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章我想以拉萨妇女为例谈谈西藏女性,关于她们的风俗、容貌、教养、习惯、气质及其欲望等。
1
这一章我想以拉萨妇女为例谈谈西藏女性,关于她们的风俗、容貌、教养、习惯、气质及其欲望等。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女性要生养西藏的未来一代,因此她们的地位非常重要。
一个坚强独立的好母亲养育了领导美国走向独立的乔治·华盛顿,由此可见一斑。
要了解西藏,必须先了解这里人民的普遍心态,而要了解这一点,首先要了解这里的女性。
妇女的穿着与男性没多大差别,样式也大致相同,只不过要相对优雅些。
衣带细长,宽约三四厘米、长约二至四米,系时在带子的末端缝一个大纽节,在腰上一圈圈绕紧后,把纽节塞入带子里拉紧。
日喀则或其他部落的妇女不同,拉萨府及其附近的女性编发时大多用中国内地制的假发发髻,由中央梳向两边。
西藏妇人的头发多半不长,因此常常使用假发;将左右两方垂下的头发像束牦牛尾般束起来,向后方拢成四条发辫,以红色或绿色丝巾绑住发梢,再系上七颗珍珠钮扣;珍珠钮扣中央会嵌上大珍珠或绿松石。
头饰有昂贵的绿松石、珊瑚珠和珍珠,以帕都喀(头饰环)将头发盘束起来,中央戴卜穆叨吉夏茉(珍珠帽);耳朵上戴着耶过珥(镶嵌普绿松石的纯金耳环),胸前挂皆多夏尔(璎珞)。
其中多夏尔价值最高,高级的甚至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给塔(项链)也是由宝石、土耳其玉制成,正中是一塞尔吉·卡瓦(黄金佛龛)。
右腕套着小法螺贝壳编成的手环,左腕戴银雕手环;戒指多半用纯银打造。
每个人都穿着用上等羊毛织成的围裙。
脚蹬红色和绿色厚羊毛布缝制成的漂亮靴子,整体看来雍容华贵。
她们虽然一身华丽装扮,却不时在脸上涂抹煤黑色的粉妆,别人看起来实在不甚雅观,但藏人习以为常,倒觉得一张黑里透红的面孔高雅迷人。
藏族妇人的打扮上大致如此,她们虽然肤色稍黑,但容貌与日本妇人差不多,有许多还非常漂亮。
不过她们的体格比日本女性高大强壮,很少看见像日本妇女那样身材娇小的。
高大的体格加上宽大的衣裙,看起来越发庞大。
贵族女性,论皮肤的白皙、容颜的美丽,都不比日本妇女差。
特别是康区出美女,可惜她们讲起话来叽叽呱呱,一点也没有女人的娇柔味道,所以即使心地纯良,还是不招人怜爱。
拉萨的妇女相比之下就温柔和顺得多,因此特别招人喜爱;虽然在美德上有所欠缺,但外貌足以让拉萨的好色之徒——不,甚至普通男子也一样——晕头转向了。
与容貌相比藏族妇人在教养方面就不敢恭维了,比如边走边吃东西的样子就让人大皱其眉。
中下等的妇女总是很市侩,心眼窄,芝麻大的事也能计较半天,贵族妇女也很少拥有贵族所应具备的教养。
照说长期浸渍在贵妇圈中,教养和气质多少会提升些,但可惜西藏贵族社会中有教养的妇人太少,所以彼此熏染再久也别指望有多大改善。
其实她们为人很好,但这便是她们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了。
我想这或许是一妻几夫的缘故。
妇女普遍的陋习就是喝酒、不注重卫生。
拉萨中下层妇女日常还算勤快,但比起日本妇女还是远远不及。
这些妇女很有生意头脑,遇事精于算计,包括选择丈夫。
拉萨的妇女虽然也会洗脸洗手,但还是黑得发亮,大概洗的都只是要见人的地方。
不过上等社会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因为她们整日闲暇,忙的无非洗发、照镜、化妆,要么就整天在丈夫身旁出谋划策。
