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剑桥国际事务评论》(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是一份同行评审期刊,发表关于国际事务的创新学术成果。其涵盖社会科学领域,包括国际关系、历史、法律、政治经济学、地区研究、发展研究和性别研究。它致力于采用多
期刊简介
《剑桥国际事务评论》(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是一份同行评审期刊,发表关于国际事务的创新学术成果。其涵盖社会科学领域,包括国际关系、历史、法律、政治经济学、地区研究、发展研究和性别研究。它致力于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方法,并鼓励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提交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贡献。其2021年的影响因子为2.492,在96种国际关系期刊中排名第33。
目录
1 中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模板使用:基于文本分析
The Use of Templates in China’s and the United States’Free Trade Agreements: A Text-Based Analysis
2
美国战略思想中的地缘政治牺牲区:抹除、边疆与蓝色太平洋
Geopolitical Sacrifice Zones in US Strategic Thought: Erasure, the Frontier, and the Blue Pacific
3
国际关系中对民粹主义的理论化:一种古典现实主义视角
Theorizing Popu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lassical Realist Perspective
4
跨多边谈判的论坛选择:吉尔吉斯斯坦在联合国大会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中的山地外交
Forum Shopping Across Multilateral Negotiations: Kyrgyzstan’s Mountain Diplomacy Between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and the UNFCCC COPs
5
随流而动:中非安全治理的流动性特征——以中非共和国、布基纳法索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安全制度配置为例
Go With the Flow: The Fluid Nature of African Security Governance — Interpreting Security Regime Configurations in CAR, Burkina Faso, and DRC
6
“曲折与转折”:ISIS、哈里发与政治品牌的战略操控
“Twists and Turns”: The Strategic Manipulation of ISIS, the Caliphate, and Political Branding
7
品牌化威权国家:泰国军政府的政治合法化与战略性国家神话
Branding Authoritarian Nations: Political Legitimation and Strategic National Myths in Military-Ruled Thailand
8
迈向真正全球化的国际关系:东南亚对西方主导地位的挑战
Toward a Truly Global IR: Southeast Asia’s Challenge to Western Dominance
9
争夺印尼:1954年以来的伊斯兰主义、分离主义与宗派暴力
Contesting Indonesia: Islamist, Separatist, and Communal Violence Since 1954
10 燃烧的黄金之地:缅甸危机
The Golden Land Ablaze: Myanmar in Crisis
11 灾难中的印尼:20世纪的动荡与重生
Indonesia in the Cataclysmic Twentieth Century
内容摘要
中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模板使用:基于文本分析
题目:The Use of Templates in China’s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ee Trade Agreements: A Text-Based Analysis
作者:Leonardo Diniz Lameiras,伦敦国王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James Scott,伦敦国王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教授。
摘要:本文研究中美两国在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s)时,是否采用“模板”(template 或 boilerplate)条款,以及这种模板化与协议文本之间的相似性在不同协定之间有何差异。作者采用“文本即数据”(text-as-data)的方法,对美国与中国签订的共 24 个自由贸易协定条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美国确实倾向于使用 boilerplate,即其多个自由贸易协定在文本上展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尽管这种模板在不同地区间有所变化;相比之下,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文本则更为多样,不那么依赖标准化模板,其细节差异更大。
