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7日,5家国内药企同时宣布达成出海授权,包括翰森制药、今年7月刚在港交所上市的维立志博、普瑞金生物、奥赛康、海和药物,总金额达数十亿美元。
10月17日,5家国内药企同时宣布达成出海授权,包括翰森制药、今年7月刚在港交所上市的维立志博、普瑞金生物、奥赛康、海和药物,总金额达数十亿美元。
这些交易集中在近几年热门的双抗、ADC赛道。10月16日,维立志博一款首创自免双抗,以10亿美元的总价授权出海;10月17日,翰森制药宣布就其CDH17 ADC与罗氏达成授权协议,收到8000万美元首付款,总金额达15.3亿美元。
但很奇怪的是,交易公告密集发布没能改写医药股下滑的局面,多数港股A股医药上市公司高开低走。拿到大额首付款的翰森制药高开4%,最后仅收涨1个点,维立志博到收盘时甚至还跌了。
BD热潮还在,但资本已经不认可了?
市场反应冷淡
翰森制药的BD其实还算重磅,要是放在2个月前,绝对能吸引大量资金推高股价。
翰森这款ADC新药HS-20110,靶点是CDH17,是当前热门的消化道肿瘤靶点。乐普生物的同靶点临床前管线产品,今年1月刚达成对外授权,首付款为4700万美元。相比起来,翰森将HS-20110推进到了Ⅰ期临床,首付款也提升到8000万美元。
而且翰森的交易方是罗氏,后续只要开发顺利,里程碑付款的确定性是很高的。
翰森制药告诉健识局,罗氏是最早布局并成功商业化ADC的跨国药企之一,在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领域有贝伐珠单抗等比较成熟的商业化产品,因此公司对这款药的临床开发和市场前景都比较看好。
放在过去,这笔交易应该能引起不错的市场反应。但10月17日,翰森的股价也没能有很好的表现,让不少投资者失望。
其实,9月以来虽然BD不断,但交易金额、尤其是首付款都不算太高。这可能是BD话题遇冷的原因。
维立志博授出的自免双抗LBL-047,今年9月刚拿下FDA的临床批件,据称是全球潜在同类首创和最佳的BDCA2/TACI 双抗,但首付款只有3000万美元,与市场预期有一定差距。
奥赛康的ASKG712也是一款双抗,靶向VEGFA/ANG2,用于治疗眼底黄斑疾病,在国内推进到了Ⅱ期临床,海外Ⅰ期临床也已开启,授权对象是天境生物的全资子公司Visara,授出的是大中华区及东南亚权益,首付款只有区区700万美元。
另外,这波BD的市场反应不大,与整体行情关系很大。目前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形势变幻莫测。大部分资金选择去银行、黄金等板块避险,而不是可能受波及的医药板块。
交易金额回落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资本市场可能对BD的整体前景不再看好。
据海外机构统计,今年以来中国相关交易已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8%,相较去年再上一个台阶。但和直观感受接近,在交易金额上却有所下降,尤其是含金量最高的首付款。根据统计,中国相关交易首付款的占比从去年的41%回落至30%,横向对比全球交易整体43%的首付款占比,也有不小的距离。
对此,国盛医药解释称,总价超过50亿美元的BD本就稀少,且其交易有比较强的季度属性,很多都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1月。尤其是JPM大会之后,会有比较重磅的BD出现。
国盛医药总结称,只要中国分子的创新性、全球进度是领先的,后续的大BD还是非常值得持续期待的。
不过,中国BD占比已经接近全球的40%,还有大量交易的话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的更多关注。这是横亘在BD交易之上最令人不安的因素。
具体到交易品种上,前期大BD的主要策源地基本在双抗和ADC领域。尤其是PD-1/VEGF双抗,被认为最具大药的潜力,集中了不少首付款过亿美元的交易。最有名的当属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首付款12.5亿美元。
但外资药企的一轮扫货基本已经完成,剩下的好品种不多,还想参与这一赛道的企业也有限了。
至于ADC领域,在HER2、Claudin18.2靶点的交易热潮之后,似乎还没有可与之匹敌的新靶点出现。剩下几个临床潜力不错的靶点,格局也已经越来越拥挤。
比如翰森制药此次交易的CDH17-ADC,近年来在多家机构和会议上被持续验证为具有潜力的胃肠道肿瘤方向。但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累计有9条管线进入临床,包括康诺亚、宜联生物、乐普生物、先声药业、华东医药、迈威生物、礼新医药等企业产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