即使是上等社会,安静沉稳的妇女也难得一见,她们对任何事都要发表意见。
做丈夫的不仅唯老婆的话是从,许多人还要凡事先询问太太的意见。
西藏妇女完全不做女红,连缝缝补补的小事也要交给裁缝师;裁缝师都是男性,没有女性。
当然西藏妇人会纺纱织布,不过纺纱不是用纺车,而是用纺锤——细竹棒尖端加上圆形纺轴,先将羊毛卷在纺轴上,然后再用手一条条捻成毛线;这样子捻出来的毛线都是粗线。
技术好的人则可以徒手纺出没有毛球的细线。
2
乡下妇女除了耕作以外也要畜牧。
她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工羊乳,制成奶油和其他副产品。
制作奶油时先将牛羊奶加热后适度冷却,上面即会漂浮一层奶油;取出奶油,倒进雪(酸奶),盖上锅盖以保温,放置一天后酸奶即凝成豆腐状;把酸奶注入长桶子,加点温水,然后拿一根加了圆盖的棒子,搅动,使奶油和塔拉(奶酪)渐渐分离;之后又倒进一些温水,继续翻搅两个钟头,等奶油、奶酪完全分离,再舀出奶油(酥油)。
剩下的奶酪充分加热后,酸水和纯奶酪也分离了。
纯奶酪藏语称为刍拉,看起来很像碎豆腐,比豆腐渣更柔更细,非常好吃。
从塔拉漉出的酸水味道微酸,口感不错,可以当水喝。
刍拉可以直接吃,阴干后贮存起来,就是干乳酪。
除此之外,妇女还要赶羊、放牛,工作并不比男性少。
因此就工作而言,男女并没有分别。
给人帮忙时,薪酬也相同,当然工作内容也完全一样,这实在是因为藏族妇女身体强壮、吃苦耐劳。
她们的脾气平时都很温和,似乎永远不会有怨气,不会发怒。
但是偶尔发起脾气来可就别想善罢干休,疯婆子一般,做丈夫的叩头谢罪都没用。
或许藏族女性平时优雅温柔个性有些像猫,捕起老鼠却猛虎一般,做丈夫的只能赶紧退避三舍。
一些家庭比较穷困的妇人会去外边另找个男人,若是被丈夫发觉,还面不改色:“还不是因为你养不起我,我才到外面找赚头啊。”
她们就是这样爱计较,只关心身边琐事,完全不作长远考虑,从不会想到村子里的事,更别说国家大事了。
她们甚至对自己的丈夫也漠不关心,他在外面吃了亏,只要不太关乎自己就不会放在心上。
可是她们这样精于算计常常反过来害了她们自己,因为为了自身利益不惜让丈夫吃亏,到头来吃亏的还不是自己?
然而她们想不到那么远,她们所见的,永远只是眼前的蝇头小利。
藏族妇女的私房钱是有名的,从普通家庭的妇女到老板娘,没有一个没有私房钱,即使家徒四壁也一样有私房钱。
所以老公不管什么时候说要离婚,她们都有恃无恐:“那就再见吧。”
当然她们也不尽然都是缺点,她们对自己喜欢的人非常好,比所有人都周到细心。
她们善解人意,对方还没开口,她们就把对方所想所要的准备好了。
除了汲汲于眼前小利无暇它顾,她们还时刻不忘攀附他人,即使自己衣食无忧,还是要设法依附别人得到更多好处。
西藏很少有妇人守寡,如果不幸死了丈夫而得到一份遗产,她们不会安分守己地养儿育女,除非太老或太丑,只要有点姿色,一定会再嫁。
藏族妇女到了四五十岁照样结婚,她们毕竟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总把自己的幸福托付在他人身上,永远不会满足,一点不知守节,也不顾虑身份,丈夫死去未满四十九天就急着再嫁,实在无仪节可言。
在西藏即使受过良好教养的妇人,也很少从一而终一辈子守寡的。
3
藏人生子要举办仪式庆祝,生女就没什么庆祝了。
不同的地方仪式也有所差别,不过通常是在产后第三天举行命名仪式。
尤其让人惊异不已的是,婴儿出生后并不擦洗,只拿掉身上沾的一些脏污;也没有专门的接生婆。
婴儿出生后,每天两次用酥油涂抹全身,头部涂得尤其多,简直可以称之为“酥油浴”。
