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泰斗去世8年被AI“复活”代言?这不是纪念,是在踩伦理红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19:08 2

摘要:茶界泰斗张天福就遭遇了这样的事,2017年去世的他,最近被AI生成视频“复活”。

你能接受去世8年的亲人突然出现在手机里,对着镜头给陌生产品做广告吗?

茶界泰斗张天福就遭遇了这样的事,2017年去世的他,最近被AI生成视频“复活”。

这还不算,视频中他自称“试茶80多年”为茶企站台,遗孀怒称要打官司,这事比你想的更不简单。

没人否认AI“复活”技术的温情可能,比如帮人再见已故亲人,但张天福这件事,从情感、商业、法律三个层面都踩了雷。

先看情感上的不适。张天福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茶界专家,107岁去世时留下的是行业泰斗的形象。

可AI生成的视频里,他开口就为特定茶企代言,还说“活到108岁”,明显与事实不符。

对熟悉他的人来说,这不是缅怀,更像把逝者的形象当成赚钱工具,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再看商业伦理的越界。企业说这是“纪念”,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核心是借泰斗的名气卖茶。

过去没人会想“消费逝者”,可AI技术让这事变得容易,只要有影像资料,就能“复活”一个会说话、会带货的数字人。

要是这都被允许,以后会不会有更多名人、普通人的逝者形象,被偷偷拿去做广告?

到时候“逝者不可侵犯”的底线,恐怕会被彻底打破。

最棘手的还是法律上的模糊。张天福的儿子说曾授权企业做视频,遗孀却要维权,家属内部意见都不统一。

我国民法典明确,逝者的姓名、肖像、名誉受保护,近亲属能维权,但没说“AI生成的逝者形象”算什么,企业有“张天福”商标,就能用他的音容笑貌吗?

AI视频没标“生成内容”,平台有没有责任删,这些问题现在都没标准答案,只能事后扯皮。

别以为这事只关乎茶界泰斗,普通人未来也可能遇到类似问题。

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用AI“复活”亲人,比如有人用老照片生成父母年轻时的短视频,用来怀念。

但这种私人用途和商业营销完全不同,前者是情感寄托,后者是盈利工具。

可一旦技术门槛降低,谁能保证不会有人钻空子?比如仿造普通人的逝者形象,去骗他的家人、朋友,或者用在虚假宣传里。

网图

更麻烦的是监管跟不上技术。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AI内容标清来源,但没说“复现逝者形象”该怎么管。

比如张天福的AI视频,要是企业不主动标注,用户根本看不出是生成的,等大家发现不对劲,广告已经传播开了,监管只能事后处罚。

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模式,根本挡不住想赚快钱的企业。

放眼全球,这也是个难题。

国外曾有明星去世后,被AI“复活”出演电影,引发粉丝抗议,还有企业用AI模仿已故歌手的声音出歌,最后被家属告上法庭。

可见不管在哪,“AI复活逝者”都绕不开“尊严”和“边界”这两个词。

技术能让影像重现,却补不上伦理和法律的漏洞。

AI技术本身没对错,错的是用它的人。

张天福事件之所以引发争议,不是因为“复活”这件事,而是有人把技术当成了突破伦理和法律的工具。

对企业来说,想借名人效应没问题,但得守住底线,逝者不是用来盈利的“素材”,哪怕有商标、有部分家属授权,也要考虑公众情感和法律边界。

要是真的想纪念泰斗,不如做公益科普、建纪念馆,而不是让他“开口”卖茶。

对监管和平台来说,不能再等了。

立法层面得尽快明确“AI复活逝者”的规则,平台也要主动担责。

不然等类似事件越来越多,大家对AI的信任只会越来越少。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要保持清醒,AI能帮我们怀念过去,但不能替代对逝者的尊重。

当看到逝者“复活”的内容时,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别让技术模糊了“纪念”和“消费”的区别。

AI“复活”张天福的争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技术发展中的伦理漏洞。

我们期待AI带来更多温暖,比如帮人留住美好回忆,却不希望它成为侵犯逝者尊严、收割流量的工具。

科技越是强大,越需要守住良知的底线。

毕竟,人类文明的温度,不是靠技术堆出来的,而是靠对生命、对尊严的敬畏。

只有把伦理和法律的“笼子”扎紧,AI才能真正成为帮我们的工具,而不是伤害我们的武器。

来源:南破青丝蛊

相关推荐