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近日在纽约 Citadel Securities “2025 年全球市场未来” 会议上披露,受美国政府出口管制政策影响,英伟达在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份额已从巅峰时期的 95% 降至 0%,这一数据落差引发全球科技界对技术管制与市场生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近日在纽约 Citadel Securities “2025 年全球市场未来” 会议上披露,受美国政府出口管制政策影响,英伟达在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份额已从巅峰时期的 95% 降至 0%,这一数据落差引发全球科技界对技术管制与市场生态的广泛讨论。
在与红杉资本合伙人 Konstantine Buhler 的对谈中,黄仁勋明确指出,份额骤降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持续升级的 AI 芯片出口限制。自 2022 年 10 月以来,英伟达多次针对管制规则推出 A800、H800、H20 等 “特供版” 合规芯片,但美国政策不断加码:2025 年 4 月的新管制措施导致 H20 芯片被迫停售,使公司承受约 45 亿美元库存损失及 80 亿美元潜在收入损失;即便 8 月获得出口许可,却需向美国政府上缴 15% 销售额分成,后续又因安全审查与反垄断调查,H20 在华销售近乎停滞。
“如果我们 100% 不在中国,那么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就是 0%。” 黄仁勋直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计算市场,预计 2026 年 AI 市场规模将达 500 亿美元,且拥有全球约 50% 的人工智能开发人员,这样的市场体量与人才储备无可替代。他强调,美国政策制定者需在 “赢得竞争” 与 “保持领先” 间找到平衡,“伤害中国的政策往往也会伤害美国,让中国开发者脱离美国技术体系是重大错误”。
黄仁勋进一步阐释,人工智能竞赛的核心是开发者生态的竞争,美国若想让世界建立在美国技术基础上,就应允许中国开发者使用相关技术。他以中国在限制下仍开发出 DeepSeek 等出色 AI 技术为例,指出封闭生态终将因缺乏多样性而僵化,开放协作才是技术持续进化的关键。对于政策走向,黄仁勋提出,不应采取 “全部放开或全部禁止” 的极端策略,而需形成随时间变化的细致方案,在保持美国技术领先的同时,赢得全球开发者认同。
据了解,英伟达目前已将中国市场预期调至零,所有股东预测均假设中国业务为零,任何进展都将成为额外收获。但公司并未放弃这一市场,仍在推动基于 Blackwell GPU 的对华定制版芯片获取出口许可,并通过在华工程师团队帮助本土企业适配模型,持续维持技术连接。黄仁勋表示,将继续向美国政策制定者解释市场逻辑,对政策转变抱有期待。
此次份额骤降也折射出全球科技格局的微妙变化。在管制政策推动下,华为昇腾等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加速崛起,本土市场份额已从 2024 年的 23% 提升至 28%,“能用、可控、可量产” 的国产替代路径逐步清晰。而 Omdia 报告显示,2024 年英伟达 Hopper 系列芯片全球最大买家中中国企业占据三席,这种 “市场依赖” 与 “技术依赖” 的双向绑定,更凸显了技术生态的共生性。
来源:阿广说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