第三天的命名仪式上,首先举行灌顶式,把郁金香放到高僧以密法加持过的净水中,再以此水淋婴儿头部,同时念诵诸佛菩萨名号,并在佛前礼拜,然后由主持仪式的僧侣为婴儿命名。
命名多依出生时期以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来命名,例如礼拜日(日曜日)出生的小孩不论男女都取名为“尼玛”(意为“太阳”),礼拜一(月曜日)生的叫“达娃”(月亮),礼拜六(土曜日)生的名为“平巴”、礼拜五(金曜日)生的叫“帕桑”。
这样一来就有很多重名,容易混淆,于是再在前后多加一个名字以资区别,比如尼玛·且林是“日曜长寿”,达娃·朋措是“月曜圆满”。
取名的有时是主持仪式的喇嘛,有时是降神的巫师,当然也有父母依自己喜好而定,还有些直接以动物为名,但整体看来,像日本出家人一样取个抽象名字的居多。
如果小孩长大进入寺院成为僧侣,另外还有叫作“吹铭”的法号命名仪式。
命名式当天,亲戚、朋友会前来送礼,或是酒、肉,或是衣服、 银子,而主人则以酒肉茶饭招待他们;不过这种仪节仅限于都会及其周边地区,其他偏远地区有钱人家才会有。
命名式之后,就由僧侣向地方及家族的守护神祭告,称“今赐名为某某的小孩在这个家里诞生了,希望此后得到各位尊神的庇佑,平安成长”,然后诵经供养。
主持诵经供养仪式的可以是新派(格鲁巴)僧侣,也可以是古派(宁玛巴)或苯教僧侣,并无一定之规。
如果是巫师自己家里的小孩,则由巫师本人主持就行,不必经由其他僧侣。
男孩子到了八九岁,就送去上学,多半住在老师家里,距离近的,也可以不住。
开学日期会先行通知亲朋好友,他们就会给孩子送来哈达,一一披挂在孩子的身上,祝愿他学业有成。
等孩子学成后也还要再度举办宴席庆祝。
若是哪一天孩子当官了,更是大宴亲朋,客人会送来可观的贺礼,主人则献上最丰盛的美食。
女孩八九岁时,则会选一个吉日良辰举办弱冠礼,戴上发饰,同样也有哈达和酒宴。
不过发饰与大人所戴的不同,只单纯像康区妇女那样将头发往后梳,然后把四股头发编成一条辫子,插上由美丽的珊瑚珠、绿松石镶成的发饰,垂在背后,非常可爱。
这些小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冬天最爱打雪仗,夏天玩摔跤,比赛掷石头。
有些小孩则模仿大人赌博,以土块丢掷对方的土块,或是在地上画格子,把钱放在格子里,把钱打出格子外就算赢。
他们也玩跳绳,有时一个人跳,有时两个小孩甩绳子十个人一起跳,谁要是绊到了绳子,就要去当甩绳子的人,这是男孩女孩都喜欢的游戏。
另外他们也玩阿杰哈模(Aje-Ihamo),模仿舞台上的歌舞戏剧表演,偶尔会踢毽子。
藏人善骑,贵族小孩常年以赛马为乐,穷人家小孩玩不起,只能挑个像马背的岩石坐上去,模拟骑马奔驰过过瘾。
女孩的游戏比较文静,她们玩娃娃家,唱阿杰哈模的歌谣,或是拿拉玛玛尼,也就是画了佛、菩萨、古代高僧、国王故事的图片,以歌唱般的语调,或悲伤、或幽默、或活泼,将画中的故事说出来,由一个女孩先开个头,其他女孩听了接下去唱,有如西藏式诵经的腔调,非常动听可爱。
西藏很流行拉玛玛尼,但冬季的拉萨很少见,因为大家都忙着到地方上赚钱去了。
五月前后地方上正是农忙时节,虽然有拉玛玛尼,却赚不了钱,于是都在农忙后集中到拉萨去。
拉玛玛尼来的时候,正是拉萨原野上小红蜻蜓纷飞的时节;只要红蜻蜓开始在青草之间飞舞,拉玛玛尼就来了,于是这些红蜻蜓也被叫作拉玛玛尼。
小孩很喜欢捉拉玛玛尼玩,在野地上奔跑,有时跌进水里弄得全身湿透,脱光了衣服照样玩。
这大概是小孩最欢乐的时光了。
来源:烟雨江南花又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