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遗中心工作人员的回应内容有几个要点,一、承认删除起源表述存在“草率”;二、删除后引发的舆情影响出乎意料;三、王所长的言论不代表单位观点;四、调查论证形成统一表述后会对简介内容进行调整并对公众说明。
原创 草民 戏事 2025年10月17日 21:08 山东 听全文
10月中旬,有网民通过电话咨询国家非遗中心关于黄梅戏起源问题,得到了正面回应(相关音频内容可在视频号和抖音上搜索)。
非遗中心工作人员的回应内容有几个要点,一、承认删除起源表述存在“草率”;二、删除后引发的舆情影响出乎意料;三、王所长的言论不代表单位观点;四、调查论证形成统一表述后会对简介内容进行调整并对公众说明。
非遗中心能够正面回应民众关切值得赞扬,以上几个要点也传递出了官方积极的声音,但作为关心黄梅戏发展的普通民众,我认为对话中工作人员存在避重就轻之嫌,一些观点并不赞同,以下是我的几个问题:
1. 在缺乏权威学术定论的情况下,非遗中心作为职能部门“先删除,后调查”,擅自修改经两地认可、长期存在的官方表述,这一决策过程是否违反了相关工作程序?删除前,湖北、安徽双方文旅部门和相关非遗保护单位是否充分知晓?是否是偏信偏听了一方的意见?这种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的操作仅仅是“工作草率”吗?不存在暗箱操作、私相授受吗?
2. 黄梅戏的非遗简介通篇以发展和传承相关内容为主,起源表述仅占极小篇幅,何来“过分强调”之说?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绝大多数戏曲剧种都明确讲述了起源过程,为何独独对黄梅戏采取“删除”的极端措施?是否日后有人说越剧、昆剧、豫剧发源地都有争议的时候,非遗中心也会采取同样的标准先“一删了之”,然后等舆论发酵后再进行所谓的“调查论证”?
3. 王某所长作为戏曲研究所负责人、中国戏曲研究领域专家乃至参与调研工作的北京方面负责人,其错误言论在网上广泛传播,已经对公众认知造成了实质性影响。其漏洞百出的和稀泥的说法暴露了我国顶尖戏曲研究学者对黄梅戏历史的陌生和轻视,更极大拉低了公众对国家权威机构的信任度,这是一句轻描淡写的“不代表单位”就能推卸了的吗?
4. 将学术分歧包装成“争议”并以此为由回避问题,是极不负责的行为。黄梅戏起源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支撑。所谓的“争议”,究竟是确凿的学术分歧,还是某些非学术因素驱动的舆论喧嚣?非遗中心将后者作为决策依据,是秉持学术原则,还是向“谁闹谁有理”、“谁人多听谁”、“谁嗓门大听谁”的做法妥协?非遗简介中关于黄梅戏方言、形成和流播过程的诸多描述完全倾向于安徽,明显与事实不符,为何不一起删除?是因为湖北方面没有学安徽那样大声喊吗?
5. 所谓的“调查研究论证”如何取信于民?是准备系统地重新审视已有的海量学术成果和历史证据,还是局限于小范围的、不透明的“内部研讨”或“举手表决”?前人的研究成果、国家权威工具书的记载,以及2006年申遗评审众多专家的结论,难道能被这样一场背景不明的“调查”轻易否定?调查的专家组成、依据、方法和过程能否形成详细报告向公众公开,并开展民间质询和学术辩论?
6.“淡化起源”这一要求本身缺乏法理与逻辑依据。戏剧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完整的文化链条,起源是客观历史事实。明确黄梅戏源于黄梅县,与肯定其在安徽的发展成就毫不矛盾,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共同构成了黄梅戏的完整历史。国家授予黄梅“黄梅戏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称号,正是对文化本源地的肯定与鼓励。现在要求“淡化”乃至删除起源表述,不仅与这些荣誉的精神背道而驰,更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试问,否定文化艺术的根脉与本源,如何能真正树立起坚实的文化自信?这种要求究竟是在践行国家倡导的文化自信,还是在削弱其根基?
7.非遗网5月将起源表述删除后,安庆师范大学随即在6月份将教材《黄梅戏艺术》中涉及“黄梅县”三个字的内容全部剔除,大搞“去黄梅化”,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紧接着修改义务教育教材中关于黄梅戏起源和发展内容,相关表述完全背离长期以来的学术定论以及国家辞书(8月份文旅部艺术司回复称黄梅戏起源应参考国家辞书),完全是自说自话。这种肆无忌惮篡改历史、荼毒教育的行径是否是受非遗中心“一删了之”的做法所“鼓舞”?
关于黄梅戏起源的讨论,本属于学术争鸣的范畴。事实上,该议题早已形成学术共识,并被载入国家权威辞书。尽管民间始终存在不同声音,少数学者持有相左的学术观点也属正常,2023年安徽省文旅厅在人民网留言板回复中也坚持这一观点。两年来,不知是何种鬼使神差的力量,让相关讨论并未始终沿着“开大门、走正路”的轨道推进,逐渐偏离正轨,直至陷入眼下这般窘迫局面。用近来一句流行的话形容,便是: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究竟是谁导致了这一局面?又是谁在一边声势汹汹、一边暗箱操作?相信国家层面最终会给出一个公平公正、经得起考验的结论。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互联网也是有记忆的,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更好面向未来。
来源:人鱼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