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今年诺奖得主“失联”事件,我顿悟什么是一个人极致的自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7 21:17 2

摘要: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

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

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代尔和坂口志文共同分享了这一奖项。

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作为获奖者之一的弗雷德竟然“失联”了。

诺贝尔奖委员会尝试使用邮件、电话及各类社交软件,都没有办法和他取得联系。

最后,还是弗雷德实验室的同事透露了他的行踪。

原来早在3周前,弗雷德就开始对自己进行“数位排毒”。

不使用手机电脑,也没有网络连接,卸下大脑中所有的信息负载。

白天穿梭于海拔2500米的落基山脉,晚上住在自己搭的帐篷里,翻读随身携带的论文。

偶尔遇到一家酒吧,就点上一杯鸡尾酒,和一群陌生人看一场球赛转播。

直到路过一个小镇,妻子打开手机发现有200多条未读短信,弗雷德才知道自己获奖了。

01

回看历年的诺贝尔奖名单,你会发现类似的失联者不在少数。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在业内一直被称为“隐居科学家”。

除了极少使用社交网络,他还经常回绝各种场合的邀约。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的工作都在论文里,见面聊什么?”

为了方便日常联系,儿子寄给他一部智能手机。

但他从没主动打过电话,号码也从不分享给家庭以外的人。

甚至对于很多必要的信息,他都坚持通过纸质信件来传递。

诺贝尔颁奖典礼当天,委员会还在尝试各种方式联系希格斯。

他却在爱丁堡一家海鲜酒吧,独自享受午餐时光。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莱夫科维茨,除了查阅必要的文献,平时从不使用电脑。

与外界的通信,都会让助理负责过滤和传达。

获奖后一段时间,罗伯特为了屏蔽汹涌的采访请求,还不得不给助理放了长假。

他曾在《自然》杂志上发文,解释自己为何这么做:

“长时间不被打扰的深度工作,是进行复杂科学思考的前提。

从这个层面讲,一分钟接收几十封电子邮件,只会降低工作的效率。”

以前觉得,想要取得诺奖级别的突破,必须随时对前沿资讯保持敏感。

看了这一次次“失联”事件才发现真正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对内在世界的深度探索。

不妨想想,我们有多久没按自己的想法读一本书,做一件事了。

是不是很多行为和决定,都在被算法所引导,被推送的内容所左右?

大部分人看似在享受数字的便利,其实在一点点丧失对生活的掌控。

而真正做到极致自律的人,都懂得对自己“数位排毒”。

02

国庆期间抽空回了趟老家,刚好碰见亲戚的儿子在写作业。

只见他写着写着,突然遇上一道比较难的题目。

他皱着眉头想了几秒,就拿出手机朝题目一扫,随后立刻眉头舒展,继续开始奋笔疾书。

我在一旁看着,嘴上感慨真方便,拍个照就能搜答案,心里却不由想到自己小时候。

那会儿遇到不懂的题目,只能跟住在附近的同学一起讨论,经常一讨论就是一个下午。

如今的孩子可能很难想象,只为一道题琢磨几个小时,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

但正因如此,我们往往更能把题目想透,以后遇上相似的问题,处理起来都能得心应手。

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靠着百度和谷歌,永远拿不到诺贝尔奖。

涣散的注意力,退化的思考力,焦躁不安的心态……

看似唾手可得的答案,其实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陈传淼年轻时,只能通过学校图书馆获取极有限的几本行业专著。

他只好把能借到的书拿来反复研读,遇到有困惑的地方,要么自己思考,要么找人讨论。

看上去效率很低,但他却在这个时期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和著作,成为当时最高产的学者之一。

后来互联网普及,输入一个关键字就能下载成千上万的相关内容。

他反而没有耐心读完一篇论文,每次翻了开头几页,就忍不住点开下一个链接。

时间久了,陈传淼越来越难集中精力,睡觉时总是失眠乱想,研究更是停滞不前。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变得更高效,反而陷入一种严重的病态。

直到开始控制网络和电子产品的使用,他的状态才得以慢慢改善。

《数字病人》里有句振聋发聩的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在数字化的道路上病入膏肓,却还不自知。

大脑就像胃一样,也会消化不良。

一旦摄取过量的信息,就会淤积成为体内的毒素。

排出这些毒素,从数字浪潮的裹挟中挣脱出来,一个人才能真正拥有想要的生活。

03

早年间,有次去泸沽湖旅游。

当时那里的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一进大山就没有信号。

起初因为收不到外界的消息,我整个人都很焦躁。

坐一会儿就忍不住东张西望,还时不时用手心摩擦大腿两侧。

但随着内心逐渐平静,大脑却有了一种久违的如释重负的感觉。

清澈得让小船仿佛悬空的湖水,铺满水面晶莹透白的杨花,还有纤尘不染的碧蓝天空……

我变得比以往任何一次旅行,都更能沉浸感知周遭的风景。

后来离开景区,手机迅速被各种未读消息刷屏。

然而翻看过来,没有一条耽误了工作和生活。

经过这次旅行,我想通了两件事:

首先,你所接收到的大部分信息,对你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想要屏蔽这些无意义的信息,最好给自己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就像我走进了没有信号的山区,你也可以挑个特定时段进行强制断网。

或者在做某件事时,把电子设备锁进抽屉,避免因为各种信息而分心。

作家路内就有一个独特的习惯。

每当要进行写作时,他都会把手机交给家人保管。

同时,他还会提前通告自己的创作计划,谢绝任何形式的拜访。

如此一来,他接收不到外界的消息,别人也不会在此期间上门打扰。

在这个彻底隔绝外界的密室里,路内总能很快达到最高效的创作状态。

林清玄曾说:在这喧嚣的尘世,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净土,能让自己静下心来。

数位排毒不是彻底远离网络和电子产品,而是通过培养习惯,在信息的浪潮中静养自己。尽管这个过程一开始会让你很不适应。

但只要熬过戒断反应,更高阶的人生终将向你敞开。

顶级学术圈一直有个“闭关文化”。

闭关期间,谢绝一切访客,隔绝所有信息。

心无旁骛,一门心思扑在所研究的课题上。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出关那一刻,实现生命和思维的共同蜕变。

一个人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别让生活泛滥成为信息的海洋,也别让自己沦为算法的奴隶。

屏蔽多余的噪音,专注自己的内心,才能享受更高级的快乐,品味更富饶的人生。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洞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