原文链接:
题目:Geopolitical Sacrifice Zones in US Strategic Thought: Erasure, the Frontier and the Blue Pacific
作者:Van Jackson,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国际关系与海洋政策研究员。
摘要:本文探讨美国战略思想中“牺牲区”概念在太平洋区域中的运用,以及这种运用如何与“边疆”想象及“抹除”当地社会政治结构的过程相互关联。该文主要依托战略思想与政策文献分析,结合理论概念与地缘政治论述的空间想象,来解构美国对太平洋的战略表述与实践。本文认为,美国近来对太平洋的“再发现”并非仅是出于防御或拒绝战略对手,而更多是以“控制”之名建立新的地缘竞争前沿;这种控制性的边疆想象增加了其被视作掠夺区或战时牺牲区的潜在风险。这篇文章对理解地缘政治话语如何影响国际秩序中“空间”、主权与地方性结构的命运具有重要启示。
原文链接:
题目:Theorizing Popu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lassical Realist Perspective
作者:Felix Roesch,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国际关系系研究员;Thorsten Wojczewski,英国卡文特里大学国际关系讲师。
摘要:本文试图从古典现实主义的框架对国际关系中越来越显著的民粹主义现象进行理论化分析。作者借鉴汉斯·摩根索的“政治”概念,将它用于分析民粹主义作为对脱政治化趋势的反应,并通过文献分析与理论概念重构评估民粹主义在“开放与不确定性”空间中保护公共政治辩论与社会抗争的潜力。本文认为:民粹主义虽有可能构成对脱政治化政治行动的回应,恢复政治生活中的对抗性与不确定性,但其本身也可能威胁到理性的公共讨论与制度化的权力制约;如果缺乏制度和伦理中的制衡,民粹主义可能强化二元对立、削弱对话,并在国际政治中制造排他性与矛盾。
原文链接:
题目:Forum Shopping Across Multilateral Negotiations: Kyrgyzstan’s Mountain Diplomacy Between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and the UNFCCC COPs
作者:Charlotte Desmasures,巴黎政治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博士;Carola Klöck,巴黎政治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摘要:本文探讨吉尔吉斯斯坦在国际山地政策与气候外交中如何进行“论坛选择”——即在不同多边谈判平台之间选择最有利于自身议题推进的平台。吉尔吉斯斯坦利用这些不同论坛的制度结构与议题议程差异,在UNGA上利用广泛的普遍立场与国际同情来提升与山地有关的环境与可持续性议题,而在UNFCCC COPs则更多地参与技术和减排相关的议题,利用专门会议的政策工具与资金机制。作者认为,这种策略既反映了中小国家在国际制度中的代理策略,也揭示了多边制度之间议题权力与程序优势的差异。同时也为国际关系与全球环境政策研究提供了一个如何比较分析平台差异、制度路径与国家策略的范例。
原文链接:
随流而动:中非、安全治理的流动性特征 —— 以中非共和国、布基纳法索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安全制度配置为例
题目:Go With the Flow: The Fluid Nature of African Security Governance — Interpreting Security Regime Configurations in CAR, Burkina Faso, and DRC
作者:Federico Donelli,的里雅斯特大学国际关系助理教授;Giulio Levorato,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研究员。
摘要:本文探讨非洲安全治理的“流动性”特征,以中非共和国、布基纳法索和刚果(金)为案例,分析安全制度在冲突和外部干预下如何不断变化。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案例研究,结合文件与实践观察;并认为,安全治理的流动性既反映了国家与外部力量互动的复杂性,也说明非洲安全治理需要超越静态模型来理解。该研究意义在于为国际安全研究提供了更动态的分析视角,并提醒政策制定者重视制度变动性和不确定性。
原文链接:
题目:“Twists and Turns”: The Strategic Manipulation of ISIS, the Caliphate, and Political Branding
作者:Lacin İdil Öztığ,耶尔德兹技术大学政治学教授。
摘要:本文分析了 ISIS 在 2014 至 2016 年间官方出版物《Dabiq》中如何战略性地操控哈里发和政治品牌,以扩展其全球影响力。作者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Dabiq》杂志的语言、图像、叙事结构进行系统解读,揭示了组织如何利用符号和叙事强化政治合法性和动员能力。研究发现,ISIS 将哈里发概念简化、神话化,并以品牌化方式推广��意识形态�,从而吸引全球支持者和潜在追随者。本文意义在于,为理解恐怖组织的战略传播提供了新视角,强调媒体与政治品牌在极端主义扩张中的核心作用,也对国际安全研究、反恐政策制定��信息战�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原文链接:
