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死3人,他在边上玩手机!景德镇一家三口被撞案新细节披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7 21:47 2

摘要:2024年10月2日,江西景德镇的夜晚被一声巨响撕裂。昌江大道与广场北路交叉口,一辆白色轿车以129公里/小时的疯狂时速冲向斑马线,将正在过马路的一家三口撞飞。未满周岁的婴儿当场身亡,儿媳在急救中停止呼吸,儿子送医后抢救无效。这场灭门惨案背后,是肇事者廖某宇与

2024年10月2日,江西景德镇的夜晚被一声巨响撕裂。昌江大道与广场北路交叉口,一辆白色轿车以129公里/小时的疯狂时速冲向斑马线,将正在过马路的一家三口撞飞。未满周岁的婴儿当场身亡,儿媳在急救中停止呼吸,儿子送医后抢救无效。这场灭门惨案背后,是肇事者廖某宇与女友因“鹦鹉学舌历史年限”的荒诞争执,以及事故后冷漠抽烟、玩手机的骇人画面。

一、血色黄昏:129公里/小时的致命14秒

事发路段限速40公里/小时,但廖某宇的特斯拉在绿灯亮起瞬间,将电门踩至100%。行车记录仪显示,车辆从静止到129公里/小时仅用14秒,期间女友孙某某两次哀求“慢点”,均被无视。更令人发指的是,撞击前一秒,廖某宇才猛打方向盘避让前车,但为时已晚——胡女士的儿子怀抱着婴儿,儿媳紧随其后,三人被高速撞击后,婴儿身体与头部分离,儿媳下意识护住孩子的动作永远定格在血泊中。

“他下车先看车损,再扶女友到人行道,然后抽烟、玩手机、叫朋友。”胡女士在庭审现场听到目击者证词时,几乎昏厥。交警执法记录仪里,廖某宇与交警争吵的画面,与120急救人员抢救儿媳的场景形成残酷对比。

二、荒诞争执:鹦鹉学舌引发的血案

庭审揭露的细节令人瞠目:廖某宇与女友孙某某的争执起因,竟是对“鹦鹉学人说话的历史年限”意见不合。两人曾是情侣,事发时在车内爆发口角后,孙某某自顾玩手机不再理会,这彻底激怒了廖某宇。绿灯亮起时,他猛踩油门,将路口当作发泄场。

“他说‘也就是那回事’。”胡女士哽咽着转述廖某宇在庭审中的态度。这种漠视生命的冷漠,在事故后延续:当120急救人员跪地抢救儿媳时,廖某宇站在一旁刷手机;当胡女士老伴在交警队得知噩耗时,他正与朋友谈笑风生;甚至在法庭上,他仍坚持“只是交通肇事”,拒绝承认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三、破碎的家庭:三代人被碾碎的未来

这场悲剧击碎了两个家庭。胡女士的儿子是国企骨干,儿媳由爷爷带大,未满周岁的孙子本将在10天后拍周岁照。如今,儿子家的日历永远停在2024年10月2日,胡女士夫妇被诊断为重度抑郁,每天靠安眠药入睡,床头摆着儿子从小到大的荣誉证书。

儿媳家族同样遭受重创。80多岁的爷爷得知噩耗后一口气没上来离世,90岁的奶奶至今被隐瞒真相。胡女士的弟弟因悲痛引发心脏病,整个家族陷入“绝后”的绝境。

四、法律博弈:80万赔偿与死刑诉求的拉锯

案发后,廖某宇家属提出80万赔偿,并承诺“出狱后养老”,被胡女士当场拒绝:“我们要钱有什么用?他们连句道歉都没有!”更刺痛人心的是,廖某宇朋友曾在法律咨询直播间询问“朋友开快车撞死人最多判几年”,试图利用信息差减轻罪责。

2025年4月15日,景德镇中院一审开庭,检方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诉,该罪名最高可判死刑。廖某宇当庭认罪但试图将罪名降格为“交通肇事罪”(最高判7年)。法庭上,胡女士提交的证据显示:廖某宇在事故前两次将电门踩至100%,且事发路段无路灯、行人未走斑马线等细节被其朋友刻意模糊。

五、延期宣判:法律程序背后的煎熬

截至2025年10月17日,案件已三次延期,最新审限至2026年1月20日。法院解释称,此类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需经上级批准延长审限。胡女士每日拨打法院电话询问进展,她的手机里存着孙子最后的声音:“奶奶,抱抱。”

“我们不要赔偿,只要死刑立即执行。”胡女士的诉求,在社交媒体引发#严惩景德镇肇事者#的话题热议。法律专家指出,若认定廖某宇主观上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死刑并非不可能。

六、社会反思:当路怒成为“杀人工具”

这起案件暴露出多重社会问题:年轻司机情绪管理能力缺失、对生命权的漠视、以及“开快车泄愤”的畸形文化。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路怒引发的交通事故占比达12%,其中30%涉及故意加速。

“这不是交通肇事,是预谋杀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在评论中指出,“当驾驶员将油门当作武器,公共道路就变成了刑场。”此案也推动景德镇市在事发路段增设电子警察、限速标志,并开展“文明驾驶”全市教育。

尾声:等待正义的370米

从事故现场到珠山区法院,距离仅370米。胡女士每天都会走过这段路,手里攥着孙子的袜子——事故中唯一未被血迹浸透的遗物。她不知道判决何时到来,但坚信:“法律会还我们一个公道,哪怕要等一辈子。”

当夜幕再次降临昌江大道,路灯照亮斑马线,但那个永远停在358天的生命,再也不会跨过这条马路。

来源:落笔生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