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你想学做短视频。一般人会想:我得先学剪辑软件、写脚本、研究平台规则……结果光准备就花了三个月。但如果你假设“我现在就能做出一个像样的视频”,你就会直接拿起手机拍点什么。画质不好没关系,剪辑不熟练也没关系,关键是你开始了。
很多人一遇到没做过的事,第一反应就是我该从哪里开始?我有没有相关经验?我行不行?要是不成功怎么办?
这种心态很正常,但思考这些“如果”往往会让我们变得犹豫不决,而焦虑和迟疑反而阻碍了行动的开始。
其实换个思路会简单很多。你就假装自己已经会了,先动起来再说。
比如你想学做短视频。一般人会想:我得先学剪辑软件、写脚本、研究平台规则……结果光准备就花了三个月。但如果你假设“我现在就能做出一个像样的视频”,你就会直接拿起手机拍点什么。画质不好没关系,剪辑不熟练也没关系,关键是你开始了。
这就是“假设思维”的好处。它帮你跳过没完没了的准备阶段,直接进入实践环节。
工作中这个方法特别有用。很多项目其实不需要完美方案,而是需要先有个雏形。你做设计的,与其反复琢磨风格,不如先假设客户会喜欢某种方向,快速出个初稿。你做销售的,与其担心话术不完美,不如假设这个客户有兴趣,先打个电话试试。
行动之后,通常会有三种结果。
最理想的是假设成立。你发现事情确实如你所想,那就继续往下走。比如你假设每天写三百字不难,试了一周发现确实能坚持,写作习惯就这样养成了。
有时候假设会被推翻。这其实是好事。比如你假设自己适合做直播,试了几次发现面对镜头特别不自在。这下你知道了,可能图文内容更适合你。这个认知比你空想半年都有价值。
更多时候是部分成立。你假设自己能每天健身一小时,实践发现半小时是极限。那就调整假设嘛,从每天半小时开始。
这种方法的本质是什么?是把成长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
大多数人都在等:等别人给答案,等机会降临,等准备好了再开始。而会用假设的人是自己创造机会。他们不追求一次就做对,而是通过一次次尝试,慢慢接近目标。
在软件开发领域有个概念叫“敏捷开发”,核心就是先做出一个最小可用的产品,然后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调整。个人的成长其实也一样。你先有个最小可行的行动,然后根据现实反馈不断修正方向。
如果他一直等着“准备好了”再行动,可能现在还在原地。
所以下次当你面对一个难题,不妨先随便假设个起点。
想换工作?假设你已经拿到了心仪的offer,然后想想你需要准备什么,现在就去做第一步。
想创业?假设你的产品已经上市了,然后思考第一批客户会是谁,先去接触他们看看。
哪怕假设是错的,你也比站在原地的人前进了一步。现实中,很多人的问题不是缺乏能力,而是太过追求“正确”而不敢开始。
其实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假设、验证、调整的过程。你先给自己一个方向,哪怕这个方向后来被证明是错的,至少你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
最可惜的不是尝试后失败了,而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从未开始。用假设推动行动,用行动获取反馈,用反馈指导下一步——这是打破停滞最有效的方法。
不要等完美方案了,它不存在。先假设,再验证,在行动中调整。这就是快速进步的秘密。
来源:小源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