题目:Branding Authoritarian Nations: Political Legitimation and Strategic National Myths in Military-Ruled Thailand
作者:Petra Alderman,英��伯明翰大学�国际发展系博士后研究员。
摘要:本书以 2014 至 2019 年泰国军政府(国家和平秩序委员会)为案例,探讨国家品牌塑造(nation branding)作为威权政权政治合法化的策略。作者提出,国家品牌塑造不仅仅是对外形象的塑造,更是通过构建“战略性国家神话”(strategic national myths),在国内塑造社会态度与行为,以巩固政权合法性。研究涵盖旅游、经济、外资、外交、教育、文化、公共关系和私营部门等八个领域,分析军政府如何通过这些领域的品牌塑造,推动其政治议程。该研究为理解威权政权如何利用品牌策略进行内部合法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原文链接:
题目:Toward a truly global IR: Southeast Asia’s challenge to Western Dominance
作者:Moch Faisal Karim,印度尼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国际关系讲师。
摘要:本文评析了由Chanintira na Thalang和Yong-Soo Eun主编的《Glob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Southeast Asia》一书,探讨东南亚国家如何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作者指出,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忽视了东南亚地区的独特经验和视角,导致对该地区的误解和忽视。书中通过多篇文章,展示了东南亚国家��全球治理���区域合作�和国际规范塑造等方面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强调了该地区在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东南亚国家的经验为构建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实践案例。
原文链接:
题目:Contesting Indonesia: Islamist, Separatist, and Communal Violence Since 1954
作者:Kirsten E. Schulz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历史系教授。
摘要:本书深入探讨了自1954年以来印尼境内的伊斯兰主义、分离主义和宗派暴力,分析了这些冲突如何与国家认同和归属感的争夺密切相关。作者通过六个案例研究,包括达鲁伊斯兰起义、杰马伊亚伊斯兰的圣战、以��东帝汶���亚齐�、帕索和安汶的冲突,揭示了暴力爆发的地理、意识形态、族群和宗教边缘地区的特点。研究发现,非国家行为者的暴力在拥有替代国家叙事的地区更为持久,而国家的暴力则多发生在具有重要领土利益的地区。该书基于大量访谈和档案资料,为理解印尼群岛历史上的暴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原文链接:
燃烧的黄金之地:缅甸危机
题目:The Golden Land Ablaze: Myanmar in Crisis
作者:Joseph Black,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研究生,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员。
摘要:本书深入分析了自2021年2月军方政变以来,缅甸爆发的广泛抗议��武装冲突�。作者指出,尽管军政府在多个城市部署了坦克,但未能有效控制全国局势。与以往局限于边疆地区的民族武装不同,这次抗议蔓延至缅甸主体民族的心脏地带,形成了广泛的人民防卫力量。作者还探讨了中国在缅甸事务中的作用,指出中国在支持缅甸军政府的同时,也与部分民族武装保持联系,推��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书中强调,当前的冲突不仅是国内政治斗争,更涉及区域大国的地缘政治博弈。
原文链接:
灾难中的印尼:20世纪的动荡与重生
题目:Indonesia in the Cataclysmic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James R. Rush,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
摘要:《灾难中的印尼:20世纪的动荡与重生》一书中,James R. Rush 教授对三部关于印尼历史的重要著作进行了深入评析,揭示了印尼在20世纪所经历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首先,他评价了关��印尼独立战争�的著作,指出书中以生动的叙事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次,他分析了探讨伊斯兰��马克思主义�在印尼共和国建构中交织作用的研究,强调宗教与政治理念如何共同塑造国家制度。最后,他评述了关于印尼冷战时期外交政策与地区角色的研究,揭示了印尼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策略与挑战。通过对这三部著作的综合评析,教授展示了印尼在20世纪面临的内外挑战以及其在全球历史中的独特地位。
原文链接:
译者:张泰畅,国政学人编译员,马来亚大学国防与战略研究专业。
审校 | 赖永祯 张潇文
排版 | 冯雅莹
本文源于《剑桥国际事务评论》(CRIA), Vol. 38, No. 4, 2025。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