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新干县创新构建“分类盘活—动态监管—供给增效”全链条工业用地保障机制,加速推进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处置,累计盘活低效闲置土地2392亩,新增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新干县创新构建“分类盘活—动态监管—供给增效”全链条工业用地保障机制,加速推进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处置,累计盘活低效闲置土地2392亩,新增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数字赋能,地块有了“健康码”。“一张图”精准画像。建立工业土地三维数据库,通过对地块权属、亩均效益、闲置时长等信息进行全面梳理,构建动态指标体系,进行阀值赋分,划分优良、低效、闲置、熟地四色图斑,形成分类明晰的“土地健康档案”,实现“一地一档”动态体检。 “一本账”精准管地。打造涵盖工业用地供应、开发、监管、评价、盘活等全过程的“一本账”管理模式,将每个地块的面积、建设进度、税收效应、企业经营状态等核心数据录入系统,形成工业用地ABCD四类评价体系,实现地块使用情况全链条实时监控,同时采取“A类优先保障、D类倒逼驱动”差别化政策,以数字赋能推动用地提质增效。
腾笼换鸟,沉睡资产变发展活水。建立“低效账本”。组建由工信、园区、商务等部门构成的低效土地盘活工作专班,按照“一企一策”实施“回收—收储—二次出让”“回购—复垦”差异化盘活路径。 推动“腾笼换鸟”。构建“育强—壮腰—去尾”培育闭环体系,将低效企业分为关停、提升、上规三大类,分别实行限时销号、帮扶提升和要素倾斜。 强化“过程监管”。建立“三年跟踪期”长效监管机制,对已盘活地块定期开展土地利用“回头看”专项行动,通过用电、用能等手段常态跟踪监管,严防低效用地反弹。改革以来,全县共处置低效企业38家,通过市场化流转、司法处置等方式累计释放土地2200余亩。
标准地+垂直工厂,好项目拿地即开工。建立能进能出机制。出台园区进区项目管理办法,明确控制性指标,签订项目入园管理协议,严格执行“净地”供应制度。健全项目退出机制,对连续两年用地综合评价为D类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转让等方式引导有序退出。 建立靶向供地机制。绘制盐卤药化、箱包皮具、智能制造3条产业链“用地需求图谱”,实行“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通过“考核—供地—监管”全流程管理推动有限土地资源流向优质项目。 建立新型供地模式。实行“零地倍增”新模式,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优化工艺流程,同时以工业上楼的方式,进行政府标准厂房储备,目前已构建“垂直工厂”6栋,储备标准厂房17.22万平方米,实现让企业“拎包入住”。
下一步,新干县将持续深化工业用地动态平衡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精细化管理、多元化盘活、精准化供地举措,不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与产业承载能力。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