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心做到这份上,三年,天天接送,不收钱,不抱怨,连刮风下雨都没落下。
她好心接送那男孩三年,结果自己女儿命丧他手。
不是亲戚,不是邻居,图什么?
三年朝夕相处,真的一点没察觉他不对劲?
这话一出,心里就压了块石头。
好心做到这份上,三年,天天接送,不收钱,不抱怨,连刮风下雨都没落下。
听着像不像新闻里才会有的事?
可它真发生在深圳一个普通小区,主角是个叫曾女士的妈妈,和她14岁的女儿优优。
现在,优优没了。死在那个坐了她家车整整三年的男生钟某某手里。
身中二十多刀,抢救无效。
据调查,男孩是有预谋的。动手前,曾多次搜索相关法律信息。
手段之狠,让在场的法医都沉默了。
这事儿传开,朋友圈刷屏,评论区炸锅。
有人哭,有人骂,有人说“这种孩子就该重判”。
这样的悲剧让人心情沉重,很同情曾女士,同时心中也有几点疑问。
先说一点:他们真算得上邻居吗?
查了下,优优和钟某某同在一个小区,但不同楼,两家父母之前没来往,连点头之交都谈不上。
就是孩子同班,钟妈妈某天在校门口随口一提:“能不能顺路带一下我家孩子?”
就这么一句,曾女士答应了。
一送,就是三年。
我不是不信世上没有好人。
可你细想,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免费接送一个非亲非故的孩子,三年如一日?
你家车油钱不贵?你时间不值钱?你不怕出事担责?
就算你愿意,你老公乐意吗?你家老人能接受天天外人孩子上你家车?
更别提,这孩子性格还“内向”“话少”。
车上三个人,两个女生有说有笑,他在后排闷着。
一个陌生男孩,三年里坐在你家后座,你真的一点没觉得别扭?没想过“要不让他自己打车”?
曾女士是好心,这没得洗。可好心到这种程度,是不是也说明,她对“边界”这东西,看得太轻了?
咱们普通人,帮人也就一顿饭、一次搭车的事。三年?那已经不是帮忙,是承担义务了。
可义务得有反馈吧?钟家呢?三年里,有没有主动提过“我来接”?
有没有逢年过节送点东西?有没有说过一句“辛苦你们了”?
目前公开信息里,一句都没有。反倒是曾女士回忆说,钟某某“有礼貌,不多话”。
有礼貌,就能让一个家庭心甘情愿付出三年?
这让人很疑惑。
那个男孩钟某某。
他被描述成“性格孤僻,但没惹事”。
可一个能做出极端行为、作案后冷静应对、回家还能编出“见义勇为被砍伤”这种故事的孩子,真的只是“内向”?
内向的人沉默,但不意味着心里没声音。
一个压抑三年的人,怎么可能一点情绪都没露出来?
他坐在车上,看优优和同学说笑,看她穿新鞋、背新包,看她被老师表扬、被同学围着,他心里就没点波动?
一次考试考砸了,优优考了年级前十,他连前五十都没进。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像个小丑?
他有没有在日记里写过“他们都看不起我”?有没有在社交软件上发过阴暗的句子?
有没有某次车上,优优无意中说了句什么,他记在心里,越想越偏?
可为什么,三年里,没人发现?是曾女士选择性忽略,还是她根本没往那方面想?
我们总说“孩子单纯”,可有时候,孩子比大人更敏感。
优优会不会早就察觉那个男生看她的眼神不太对?会不会跟妈妈说过“我不太想和他一起坐车”?
可妈妈一心想着“帮人”,没听进去?
这些没人知道。官方通报没提,家属也没说。可正因为空白,才让人心里发毛。
至于动机——嫉妒。
这是目前最主流的说法:钟某某因长期心理失衡,对优优产生极端负面情绪,最终酿成悲剧。
可“情绪失衡”到动手,中间隔着的不是心情,是悬崖。
一个人,从“心里不舒服”到“做出极端行为”,一定有积累,有爆发点,有导火索。
有没有可能,两人之间有过冲突?比如一次争执,一次公开的嘲讽,甚至一次被拒绝的交流?
有没有可能,钟某某曾试图接近优优,却被她无意中冷落?而这种冷落,在他扭曲的认知里,成了“羞辱”?
可现在所有信息,都把动机压成两个字:嫉妒。像贴标签一样,把一个复杂的人性崩塌,简化成一句口号。
这合理吗?
还有一点,三年时间,钟某某家人就没点反应?
孩子天天蹭别人家车,家长难道一点不尴尬?不心疼油钱?不觉得欠人情?
逢年过节,连个水果都没送过?孩子成绩下滑,家长从没主动沟通?这种长期的“零互动”,本身就说明问题。
如果钟家父母本身就冷漠、自私、缺乏边界感,那这种家庭养出的孩子,心理问题恐怕早就有迹可循。
可为什么,曾女士一家没察觉?是她们太善良,不愿计较,还是根本没把这当回事?
优优的死,不该只被当作一个“好心没好报”的悲情符号。
她是个活生生的女孩,笑起来像阳光,成绩好,人缘好,前途一片光明。
她不该死,尤其不该死在那个坐了她家车三年的男生手里。
她妈妈曾女士,一夜白头,朋友圈里写:“闭上眼就能看见你,那个笑起来像铺满了阳光的女孩。”这话看得人心里发酸。
她不是圣母,她就是个普通的妈妈,想帮人,想让孩子有个好环境。
她错了么?说不上。可她的善意,是不是也少了一点防备?
我们总教育孩子要善良,要乐于助人。
可我们有没有教他们,善良也要有边界?有没有告诉他们,有些人,是救不回来的?
钟某某不是天生的恶魔。他是被忽视、被边缘、被冷漠一点点泡大的。
家庭不管,学校不察,社会不闻。等他心里的黑洞大到吞下一切,才有人惊觉:坏了。
可那时候,优优已经倒下了。
这事儿最扎心的地方,不是“好心没好报”,而是“我们都以为没事”。
我们都以为,那个沉默的男孩只是内向;我们都以为,三年接送是邻里互助;我们都以为,孩子之间不会有深仇大恨。
可悲剧就发生在“以为”里。
优优以为,那个男生只是不爱说话;曾女士以为,帮人是件小事;学校以为,心理课上上了就行;物业以为,监控坏了晚几天修没关系。
可就是这些“以为”,串成了一条通往死亡的路。
现在,案子在审,法律会给出判决。钟某某必须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这是底线。
可判决之后呢?我们是不是还得问一句:
如果是我,我会让一个非亲非故的男孩,坐我家车三年吗?
如果是我,我能看懂一个沉默孩子眼里的绝望吗?
如果是我,我的孩子说“我不喜欢那个人”,我会认真听吗?
优优走了。她妈妈的朋友圈再也没更新过。只有那张照片还在——女孩笑得灿烂,像从没听过这世间的恶意。
可我们知道,恶意一直都在。
只是有时候,它藏在一句“能不能顺路带一下”里, 藏在三年的沉默后座里,
藏在我们以为“没事”的日常里。
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也别让它,被讲得太简单。
来源: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