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走出农大近70年的老校友,踏入校园才30多天的新同学,相逢在母校,海内外宾朋、校友、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回望百廿,擘画未来,共谋大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贡献学校更大的力量。
金秋十月,丰收时节,中国农业大学迎来了百廿华诞。
2025年10月16日,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奥运馆隆重举行。
这是一场回望光荣历史、凝聚奋进力量、描绘未来方向的大会。
120年前,中国农业大学肇始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在民族危难之际,开启了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先河。
120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始终与国家和人民同向同行,传承红色基因,奏出了立德树人、强农报国的时代华章。
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迎来了学校历史上又一个重要时刻。
今天,走出农大近70年的老校友,踏入校园才30多天的新同学,相逢在母校,海内外宾朋、校友、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回望百廿,擘画未来,共谋大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贡献学校更大的力量。
百廿同行,许党报国的“农大答卷”
中国农业大学奥运馆灯光璀璨,彩幅飘扬,主席台前方镌刻的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十分醒目,主席台上方悬挂的红幅标语“躬耕双甲 强国兴农”格外耀眼。
“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正式开始!” 10时整,在热烈的掌声中,钟登华书记宣布:“请全体起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会场,农大人的脸上写满荣光。120年来,一代代农大人以大地为纸,以汗水为墨,在中国广袤的田野上书写了一部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壮丽史诗。从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中国农业大学始终与党同向同行、与祖国同频共振,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是新中国第一所新型农业大学,她每一个奋进足迹,都深深浸润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凝结着总书记的牵挂与厚望。
2012年9月,习近平同志到校视察,寄望“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寄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2023年5月,总书记给中国农大科技小院同学们回信,殷切期望同学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农大全体师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校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建校120周年之际,全体师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向总书记汇报学校发展取得的成绩。
“总书记给我们回信啦!”当钟登华书记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大家报告这个好消息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青森宣读回信时,现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高瞻远瞩、内涵丰富、饱含深情、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强国、农业强国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中国农大的亲切关怀,为学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放眼望去,群情激昂的观众看台后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鲜明标语,是农大人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农大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强国建设交出优异的“中国农大答卷”。
百廿征程,跨越世纪的深情回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充分肯定了中国农业大学120年来的办学成就,并对学校发展再次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殷殷厚望寄深情,谆谆嘱托重千钧。
从1905到2025,中国农业大学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刻,成长于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建设时期,壮大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里,奋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在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的报告中,他以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勾勒出一幅跨越120年的壮丽画卷。
——从1905到1949,在民族危难、救亡图存的岁月中,中国农大筚路蓝缕、初心弥坚,积淀了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从1949到1978,在新中国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农大形成了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
——从1979到1995,在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中国农大谱写了解放思想、矢志创新的奋斗华章。
——进入新世纪,走进新时代,农大人牢记嘱托,聚力前行,生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担当。
伴随着孙其信校长的报告,蔡旭、俞大绂、李连捷、黄瑞纶、于船、曾德超、汪懋华等10多位“大先生”的名字响彻会场,他们创造的辉煌成果,让农大人一次次感动而钦佩!
伴随着孙其信校长的报告,“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316工程”;人民大会堂百年校庆、北京奥运会农大赛场;“强基计划”、科技小院、基因编辑“两把剪刀”、“神农”大模型;脱贫攻坚“河边村模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石羊河模式”“梨树模式”等众多词汇串起“农大记忆”,让农大人一次次振奋而自豪!
双甲子上下求索,百廿载弦歌不辍。“只有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好未来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这是一次深情的回望与凝视,站在120年的新起点,钟登华书记、孙其信校长共同表达出中国农大人的决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进的姿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贡献学校更大的力量。
百廿初心,风华正茂的“簪花少年”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心中永远少年!” 在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外等候入场时,很多校友与这块背景板合影留念。
“我是90后!我是1956年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91岁的校友匡廷云院士,20年前在母校百年校庆庆典上代表校友发言,这一次又盛装回到母校,她穿着红色的西装、褐色的喇叭裤,一头浓密的金发,精神矍铄、气质优雅,散发着“90后”般的青春活力。
“一朝农大人、终生农大情。我是1984年考取农大植保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改革开放初期,简陋的校舍、地震棚中的实验室、狭小拥挤的图书馆、清苦的大学生活,是我们那一代人难忘的记忆。”康乐院士代表校友发言时,深情地说:“今天的农大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为我们深深地刻下了农大人特有的烙印。”
“我的哥哥和他是同班同学!”蔡旭先生之子蔡祝南教授拉着俞大绂先生之子俞启平教授的手,介绍说:“他专门从美国赶回来的!”跨越大洋的重逢,几十年前的农大记忆仿如昨日。“父亲创办北京大学农学院时曾说,希望学校有一天会立于世界农业教育之林”,俞启平说:“我觉得他的愿望实现了!”
