,她再也听不到。


谁来为这条生命买单?


再看国内。


商家卖“删帖服务”,几千到几万,先收钱,再去和站点谈,有时是黑进服务器删,有时是花钱撤下,一环扣一环,灰色产业链横着走。


删帖失败?退款难,维权者再伤一次。


也有人走极端。


2023年南方某地,一位女子难忍裸照外泄,把泄露者约出,当街砍伤对方,自己被判十年。


网络暴力的火,会烧到任何人。


可防火墙对内心焦虑无能为力。


那有没有正面解决方案?


法律正在更新。


欧盟讨论“数字服务法”,要求大型平台在收到通知后更快删除违法内容,加重罚款。


国内刑法三百八十三条对“编造、散布淫秽物品”也有明确入刑条款。


技术圈也在自救。


一些浏览器插件能自动过滤色情关键词,二维码水印技术让图片来源可追溯,区块链存证提高取证效率。


公益组织HateAid建议:


1。 一旦发现泄露,立即冻结云盘,防止继续外传


2。 找专业机构提取时间戳、IP、存储路径,留证据


3。 同时联系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走官方通道投诉


4。 不轻信任何收费删帖公司,防被二次诈骗


他们还推开了“隐私保险”,付年费后若遭泄露,保险公司直接承担律师费、心理辅导费、网络公关费。


这算不算好生意?有人质疑会不会助长恐慌,也有人说总比孤军奋战好。


问题是,谁来兜底?


政府?平台?还是用户自救?


现实往往是三方拉扯,没有人想第一个松手。


回到那对德国夫妻的案子。


如果法院支持他们,对全球搜索行业是条新规:平台必须主动识别并永久封禁非法私密内容。


但算法再强,也需要有人先举报链接,海量暗网、加密群分享根本无从下手。


如果法院不支持,受害者将继续用肉身填坑,法律和技术的缺口还会留着。


所以问题没有黑白答案。


互联网一边在腐烂,一边在复制。


普通人的名字可能随时被搜索,一旦被挂上不堪内容,后半生都在“投诉—下架—再出现”的循环里消磨。


有人看热闹,有人付代价。


你准备怎么保护自己?


删光隐私,还是接受它永远在暗处流浪?留言聊聊你的选择。

来源:静静聊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