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旧书:从《怎样写信》到珠算课本,是父辈们的学习记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7 22:39 1

摘要:粉丝朋友接着发来的旧书照片,每一本都像带着时光的重量,不是华丽的精装本,是当年实实在在捧在手里用过的书,纸页上或许还留着指尖的温度,翻起来全是一代人的学习记忆。

粉丝朋友接着发来的旧书照片,每一本都像带着时光的重量,不是华丽的精装本,是当年实实在在捧在手里用过的书,纸页上或许还留着指尖的温度,翻起来全是一代人的学习记忆。

《怎样写信》,属于 “工农通俗文库” 系列,开本特别窄,拿在手里应该很轻便。

书里没别的,全是写信的模板:怎么写格式、对不同人该用什么称呼、落款要怎么落,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看的时候突然想起,2005年我还跟同学写过信,可后来网络涌来,email一出现,信就慢慢不写了。

我们那时候写信哪会在意这些模板,怎么想就怎么写,甚至连格式都凑活,可当年的人,连写信都要对着书学规矩,那份细致,现在想起来真难得。

紧跟着是《怎样写新闻稿和广播稿》,连看两本 “怎样写”,突然觉得这位粉丝朋友当年一定偏文艺,不然怎么会专门看这些跟文字打交道的书?

想来那时候,能把新闻稿、广播稿写好,也是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吧,毕竟那是把身边事、心里话说给更多人听的方式。

再往下翻,1961年版、1966年出版的小学珠算课本,一下子勾出好多回忆。

我们小时候学数学,可没有专门的珠算课,可当年的孩子,要捧着这本课本,跟着老师拨算盘珠子,“一上一、二上二” 地学计算。

那时候的算盘声,大概也是课堂里最特别的声音,比现在的计算器按键声,多了几分烟火气。

还有本《平面三角》,没看到出版时间,只知道是高中用书,书页都有些卷边了,想来当年的主人一定翻了又翻。

可能是70年代的书,光是看着这旧书的模样,就能想象出一个高中生,在灯下对着三角公式演算的场景,那时候的学习,没有太多辅导资料,一本课本就是全部的依靠,地啃得透透的才行。

1972年的《语法逻辑修辞标点》,翻开第一页就是毛主席语录,这是那个年代独有的印记。

现在我们学语法,讲究更规范的体系,可当年的这本书,把语法、逻辑、修辞、标点揉在一起,还要带着时代的温度,想来当年的学生,翻开它的时候,也是带着认真的劲儿去学的吧。

最后一本是1973年粉丝自己买的《读写常识》,看内容应该是中学用的。看着这些书,突然有个感慨:长辈们用过的书,都是真真正正 “用透了” 的。

他们捧着这些书学习,每一页都可能有笔记,每一个知识点都可能反复琢磨。可现在呢?我们家里的书多得书架都放不下,可完完整整看完一本的人少了,大家的目光更多落在手机和网络上。

其实纸质书多好啊,不仅对眼睛友好,翻页的时候能摸到纸的质感,看到喜欢的句子可以折个角,下次再翻到还能想起当时的心情。

来源:灯塔小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