两位老校友寒喧问候时,列队整齐的农大学子们正在彩排青年献词:“今天,我们站在百廿农大的沃土,见证双甲子梦想的绽放。今天,我们仰望百廿岁月的星空,追寻先辈苦难辉煌的荣光。今天,我们以青春之名礼赞,教民稼穑,弦歌不辍,砥砺耕耘,桃李芬芳。今天,我们以青春之名立誓,强农报国,挺膺担当!”
“觉醒年代,洪流始荡,民族危难中,救亡图存的歌声奏响在农科学堂。这歌声,化作五四街头‘醒农’的呐喊,促农民之觉悟,谋农业之改进。这歌声,铸就京郊最早的红色信仰,星星之火,敢为人先!” 在高质量发展大会尾声同学们齐声献词时,现场的乐捷教授,或许会想起自己的爷爷——百多年前,北京农大党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乐天宇,正是他们这样的青春年华。
“在‘一二·九’运动中,清华学子发出第一声呐喊,农大等兄弟高校的同学纷纷响应,一起用血肉之躯撞开城门、奔走疾呼,共同掀起抗日救亡的新高潮。” 在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眼中,是跨越百年的青春模样:“在今年8月的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农大与清华双双在决赛中战胜德国队,分别斩获3V3、5V5足球项目冠军,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青年的风采。”
百廿华章,生生不息。青年学生是学校的未来,像一粒粒美好的种子,在中国农大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努力成为国之栋梁。
“每个农大人心中,都奔涌着一条精神的长河——它发源于‘教民稼穑,天下粮安’的古老使命,奔流在‘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百廿征程。”学生代表叶浩深情告白:“这条长河,时刻滋养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农大的年轻一代要明德理、知天下、济苍生。”
大会间隙,匡廷云院士拿起了《中国农大校报》校庆专刊,仔细端详着封面,仿佛看出其隐藏的“彩蛋”:农大校园花卉草木元素组成“花团锦簇”,寓意百廿农大仍是“簪花少年”,青春年少,前程似锦。
风华正茂,百廿恰是青春;只争朝夕,奋斗正当其时!今天,农大人万里归来仍是少年,共同迎接下一个甲子!
百廿新程,复兴路上的强农先锋
“戴上我们的校徽,就怀揣一片绿色的向往。走进我们的课堂,就走进田野金色的希望。翻开我们的书本,就闻到五谷淡淡的清香。” 《中国农业大学校歌》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走出我们的校门,就担起天下饱暖和安康”的歌词萦绕在每一位农大人的心里。
“深化改革创新,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突出引领支撑,以更实举措服务首都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表示,北京市将一如既往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祝愿学校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奋进征程中,在推进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第一是创新,这是在农大人血脉中流淌的基因。”张福锁院士总结“农大精神品格”有三个,还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他首创的科技小院以“四零服务”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开创了在生产一线创新科技、培养人才的新范式,现在走出国门在东南亚、南美和非洲也结出了硕果。
“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走在农业科技创新前沿的卓越大学。数十年来,我们怀着共同的目标,坚定地致力于推动农业知识传播与可持续发展。” 瓦赫宁根大学校长卡洛琳女士率领30多人的代表团来到中国,共同庆祝中国农大百廿华诞。“张福锁教授引领着两校一项非常成功的合作项目——‘农业绿色发展项目’,共同指导了100多名博士研究生,这些年轻学者正在为可持续未来进行开创性探索。”
“地球面临气候变化等挑战,需通过创新推动低碳粮食生产、科学土地管理及行为改变应对。”三天前,卡洛琳刚刚参加了2025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她在会议中提出,高校需承担知识研究与人才培养职责,各国及科、产、政三界需要通过协作实现未来转型。“‘农业绿色发展项目’是我们合作中的一个美好且极为成功的典范。”今天,她盛赞项目培养的年轻人,“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全球和平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中国农业大学倡导的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在刚刚闭幕的2025WAFI大会上,向全球发出成立“全球农食系统创新联盟(A20)”的倡议,得到出席会议近100个国家和世界、区域组织的高度赞成。
“深化改革创新,树立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自强卓越典范。” 徐青森期待农大,“坚持对外开放,深化农业科教国际合作,为建设教育强国、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彰往传薪火,察来启远航。清华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同根同源,李路明相信:“绍远逐梦的中国农业大学,一定会乘风破浪、阔步前行,早日建成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以强农兴农的实际行动,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百廿新程,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让农大人备受鼓舞,站在迎来新“甲子”的历史时刻,全体农大人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奋发有为、勇毅前行。
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农大人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赓续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持续引领新农科建设,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专业人才,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应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动实践,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交出更加优异的“中国农大答卷”。
躬耕双甲,强国兴农。建校1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胜利闭幕,会场外飘起绵绵细雨,为归来的农大校友洗尘,为母校中国农业大学洗礼,农大人初心如磐,百廿新程又出发。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